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海防之战:中国以伤亡30人的代价,毙俘3000法军,一雪前耻

醉波看过去 2025-04-26 03:43:21

提起中法战争,很多人会想到马江海战和镇南关大捷。

这两场仗,一场让清朝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一场虽胜犹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让国人倍感耻辱。

实际上,法国对我国的入侵,中法战争并不是起点,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打清朝,还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给中华文明造成了极大伤害。

中法战争也不是终点,1946年的时候,中法之间还有过一次较量,也就是海防之战。

这里的海防,其实是个地名,位于越南北部沿海。

这场战争鲜为人知,中国以损失30人的代价,毙俘3000法军,一雪前耻。

01

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对中南半岛实施入侵,先后占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从而建立一个广阔的殖民地。

二战时期,中国抗战的许多战略物资,都需要从东南亚运到中国,法国不但不提供便利,还多次破坏运输线,并扣押物资,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1940年9月,二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法国维希政府投靠德国,默认日军大举进入越南北部,给中国抗战造成了极大压力,再一次导致了蒋介石的不满。

1941年12月,为了确保物资运输线的安全,蒋介石派遣中国远征军奔赴中南半岛,会同英美等国与日军作战。

经过数年努力,盟军终于击败了入侵缅甸的日军,中国军队表现优异,为最终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因为这一缘故,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盟军统帅部做出以下决定:

中国台湾及北纬16度以北地区,包括越南北方和老挝的大部分由中国军队受降,日本在这一地区的所有武装力量必须向中国缴械。

至于16度线以南地区的日军,则向英国投降。

中国军队在中南半岛浴血奋战,接受日本投降是应该的,但法国对此却有不同想法。

当时,法国见日军已经投降,便打算找机会收回包括越南在内的殖民地,结果负责在越南受降的国家是中国和英国,压根没法国什么事。

法国因此很不爽,便开始闹幺蛾子,当时驻扎在昆明的法军司令亚历山德里来到中国陆军总部驻昆明办事处,与办事处主任陈修和进行了会面,说他打算派一架飞机去越南跟日军联络。

陈修和不敢擅自做主,便将此事报告给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何应钦认为法国此举是为了抢先接受日军投降,从而抢夺中国在越南的胜利果实,并借机宣扬法国已经重回越南,恢复了对越南的统治。

于是,何应钦严词拒绝了亚历山德里的要求,还下令昆明空军司令晏玉琮扣押法国飞机,并告知亚历山德里,只有中国飞机抵达越南河内后,法国飞机才能起飞。

法国对此无可奈何,便开始暗中筹划下一步动作。

毕竟,法国在二战中失去除非洲之外的所有殖民地,着实有些憋屈,所以恢复对越南的统治的心情十分迫切。

02

1945年9月南京受降结束之后,蒋介石决定派遣第一方面军司令卢汉前往河内,对越南北部和老挝大部进行受降,当时进入越南的有滇军及中央军20万人,声势十分浩大。

9月28日,受降仪式在河内举行,受邀参加的国家有英美等国,法国因为心怀不轨,所以被中国禁止入境北越,法国政府也傲娇地没有派遣代表。

受降仪式结束后,中国军队就驻扎在北越,当时在北越尚有十几万法国侨民和被日军拘押的法国士兵,蒋介石担心这些法国士兵惹事,便将他们全部释放,同时严正声明:

不准法国人携带武器,也不得悬挂法国国旗,中国军队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

法国人自尊心很强,以前在越南横着走,现在却被中国人如此对待,就感到非常生气。

很快,法国的机会就来了。

当时,英国因为在二战中损失惨重,所以对南越的控制力严重不足,而法国恰好急于恢复对越南的统治,英国便找到法国,打算跟法国签订一个协议,把南越让给法国,法国则给点好处。

要说这英国也是,当初在反攻缅甸的时候,它除了逃跑和投降之外,啥也干不成,严重拖了盟军的后腿。

等到日本人被赶走了,英国却得到了在南越受降日军的机会,却又把南越卖给法国,属实有点过分。

不管怎么说,面对英国抛出的橄榄枝,法国人一把就抓住了,很快就跟英国达成协议,并于9月底将军队开进西贡。

按理说,法国这个骑墙派能得到南越,已经很不错了,可它偏偏不满足,对北越也产生了觊觎之心。

1945年10月,国共和谈前后,蒋介石一方面假意谈判,另一方面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内战。

为了快速消灭解放军,蒋介石将卢汉的第60军调回国内,将第53军调往北越接防,该军第130师负责防守越南港口城池海防。

海防十分重要,它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发达,港口建筑良好,前有海后有山,易守难攻,是越南北部的重要门户。

蒋介石的军事调动,引起了法国的注意,法国知道中国内战即将开始,而蒋介石肯定继续得到欧美国家的支持,便认为此时如果逼一把,蒋介石说不定就妥协了。

于是,在英国的支持,法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另一方面向南越大量派遣军队,并制定了强行登陆海防的计划。

