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为创新源点,日产加速重构全球战略版图

网通舌说车 2025-04-30 03:34:48

网通社访谈2025年上海车展给很多人留下了“回归理性”的印象,少了杂乱的“流量们”后,自主品牌依旧继续高歌猛进,合资外资也依旧继续稳扎稳打。

美国关税风暴之下,日系车企受到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单一汽车市场更显得更为重要。

此时,在华提早布局的日系车企,正凭借本土化供应链优势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度洞察,加速电动化转型与智能化技术落地,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回正轨。

作为深耕中国市场超50年的外资品牌,日产汽车同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本土新势力的崛起和合资品牌转型的压力,日产以2025年上海车展为契机,释放出一系列战略调整信号。

通过新能源产品矩阵扩容、研发体系本土化革新、全球供应链协同,日产汽车逐渐开始兑现“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

从“革新者”到“节奏把控者”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日产汽车携其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与“最家”纯电轿车N7震撼登场,全面展示在华加速电驱化、智能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两款全球首发车型,不仅是日产汽车技术储备的集中展示,更标志着其开始打破传统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保守策略。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Stephen Ma)还宣布,到2027年夏季,日产汽车将投放10款新能源汽车,其中日产品牌从5款增加到9款,并且还有更多的车型会陆续到来。

这一调整体现了日产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度响应。

作为日产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突破了皮卡车型“工具属性”的传统定位。

该车搭载的插电混动系统可输出高达800牛・米的扭矩,兼顾强劲动力与燃油经济性,同时通过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技术的融入,将皮卡的使用场景从商用拓展至高端玩乐市场,瞄准露营、越野等高端消费场景。

这种“硬派越野+新能源”的组合,瞄准了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出行需求,为郑州日产向“越野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马智欣表示,Frontier Pro PHEV是由郑州日产中日研发团队共同打造,是郑州日产“全球多元越野平台”推出的首款全球化车型。未来,日产会基于这个平台相继推出更多车型,涵盖皮卡、SUV等在内的多种车型,同时布局国内国外双渠道,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为了紧跟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出行需求,日产正在加速导入均衡的产品组合,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涵盖轿车、SUV、皮卡在内的多种车型,以及包括燃油、纯电、插混、增程在内的多元动力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竞争节奏,日产对研发体系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以往合资品牌的研发往往受制于海外总部的决策链条,导致产品迭代速度滞后。如今,日产意识到,在中国,必须保持中国节奏。

在坚持日产安全标准质量的前提下,新车型的研发将由本地研发团队主导,其研发周期已缩短至24个月。

马智欣坦言:“我们在‘中国速度’上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方法,我们高度认可本地研发团队的能力,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我们不会牺牲安全,‘中国速度’是建立在日产质量安全标准之下实现的突破。”

这种“总部授权+本土主导”的模式,既保留了日产的全球质量标准,又实现了对“中国速度”的精准把控。

对于外界担心的日产的资金问题,马智欣也直言不讳。

他表示,在中国,日产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各项运营,包括产品研发,特别是新能源产品研发、销售网络和客户服务。

同时,他还透露,到2026年底,日产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计划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并扩建技术中心以容纳4000名员工。

从“合资模式”到“生态共建”

毫无疑问,无论是否有关税风暴,中国对于日产汽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如今,在电驱化和智能化领域,中国技术已经处于领先身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日产希望能够参与竞争,并且抱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保持自身强大的竞争力。

马智欣承认,虽然日产在四十年代就已经推出了第一辆电动车,但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日产的确在推出新车型方面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

在谈及合资车企普遍在华转型“笨重”的问题时,马智欣认为,日产汽车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实力,包括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技术传承,只是之前在市场规划方面反应不够迅速。

他重申,在中国,本土化研发团队拥有高度的话语权,包括产品性能,动力配置等。同时他强调,日产和东风已经不再是传统合资公司那种单纯等总部的反馈回复来指导行动的模式,更多是由国内团队来决策。

诚然,基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实际情况,日产已快速做出改变,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适应中国速度。

在智能化领域,日产摒弃了以往“闭门造车”的模式,转而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展开广泛合作。特别是在辅助驾驶方面,日产积极与本土领先的辅助驾驶公司合作,共同提升车辆组合驾驶辅助的智能技术水平,构建“智能生态”。

马智欣介绍,目前日产正在合作的两家企业华为和Momenta都是本土领先的智能座舱和组合驾驶辅助技术的合作伙伴,除了这两家企业之外,未来日产将会持续不断地与其他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展开合作。

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自2023年起,日产汽车持续与文远知行(WeRide)在苏州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实地运营测试,目前,测试车队已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4万公里,在持续落地智能化场景的同时,为日产未来量产车型的辅助驾驶能力积累了大量数据。

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既弥补了日产在智能网联领域的短板,又借助本土企业的技术生态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不仅如此,日产还与本土高校开展了丰富的合作。

2024年,日产继续加深与清华大学的深度合作,双方携手成立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要针对Z世代人群的有效媒体触达方式和中国Z世代人群的购买行为的研究以及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开发的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日产通过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吸引本土优秀人才加入研发团队。

如此,日产在华的“产官学”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不仅增强了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渗透力,更使其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的重要参与者。

日产对在华管理团队的调整,更是体现了其对本土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以马智欣为例,其拥有30年日产汽车工作经验,兼具日本、美国等主要海外市场管理阅历和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

这种“国际化背景+本土视角”的管理组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合资企业的文化壁垒,提升决策效率,迅速带领日产在华走上产品复兴之路。

从“单向输入”到“双向赋能”

日产的本土化战略调整绝非局限于中国市场,而是将其作为全球战略的关键支点,从以往的“引进海外车型”转向“中国研发车型出口全球”。

马智欣表示,车展上展示的N7和Frontier Pro PHEV,不仅会在中国市场销售,还会依托日产汽车全球的经销商网络优势,年内走向全球其他市场。

这种“反向输出”模式,既利用了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和供应链成本上的优势,又为日产全球产品线注入了新活力,体现出中国不仅是日产的生产和销售地,还承担着向全球市场输出产品的重要角色,逐渐成为全球业务的关键“基地”。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日产在中国已经完成涵盖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的全价值链布局,使其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点,可视为应对供应链波动的关键“中心”。

如此,“中国基地+区域中心”模式,成为日产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极具弹性与韧性的战略布局核心,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环境,同时,也在反哺其全球的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日产在全球市场以“可靠家用车”形象著称,但在电动化浪潮中,这一形象逐渐显得保守。

通过本次在中国推出Frontier Pro PHEV等创新车型,日产向全球消费者展示了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突破能力,有助于吸引年轻用户群体,重塑“技术日产”的品牌认知。

写在最后

日产在华战略转型,本质上是传统跨国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一次“豪赌”。

其优势在于全价值链体系、全球品控经验以及本土化团队的高效协同,而赌注则是押注中国市场的技术生态与消费趋势能够引领全球。

未来三年,10款新能源车型的市场表现、出口战略的落地效果、智能合作的实际体验,将决定日产这场“本土化转身”是成功破局还是陷入更深的转型焦虑。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日产的探索或许能为合资品牌转型提供一条“第三条道路”:不是简单的本土化妥协,而是以中国为创新源点的全球战略重构。

至于成败,市场终将给出答案。

(图/文 网通社 卓陆)

0 阅读:2

网通舌说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