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已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4首古诗词,诉尽人间冷暖事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4-21 18:20:59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每次的大雪纷飞,对于古人来说,或者背后都会有一段忧伤的故事。

品读14首有关雪景的古诗词,感受与重温14段人间冷暖往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白居易在就寝时尚未下雪,睡眼惺松中突然感觉到“衾枕冷”而被惊醒。看见被大雪照映的窗户明亮了起来,原来是下雪了;在室内时而听见翠竹被雪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

短短四句,把一场大雪描绘得如身临其境,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其二》

杜甫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之时,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风景,实质是却有深意。

杜甫有一位朋友名叫严武,经他多次援助,杜甫得以在成都寄居,一家人过上了一段安定的生活。

后来,经严武推荐,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仿佛在官场中也看见了自己“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场景。

暮春初夏时节,此时西岭雪未化,千秋这个漫长的时间概念却影射了修炼的艰辛,更蕴含了多少失意与落寞。还表示岁月没有荒废,杜甫在这里寒窗苦读、都快修炼成仙了。表达的是有人学成要出山的意象。

接自己出山的船已经停泊在家门口了。学有所成的人,要去纵横天下了,终于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旧时,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宋·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点颇有庄周梦蝶的味道。

月下奇景,本应令人赏心悦目的,但词人却说恼人,为何会撩拨起人的心事呢?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往下看,哦,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

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清·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词人扈从北巡塞上之时,惊讶于塞上的雪很凛冽,有着不同于中原的气势,便有感而发,写下这篇作品

我喜欢的并不只是雪花轻舞飞扬的姿态,还有它那不惧寒冷的精神。无根却似有根,有着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谢道韫去世后有谁真正了解、怜惜它呢?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这里裹挟着自己的身世,在雪花中若隐若现,一种浓郁的凄楚苍凉,回荡其间。

该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般,说了自己深切的身世心性,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在暮色苍茫的山路上,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夜幕降临,诗人借宿在芙蓉山的一个贫苦人家。简陋的茅屋中,炉灶里的火苗微弱,窗外的风雪急速地敲打着柴门。

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这首诗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 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贞元九年(793)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层层山峰环线,四处没有行人、没有飞鸟,条条小路,连人兽鸟的足迹都没有。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俱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一幅泼墨写意山水画,普曲的是一位卓绝一世的孤胆英雄,抗争权贵战斗歌,一篇昂首天外的生命宣言。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家里新酿的酒,新鲜出炉,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天气渐渐变暗,太阳下山仿佛要下雪了,朋友,我们一起喝一杯如何?

最后一句“能饮一杯无”,这一句,轻言细语,贴近心窝,满满的真情流露。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赴约。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人生,有知己几许,围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当时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总有些意难平。人在困境中可以有知心朋友把酒言欢,想想,真的倍感温暖,这也算是偶借此驱赶自己的孤独与凄凉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梅花,作为十大名花之首,历来被看成是高洁的象征。它不仅枝苍花密,幽香缕缕,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欺霜傲雪凌寒独放,报告春天信息。古往今来,赢得了诗人们反复歌唱、赞美,致使咏梅诗跃居咏花诗之冠。

王安石集中亦有数首咏梅诗,其中以这首五言为驰名,当与林逋的《山园小梅》、苏轼的《红梅》并驾齐驱。

梅生在墙角之下,是个不太起眼的地方,似乎是有点被人忽略,不受重视。然而梅花毕竟是梅花,它毫不计较这些,仍旧是“凌寒独自开”。它欺霜傲雪,不畏严酷,寂寂地在院庭的角落里,独自开放,只想报春,不求人知,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里,诗人用一“独”字,把梅花与众花卉区别开来,对其高洁品格表示赞赏与嘉许。仔细玩味,这两句既是写眼前之物,也是抒胸中之情,“此中有我”,浑然难分。

诗人晚年退居金陵,处境清清冷冷,不是很有点像这被遗忘的墙角之梅吗?然而政治家毕竟是政治家,他依然故我,顽强地生活下去,这不也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品格的流露吗?

既然梅在墙角,作者如何知道它开放了呢?诗的后两句作了别开生面地回答:“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由于梅花晶莹洁白,又开在百卉凋零的严冬季节,故诗人咏梅往往联系到雪。

王安石则独辟蹊径,不袭前人,他既不在画面上以雪映梅,也不在意象上以梅拟雪,他之所以提出了雪,是为了引出梅香,通过推理,判断出墙角处的白色不是雪而是梅,因为雪是没有香气的。

以此结束全诗,显得跌宕有致,摇曳生姿,富于情趣和哲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董大,是指董庭兰,是唐代著名的琴师,琴师董庭兰作为房琯的门客,主人被贬了,自然他也就伤感离开长安了。

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为他的朋友董庭兰饯行。这个时期的高适已经四十四岁了,仍然一事无成,到处浪游,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两位伤心失意的人互诉苦楚之后,高适写下了《别董大》两首诗,这是其中一首。