还别说,法国真就按住了蒋介石的七寸,蒋介石为了打内战,自然离不开欧美国家的支持。

在此之前,蒋介石为了不分散精力,连琉球都放弃了,也没有在日本驻军,至于说北越,他认为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可以牺牲一些越南百姓的利益。

1946年2月,经过中法磋商,双方达成《中法协定》,蒋介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统治地位,答应在3月31日前将军队全部撤走,而法国则先接收海防,次而河内,直至接受整个北越。

按理说,接下来法国只需要跟中国商议好交接计划就行了,可他太着急了,而且心怀鬼胎,结果惹得中、越两国都不开心。

03

当时,北越已经成立了临时政府,正在谋求独立,这是越南人民一直以来的心愿,法国却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打算除之而后快。

法国人的计划是,打算趁着接收海防的时候,把越南临时政府给铲除。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国单方面公布《中法协定》的内容,还虚构了中国与法国交接海防的时间,定在3月5日,这么做是为了倒逼中国尽快交接。

消息一经传开,舆论一片哗然,大家这才知道中国和法国签订了这么一个条约,条约既出卖了越南的利益,也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不但越南人民不满,中国驻越将士也很生气,自己辛辛苦苦来越南,不却要空着手回去,这算怎么回事?

3月4日,越南海防市市长找到130师师长王理寰,询问中方是否与法国交接,王理寰说自己还没接到命令,当然不会交接。

话虽这么说,王理寰心里还是有些打鼓,便给驻河内的53军军部打去电话,得到的答复却是,中法之间压根就没有定下交接海防的时间。

王理寰预感到事态的严重性,隐隐约约有不好的预感。

实际上,法国人的做法让蒋介石也很生气,但迫于形势,他不好表态。

3月5日,法国代表阿夫申来到130师师部,手里还拿着一份刊有中法谈判协定的法文报纸,要求王理寰准许法军登陆。

王理寰认为,阿夫申简直是搞笑,拿着一份报纸就想让他交出海防,自己要是这么做,简直是蠢到家了,于是以未接到命令为由拒绝,还说即便要交接,也应该按照正常程序走,更无私自协商的可能。

说到底,阿夫申太把法国当回事了,以为中国内战即将打响,就想来讹诈,中国军队岂是那么好欺骗的?

听了王理寰的话,阿夫申有些恼火,见软的不行,便打算来硬的,又对王理寰说:

法军两万人,分乘19艘军舰,已从西贡出发,准备6日早晨在海防登陆,如果你们等到命令到达,就已耽误法军行动,影响到法国在北越的全局行动。

王理寰也不是好糊弄的,法国如果真的敢派两万人来攻打海防,那等于是向中国宣战,他料想阿夫申是在吹牛皮,所以不太相信,并且他作为军人,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便回答说:

我是军人,守土有责,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我军利益,也没有商量余地。法方此种行为,不仅有碍中法两国友谊,而且是非法行动,请领事先生回去,火速制止法军前进,以免双方发生误会。

阿夫申见王理寰如此强硬,也不好硬着来,便暂时离开了。

04

阿夫申回去之后,有些不甘心,因为他自己也知道,法国不可能派出两万人,所以他必须想尽办法让王理寰屈服。

到了中午,阿夫申又来到130师,催促王理寰交接海防,王理寰置之不理,还说正在河内进行的中法越会议尚未结束,还未得出结论,他怎么可能交出海防。

阿夫申见谎言被彻底戳穿,只能悻悻而去,王理寰则告知海防市政府,他不会让法军登陆,同时向53军军部通报了情况,军部则回复他,要做好最坏打算,即跟法军打一仗。

在得到军部的支持后,王理寰开始整军备战,加强防御,防止法军偷袭,参谋长王冠英甚至到海防市内布置巷战,万一法国真的派遣大军来攻,港口守不住的话,也要死守市区,直至接到上级新的命令为止。

因130师来到海防之后,与海防市政府和民众相处融洽,故而王理寰将计划告知海防当局,海防市市长当即组织民众和华侨运输物资,给予130师食品和药品等物资支援。

下午6时,阿夫申第三次来到130师师部,诓骗王理寰说,因为电报不通,所以他已经无法阻止法军前进,法军预计6日6时抵达,要求王理寰允许登陆。

王理寰听罢,笑得前翻后仰,稍微调整情绪之后,就嘲讽阿夫申说,如果电报不通,你是怎么知道法军已经抵达近海的?问得阿夫申无言以对。

很显然,阿夫申越是虚张声势,越证明法国心虚,并且王理寰还认为,法军可能要来,但不可能是阿夫申说的两万人。

既然法国铁了心要攻打海防,王理寰只得以暴制暴,很快他就下达了戒严令,并命令部队做好随时作战的准备,同时向53军军部做了报备,得到了副军长赵镇藩的支持(军长回国未归)。

05

1946年3月6日凌晨两点多,130师师部接到紧急报告,是驻守在海防港口最前沿阵地的338团1营营长张允诚发来的,说发现一片红光向港口驶来,他连续发出10余发制止信号弹,对方都置之不理。

当时,130师大多官兵已经休息,师部也只派人值班,值班人员接到报告后,很快就叫醒了正在睡觉的王理寰。

实际上,王理寰压根没睡着,因为他知道可能要发生大事,当他得到报告后,马上赶到师部,向前沿阵地发出命令:按照战斗计划进行,稳扎稳打!

