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中医学第一部解剖图谱(修订稿)

金东文化 2024-05-20 12:11:43

【医经钩考】中医学第一部解剖图谱(修订稿)

——宋·吴简《欧希范五脏图》

金栋按:中医学有解剖吗?当然有。

据医学史料,中医“解剖”一词,始见于中医经典《灵枢经·经水第十二》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在正史中记载有解剖者,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据相关学者考证,《灵枢经》《难经》中一些五脏六腑之形态、数据等,则源于此次王莽举行的粗浅解剖知识,然而没有具体图像、或图谱留下来。

而汉末三国神医华佗则擅长外科解剖刳割术,正史则有记载。魏晋·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说:“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 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矣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故有外科鼻祖之称,惜其著作传之甚少,然仍有托名《中藏经》者。

据医学史料,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解剖图谱是宋·宜州推官吴简《欧希范五脏图》,由宋代反叛者欧希范等56名处以死刑后之尸体解剖而来。该图谱早已亡佚,具体内容不详。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广西地方官府处死欧希范等56名反叛者,并解剖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吴简(一作灵简)与医生和画工较仔细地观察了这些尸体的内脏器官,并由画工宋景描绘成图,这便是《欧希范五脏图》。这一史实在当时及稍后的许多史志及笔记文集中都有记载,该图早已佚失,难以知其详情,从《史记标注》(金栋按:日僧幻云注)转引杨介《存真图》中所载吴简的一段话中可以窥其大略。《存真图》云:

“宜贼欧希范被刑时,州吏吴简令画工就图之以记,详得其证。吴简云:‘凡二日剖欧希范等五十有六腹,皆详观之。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长者、斜者、直者、有窍者、无窍者,了无相类;唯希范之心,则红而硾,如所绘焉。肝则有独片者、有二片者、有三片者。肾则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有在心之左。……’”

就已知中医文献来看,吴简对人体胸腹脏器间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较之前人详明而准确的多,实际上他已注意到右肾比左肾的位置略低,这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明确指出脾在心之左(不言而喻,肝则在右侧),从形态学上纠正了“左肝右脾”的错误认识。不过,吴简的论述中仍有一些错误,如认为喉中有三窍,心脏有的无窍,肝脏片数不同等等;这可能是观察上的偏差所致。“喉中三窍”,可能是把颈部椎管也误作一“窍”;说心脏有“有窍者、无窍者”,可能是受“慧人心多窍,愚人心无窍”的旧观念所束缚,也可能是在解剖某些心脏时,只切开心壁肌肉而未深入到心腔,以致误为该心“无窍”。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性,这些失误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不过,就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而言,实不及其后问世的杨介《存真图》。

0 阅读:13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