五津渡口春水奔腾,老君山头峰峦披绿。四月的新津,春意盎然。
春夏之交的水城之畔,一场主题为“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体系建构与课堂变革创新”的第24届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活动在新津中学盛大举行。

与会专家们的合影
这场活动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新津区教育局主办,《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四川省新津中学承办。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四川省内外的15位教育专家、26位嘉宾以及80余所中学的近300名书记、校长和教师代表,围绕核心素养、育人体系、课堂革新等关键词,进行了丰富而热烈的观点碰撞交流。
一场名家云集的教育盛会为何选择落子新津?
新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新津区全面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实施“优教新津”建设,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区域教育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与其说是这场高规格的教育盛会选择了新津,不如说这是新津和一群全国最优秀的教育人们的双向奔赴。

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明
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明表示,新津自古崇文重教,近年来,新津全面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力实施“优教新津”建设,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研讨会在新津的落地,于新津教育而言,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新津将立足新起点,抢抓发展机遇,锚定教育强区的目标,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新津的教育人而言,如此高规格的教育盛会就在家门口举办,更是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
新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媛表示,近年来,新津教育扎根千年文脉,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引园引校、建园建校、开园开校、优园优校”四大工程,有效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的迭代升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教育现代化达成度均位列成都市前列,区域教育发展呈现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良好特质。在区域发展整体向好的大势中,正逢全国新课程、新教材如火如荼实施之际,本次学术研讨落子新津,“于数万新津教育人而言,既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学习机会。”

成都市新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陶媛
新津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新津中学党委书记张崇洪表示:承办此次研讨活动,对新津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一是新津得以借此对多年来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系统搭建全面育人体系的既有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二是新津中学通过为全省兄弟学校搭建更为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让更多的教育智慧汇聚新津,用更大的教育合力,为新津教育和新津中学发展改革的探索,提供更强大的推力;三是新津中学近几年狠抓精细管理、狠抓队伍建设、狠抓改革赋能,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迫切需要汇聚省内外专家的问诊把脉和指导交流。

新津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丰平认为,新津中学乘着区域教育整体快速发展的东风,发展持续提速,2023年恢复初中部办学,更以引领型一级示范校的新坐标,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成的结构性课堂变革;2024年挂牌“成都教科院基地校”,开启课程建设2.0时代,系统实施强基计划、计算思维等12个特色课程群,实现从经验传承到系统建构的跨越;2025年则着力探索县域普通高中集团化背景下12年贯通培养的适性育人模式,构建“基础奠基+专修拓展+精修融合”的递进式育人体系。

以学术理性审视教育本质,用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这既是这场教育盛会的举办初衷,也是整场大会的践行标准。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廖德斌
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廖德斌看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人面临的最核心追问,也是整个研讨会的议题聚焦,在此基础上,整场大会在议题设置上,主要围绕三个大点展开:一是锚定“育人坐标”,深化“五育融合”“评价牵引”“学科实践”,以核心素养重构教育教学新生态;二是聚焦“课堂革命”,打造数智化教研共同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技术为育人服务”的定位,以数智赋能教学方式新突破;三是夯实“研究根基”,充分发挥教科研这一教育改革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构建教学创新的学术支撑。
因此,在两天的讨论中,与会嘉宾既看到了全国名校们围绕新时代教育展开的丰富实践,也聆听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教育专家们带来的最前沿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勇
比如在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勇带来的题为“人工智能教育贯通式培养的校本化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中,他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实验学校的实践探索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在学习空间建设、校园智能体搭建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基于此,陈勇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锚点:“‘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力点不仅是用技术快速解决问题,而是要培养会解决问题的‘人’,借助人工智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科论坛和教科研论坛方面,围绕“真实问题驱动下的主题式学习实践”和“如何用学术写作推动教学创新”两大母题,通过名优教师示范课、“共同体”教师研讨课、专家讲座及点评交流等多种方式,重庆谢家湾学校、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成都天府第七中学、邻水县第四中学校、自贡市汇南实验学校、成都市棕北中学等学校各自结合学校的实践和思考,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观点碰撞。

针对学校管理方面,校长论坛则围绕“数智助能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与管理机制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乐山市实验中学、四川省新津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等学校从AI赋能德育新生态、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育新生态的构建和实践、人工智能助力个性化学习等多维度,分享了学校在利用人工智能撬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这样的活动形式,也得到了不少嘉宾们的关注与点赞。
在观摩了新津中学的实际教学后,眉山市苏祠中学教师张黎谈到,“一所学校对于育人的积极思考,其实从(新津中学的)学生的课堂反映上,有着最直观的投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段鹏则表示,“从观摩的随堂课来看,新津中学在全面育人这块,已经走在了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付卫东认为,“新津中学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折射的是一个区域在教育布局方面的整体体现,这个规律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过验证:龙头学校越强,必然带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更强。”

新津本地的一线老师们,也在两天的学习中受益匪浅。新津中学的杨川老师深有感触,“教育不只是站在讲台上教书,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育人。这次家门口的学习,不只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是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更明确的准绳和引领。”

谈及未来规划,新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津区将不负使命,奋楫探航,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方式转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以此为契机,始终致力于深度挖掘研究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为学校改革和教师成长助力,积极探索县中振兴的“新津方法”。
牌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