凌晨三点多,法国军舰出现在海防港口不远处,张允诚下令对空开枪示警,并通过喊话放对方停止前进,但没有起到作用。

很快,法国军舰就集结完毕了,但法国人显然不敢贸然进攻,打算先吓唬吓唬中国军队,让中国军队知难而退。

法军舰队司令阿巴努海军中将一声令下,法国军舰开始齐刷刷朝空中开火,又朝岸边作猛烈的示威扫射,长达半个小时之久。

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一发炮弹落在了港口的军火仓库,导致仓库爆炸起火,冲天大火照亮了整个港口。

法国人都吓傻了,如此一来,自己就算是开了“第一枪”了,中国军队如果反击,完全合情合理。

但是,王理寰保持了沉着冷静,没有急着下令反击,而是等待时机。

阿巴努见事已至此,中国军队毫无反应,只得下令向港口靠近,在道义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怎么着也要成为既得利益者。

于是,法国三艘军舰快速向港口驶来,快要靠近港口的时候,王理寰下达了开火的命令,此前他已经将炮火集中,一声令下,几十门火炮齐开火,准确命中了三艘法国军舰,一艘军舰燃起熊熊烈火,很快就沉没了,还有两艘军舰则受到重创,失去战斗能力,其他军舰见势不妙,当即驶出港口桃之夭夭。

至此,法军彻底战败,根本无法靠近海防港口,只能在远处停留。

战后统计,法军被击毙、落水淹死者达到500余人,被俘者则达到2500人,而中国方面除了几十人受伤之外,无一人死亡。

正如王理寰所料,法军人数根本就没有两万人,顶多数千人,这让他更有底气血战到底。

06

阿巴努见中国军队火力密集,战斗力强悍,自知用武力无法登陆,又不好空手而归,便插白旗以示停火,王理寰这才下令停止射击。

天亮之后,阿巴努就带着几个人乘小船登岸,又乘坐插着白旗的汽车来到130师师部,与王理寰进行谈判。

起初,阿巴努态度傲慢,竟然指责王理寰不守两国协定,破坏盟军友谊,王理寰见他无理取闹,就训斥了他一顿,骂得他无言以对,这才不得不赔礼道歉。

随后,战败的法军与130师签订“中法两军在海防3.6事件协定要旨”,主要内容有五点:

1.1946年3月6日法军偷袭中国军队海防守地,被中国军队击败,此次误会纯由法军负责;

2.海防市所有各国居民的生命财产一切损失,均由法军负责赔偿;

3.法军保证今后绝不再来偷袭海防守地;

4.被击沉、击伤的法舰,在中国军队监视下,准予打捞拖走;

5.中国军队方面无条件地即日放回法军被俘人员,双方伤亡均由各自负责;

6.此次协定不涉及两国友谊和两国政府外交上其他方面。

在此次海防之战中,中国军队将傲慢的法国人按在地上摩擦,取得了绝对胜利,但由于中法之间交接北越的大势不可逆转,所以此次战争被定义为局部矛盾,正如协定第六条所说,不影响两国友谊和外交。

不过,海防之战依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饱受法国殖民者压迫的越南人民得知中国军队战胜了法国军队,无不奔走相告,还派遣代表到130师师部进行慰问。

华人华侨也很兴奋,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更是派出了一个30多人的代表团慰问130师。

53军军部对130师的表现很满意,对有功人员予以嘉奖。

对于法国而言,在此次战争中可以说丢人丢到家了,这也导致其在谈判中落于下风,被迫签订法越初步协定,中英美三国都派代表参加,法国在协定中做出妥协,规定法越成立联络处,凡是中国驻军的防务,都由法越共同办理。

一直等到协定签字,130师才允许法军登陆,并在指定区域驻扎,至于说交接日期,则有中法越三国商议,而不是由法国来定。

3月17日,130师离开海防;5月底,中国军队全部撤出越南。

海防之战的胜利,让越南人民看到了法国的衰落,所以继续抗法斗争,1954年北越取得奠边府大捷,迫使法国同意越南南北分治。

后来,美国更是取代法国在南越的地位,法国势力彻底退出越南。

可见,海防之战队法国自信心的打击实在太大,自此之后在越南就没有雄起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