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60岁的林阿姨(化名),某日傍晚,她在自家阳台上翻看旧照片,忽然感到胸口一阵紧缩,心跳惊速如鼓,随即全身发冷出汗,双手微颤。家人起初以为是心脏小毛病,让她多休息,可林阿姨不但夜里辗转难眠,白天还经常心神不宁、注意力难以集中。女儿连夜将她送往心理健康中心,经过量表评估后,医生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林阿姨长期照顾孙辈、兼顾家务与亲友事务,缺乏自我放松,加之晚间用手机追剧至深夜,导致神经系统持续高压运转,若不尽早调整,恐进展为抑郁或出现明显的身心症状。

一、不少人的焦虑都是“熬”出来的
焦虑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高强度生活节奏下“累”出来的。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信息轰炸、工作家庭双重压力,会让大脑持续分泌皮质醇与去甲肾上腺素,使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慢性焦虑。
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加剧焦虑的生成,例如:
过度依赖电子设备:不断刷社交媒体或新闻推送,让人陷入比较与担忧循环,增加心理负担;
饮食高糖高咖啡因:饮用过量咖啡、含糖饮料,可使血糖与神经递质剧烈波动,诱发心慌、手抖等焦虑体验;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导致脑内多巴胺水平下降,难以获得自然的情绪调节;
缺乏放松仪式:不安排独处或休息时间,让身心得不到及时修复。

二、情绪若出现4种异常,即使轻微也需警惕
易怒易爆
往日性情温和,却因小事大动肝火,说明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随时可能触发更剧烈的焦虑或愤怒发作。
持续警觉
总觉得四周暗藏危险,对声音、光线或他人动向过度敏感,夜间难以入眠,易在半夜惊醒。
注意力涣散
原本习以为常的工作或家务,突然无法集中,思绪反复打转,常出现“脑子里一片空白”或重复检查的情况。
身体紧绷
肩颈僵硬、背部发紧,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胃痛、心悸,实则是肌肉对长期应激的“抗议”。

三、“适应性焦虑”VS“病理性焦虑”,哪个更危险?
适应性焦虑:面对短暂压力时的正常反应,一般在压力源消失后可自我缓解,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病理性焦虑:焦虑情绪持久且过度,超出了应激反应的范围,已开始干扰睡眠、社交与日常活动,常伴有惊恐发作或强迫思维。
相较而言,病理性焦虑的危害更大。它不仅可能演变为抑郁,还会加剧心血管负担、扰乱消化系统。治疗上,除认知行为疗法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其他药物,切勿自行停药或拖延就医。

四、防焦虑,牢记这4点
焦虑虽常见,却可通过有效方法加以预防:
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手机或电脑;
情绪觉察:每天花10分钟书写心情日记,及时记录并分析触发点;
适度运动:坚持快走、瑜伽或太极,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助释放内啡肽;
社会支持: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分享,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互助小组的帮助。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正念呼吸练习:
采用坐姿或平躺,双眼微闭,专注鼻端呼吸;
缓慢吸气,默数4秒;
细长呼气,默数6秒;
重复10次为一组,每天2–3组,坚持1周即可感受到身心放松。

焦虑来临时,情绪先知。愿每个人都能留意内心的“红灯”,及时采取行动,保持身心平衡,迎接更加从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