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中,曾经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师遭遇惨败,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然而清朝并未因此放弃海权,而是启动了海军建设的新篇章。短短十五年后,清朝海军的快速崛起,令人刮目相看。在1909年的东沙岛争夺中,清朝海军竟然使日本屈服。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大清海军的迅速崛起,最终赢得了与日本海军的较量?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海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西方列强借助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侵犯中国的主权,日本对台湾岛的觊觎更是让清政府深感危机。面对如此局势,清政府决定采纳左宗棠提出的“海塞防并举”策略,并委任李鸿章和沈葆桢负责北洋与南洋两大水师的强化工程。
尽管清政府的内部管理混乱,构建两支现代化海军建设的任务无疑充满挑战。沈葆桢考虑到国家的财政与技术条件,建议优先发展京师近卫的北洋水师,待条件成熟再兴建南洋水师。清政府接受了这一提议,并开始着手实施。
在晚清时期,面对日本的军事挑衅和外交压力,清政府推动了自强运动,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了全国自强改革的核心口号。而当时日本军队登陆台湾,在李鸿章的强烈建议下,清廷经过一番内部讨论,决定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专项用于海军的发展与建设。

飞鹰号驱逐舰
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北洋舰队逐渐成型,发展成为一支具备现代战斗力的海军力量。然而尽管刚刚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在甲午战争的硝烟中,它很快遭遇了严峻的考验。
战争自1894年开始,分为三个阶段,前两阶段主要围绕陆地战斗和海上战役展开。特别是在黄海的海战中,北洋海军遭遇了重大挫折。在战役中由于日本联合舰队的速度优势和更加精准的战术指挥,清军在战场上显得格外被动。
在黄海的战斗中,日本海军利用速度和火力优势,开始从右侧包围清军舰队。清军指挥失误,加之通信混乱,右翼舰队迅速被日军剿灭。北洋舰队的旗舰在这场混战中受到了严重的炮击,导致舰队指挥官丁汝昌重伤。

1896年从英国购买的海圻号防护巡洋舰,此后很长时间都是清朝、民国海军的主力
在丁汝昌负伤后,定远号接管了指挥权,尽管定远号试图组织反击,期望能有效攻击日本的松岛号,但由于弹药短缺和战术上的失误,并未能给日舰造成决定性的打击。反而是日军在短暂交火后得以撤退,并调整战略部署。
连日本的海军军官伊东祐亨也对此战感到意外,他对松岛号遭受的炮击后居然未沉感到惊讶,他记述:"船体四处都是弹孔,居然依然未沉,真是奇迹。"战事继续激烈进行,北洋舰队在这场战役中接连失去五艘巡洋舰,另有四艘船只遭受重创。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虽也有五艘舰船受损,但损害程度远轻于清军。这场海战的失利标志着北洋海军战斗力的严重受损,也预示了清朝海权的衰败。

清朝赴欧洲海军留学生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署,清朝面临了无前例的耻辱与屈辱。清政府负担了近七亿两白银的庞大赔款之后,国家财政陷入极度困境。尽管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日益紧张,清政府仍深知海防的重要性,果断决定投入重金恢复与重建北洋海军,希望通过引进新式战舰来增强国防。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清廷派遣了若干官员前往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英国,采购了多款先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如“海容”、“海筹”、“海天”等,这些新引进的战舰共耗资逾千万两白银,标志着北洋海军再建的初步成果。然而这一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
清政府还重启了海军学堂,意图培育新一代海军人才,以支撑起重建后的海军。但重建过程充满挑战:资金匮乏,政治腐败,以及地方官僚的阻碍,都严重影响了海军的发展速度。

面对内忧外患,清廷仍努力通过借贷和增税等方式筹集重建资金,尽管如此重建的海军难以在国际舞台上恢复往日的辉煌。但是中国海军建设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至清末民初,一支强大的现代海军力量始终未能实现。
在华居住近五十年、曾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持有一定同情。他曾评价道:这个巨大的国家偶尔会尝试起身振作,让人以为它将要觉醒并开始一段伟大的征程。然而不久之后,它便又重新沉入旧有的生活方式中,仿佛一切兴奋都只是昙花一现。
在1896年,清政府向英国和德国订购了“海天”、“海圻”、“海筹”、“海容”和“海琛”五艘巡洋舰,这些新舰成为了清朝晚期海军的核心战力。这批新舰的设计部分参考了日本海军的“吉野”号,显示出清朝对现代海军战术和技术的认识和尊重。此外清政府还向德国订造了四艘先进的鱼雷艇,并继续利用战前购置的小型舰艇,部分恢复了海军的活力。

1908年辰字舰船员的合影
为了控制成本,清政府尝试在国内福州船政局建造战舰,但由于深层的管理腐败和效率低下,仅成功建造了“建威”和“建安”两艘驱逐舰,此后福州船政局未能再生产出更多有效的舰艇。
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海军在亚洲的地位几乎无人能敌,这得益于同治中兴后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支持。然而,战后重建的环境并不乐观。1897年德国的强行占领胶州湾触发了列强对中国海港的争夺狂潮,大批优秀的军港纷纷落入外国手中。这一外交和军事上的重大损失严重阻碍了海军的重建努力。北洋海军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大沽口,而外国军舰却可自由穿梭于中国沿海。
光绪帝在1898年尝试变法图强,努力推进海军及其他军事现代化。尽管在他的领导下,先前订购的“海”字号舰艇陆续抵达中国,增加了四艘从德国订购的鱼雷艇,但这一切的进展很快受到了内部政治变故的干扰。慈禧太后的介入,对光绪帝的软禁,使得帝国内政再度落入保守势力之手,光绪帝的改革努力随之中断,海军建设的进展也因此再次陷入停滞。