这一天千里乌云,遮天蔽日,太阳暗淡无光,整个天都是黄色的一样,呼啸的北风刚送走了雁群,又吹来纷纷扬扬的大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既是故友重逢,又是离别。董庭兰突然下岗了,想到自己将面临居无定所,不知路在何方,董庭兰各种忧郁,满肚子的苦水只好向高适倾诉了。

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高适说:朋友,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咯,你在我们唐代名气这么大,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辗转江湖,颠沛天涯,免不了萍聚萍散,免不了悲欢离合。

在这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里,在即将分手之际,诗人全然没有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而是出自肺腑之作,信念坚强,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给了朋友和自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慰藉。

这份在逆境里时流落出来的情真意切,今天再次读来仍觉得这样的友情朴质而又慷慨豪迈!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率军趁黑夜悄悄地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大雪满弓刀”写的是严寒的天气,一场追击发生在风雪之夜,一场搏杀发生在月黑之时,没有担心,没有不安,没有犹豫,只有勇敢,只有果决,只有斗志,这就是大唐士气,这就是军人风范。

他们高举弓刀,驰骋战马,迎着风雪,勇猛追击,等待他们的是什么,诗人不写,故意隐去,留给千百年之后的你我来想象,来补充。

是的,你在回味,你在赞叹,你更在欣赏。这哪里像打仗,简直像在玩魔术。那个晚上,我们记住了一支军队神勇无敌,让敌人胆寒心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宝十三年(754),岑参赴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青幕下任节度判官。唐朝时,节度使、判官各设一人,武判官就是岑参的前任。岑参赴任,武判官就离任回京,岑参为武判官送行而写下此诗。

岑参这个人不得了,他写的边塞诗都能诱导你去边塞。比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什么感觉?特别奇特,对不对?像他这样生长在中原的人,他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妙,他觉得战争并不是那么血腥、残酷。

胡地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八月里就有了漫天飞雪,就像是一夜之间暴风雪席地卷,诗人看到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以我觉得看岑参的边塞诗会“中毒”,会让你觉得你也要去,你也想去看看这样的场景。

天寒地冻,雪花飘进罗幕,即使是身穿狐裘大衣、睡盖棉被也是寒意逼人。将军的角弓冻得都拉不开,铁衣冰冷难以穿着。

浩瀚的沙漠变成一望无际的雪原,愁云惨淡布满万里长空。今天在军中备酒为你送行,胡琴琵琶羌笛为你助兴。只是天气寒冷,红旗都被冻住无法飘扬,我在轮台东门送你归去,只见大雪封路,天回路转看不见你的踪影,只剩下雪地马蹄印一排一排。

此诗将胡天八月飞雪写得猛烈耀目,雪景奇丽多变,是难得的描写边塞生活的佳作。

唐朝有两大边塞诗人,一个是岑参,一个是高适。高适和岑参不一样,高适是社会派,他很严肃,很关心这个战争造成的苦难以及悲剧。比方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是充满了批判态度的,所以你要是看到高适的边塞诗,你会觉得战争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轻易不要有战争。

但你要是看到岑参的边塞诗,你就会觉得冲啊,杀呀,我也要过去呀!就是那样的一种感觉。所以我觉得盛唐的边塞诗好在哪里呢?就是大家互相在补充,有悲壮的情绪,也有奇丽的情绪,然后我们才能看到大唐文化层次的丰富性。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纳兰性德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少年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然而他却对自己的扈从生涯十分厌倦,不时在词作中体现出乡关之思和怨尤之情。

又是一次随驾出关,一程又一程的山水从眼前流过,我们正一点一点地向关外行进,夜深了,部队开始安营扎寨,千万盏烛火从行军帐中透出来,景色煞为壮观。

远离亲人,归家无计,夜半风雪交加,纳兰公子身置白雪皑皑的雪山中,此时此景,搅碎了他那颗思乡之心,一夜无眠,家乡的庭园里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近现代·陈毅《青松》

《青松》这首短诗,是陈毅借物咏怀组诗《冬夜杂咏》中的首篇。作者通过对抗暴寒的

“松”

的歌颂,赞美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诗的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把松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种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从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也感受到了松的抗争,一压一挺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把青松那种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得惊心动魄。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作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青松将更显其高洁的本性。“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但是陈毅人格力量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的形象再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近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1936年2月,长征刚刚结束,日本已从关外杀进关内,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雪野,一气呵成此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9年后,日寇投降,毛泽东在世人惊叹与不安中远赴重庆进行国共和平谈判。谈判期间,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向主席索要诗稿,主席即手书《雪》相赠。

此诗一出,很多人争先传颂,以至一位饭店老板以《沁园春》为店名,并在店堂内悬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以招徕顾客,顿时生意火爆,顾客盈门。

毛泽东此词以如椽大笔扫空万古,横绝六合,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及悠久历史,述怀言志,理壮情浓,意气风发。

当年柳亚子展读此词后,“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