载洵和萨镇冰出访欧洲
清朝晚期的海军建设尽管展现出重新崛起的希望,但内忧外患交织的局势使得这些努力往往难以持续。海军的现代化和扩充计划,虽在某些时期看似即将突破,却总是在政治的巨浪中挣扎,难以达到预期的成就。
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之战中,列强的攻势摧毁了渤海湾的海防,特别是在大沽口,北洋舰队的“海容”舰向联军投降,而“海龙”、“海犀”、“海青”和“海华”舰均被俘。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规定了对清朝沿海防御设施的彻底摧毁,同时允许列强在沿海关键位置驻军,这使得自洋务运动以来所建的海军基地与防御工事尽数废弃。
此外巨额赔款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经济实力。甲午战争后的2.2亿两白银已令国库吃紧,而辛丑条约所需的4.5亿两赔款更是加重了财政负担。这导致朝廷财政极为紧张,一度有大臣提议出售存留的巡洋舰来缓解赔款压力。虽然在萨镇冰和叶祖珪的坚持下,这一提议未被实施,但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的投资显著减少。

载洵和萨镇冰考察德国造船厂
在陆地战事连续失利后,清政府将重心转向陆军的现代化改革。1903年的陆军改革计划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式陆军36镇,每镇每年的武器和训练费用预算高达200万两。
巨大的陆军经费需求使得朝廷更难分配资金用于海军。在随后的数年间,清政府未能再购置任何新的军舰。1904年,当时中国最大的军舰“海天”号在吴淞口触礁沉没后,清政府也未能替代其缺失的海上力量。
1905年,日本在对马海战中的胜利重新唤起了中国对海权的重视。《海权论》等著作的传入及日本海军的成功激发了朝廷对重建海军的兴趣。随后,1905年的五大臣海外考察强调了建立海军的迫切性,报告中明确指出:“海军不立,不仅是无军,而且是无海”。

1911年8月,海圻舰官兵在美国列队行军,备受美国人瞩目
1907年,两艘大清舰艇海筹号和海荣号执行了对东南亚的友好访问任务,航迹遍及菲律宾、印尼梭罗港、马来西亚槟榔港等地。在这些地方,海外侨胞纷纷涌向港口,热切地欢迎自己祖国的军舰。这不仅展示了大清海军的国际影响力,也增强了侨民与祖国的情感联系。
接下来的1908年,海荣号与海圻号再度被派往南洋巡视,商务部员外郎王大贞随行以抚慰远在海外的华侨。这次航行自吴淞口出发,经过巴达维亚、新加坡、三宝垄等多个重要港口,最终在四月返回祖国。尤其在法国殖民地西贡的访问期间,当地总督为表达对大清军舰的尊敬,专门命令放假一天,让市民们有机会亲眼见证大清舰队的雄姿。
1908年,葡萄牙人企图越界侵犯澳门附近海域的利益,清政府立刻派出海荣号和海筹号两艘舰艇驻泊在澳门边界进行警戒,这种显示力量的行动有效地威慑了葡萄牙人,使其不敢再有任何超越行为。

程璧光出访美国期间留影
1911年为庆祝英国乔治五世的加冕,清朝派出程璧光率领海圻号舰前往英国参加庆典,顺道访问其他国家。当程璧光得知墨西哥和古巴发生了排华事件时,他指挥海圻号转向北美,前去慰问和接运在当地受困的华侨,海圻号因此成为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中国大型军舰。
1912年2月12日,随着清朝的正式退位,一个时代落幕,中国民国海军便以一种独特的身份踏上了历史舞台。清朝的海军力量虽告一段落,但其遗留下的舰艇和技术仍为新成立的民国海军建设提供了基础。
在民国初年,海军的重建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内战乱和政治不稳,清朝遗留的海军资产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增强。萨镇冰,这位国内公认的海军建设元老,虽然曾长期担任民国海军总长,但在1927年北伐战争后,已是年逾古稀的他选择退隐江湖,回到福建故乡投身公益慈善,远离了政治军事的漩涡。

萨镇冰
历史记录下,1894年以后由清朝购置或国内建造的舰艇,包括从日本订购的永丰舰,都曾是民国海军的主力。这些舰艇参与了多起历史重大事件,如护国讨袁运动、东征平叛等。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永丰舰被更名为中山舰,继续承载着国家的海防重任。
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海军的实力相较日本存在巨大的差距。当年底,在江阴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许多清朝遗留下的舰艇如海圻舰、海容舰、建安舰等,在与敌军激战后被迫自沉于长江,以阻挠日军的进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舰的悲壮毁灭。1938年武汉战役中,中山舰在舰长萨师俊的指挥下,执行了多次战斗任务。10月24日,舰上遭到日军空袭,舰长萨师俊不幸身受重伤。尽管舰身已严重损毁,萨师俊仍拒绝离开,坚守岗位直至最后。舰上最终不敌命运,沉没于长江,成为了民国海军英勇抵抗的象征。

孙中山在永丰舰上留影
萨镇冰作为见证清末海军兴衰与民国海军艰难历程的关键人物,其一生伴随着中国海军的起落。至1952年去世,萨镇冰经历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巨变,其生平和事迹成为中国海军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他在晚年得知中国志愿军占领汉城的消息后,感慨万千,挥笔留下感慨之作,展示了这位老兵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