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长寿看心率就知道?医生:老年人一分钟心率这个数,或更长寿

养护科普小陈 2024-05-11 20:22:49

“真是越老越惜命呀”!

65岁的曹大妈最近见到小区里那几个老姐妹,总是会津津有味的向她们科普养心方法,说得头头是道,像模像样。

让老姐妹们不禁纳闷,曹大妈怎么突然对心脏保护和心脏修养如此上心。

一打听,原来是她上个月因为突发心绞痛坐上了救护车,回来之后就开始寻求各种各样的“养心宝典”和“灵药秘方”,学习很多养护方法。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注意,以为就是因为活动了所以跳的快,也没有放在心上。你们可得注意好你们的心率,跟长不长寿有关系呢!”

谈起这次生病经历,曹大妈依然感到“后怕”。

那么长寿跟心率有什么关系?心率在什么范围更长寿呢?医生告诉你答案。

一、老年人心率变化要观察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心率的变化都传递着身体健康与否的信息。一般而言,年轻人体力旺盛,能量充沛,心脏会比老年人跳动地更快一些,以保证全身的血液运行。

也就是说,心率的快慢与年龄的变化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心率自然也越慢。

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身体器官机能退化,心率趋于平稳或较慢状态是心脏比较健康的表现。

一旦出现异常的心跳加速、心率不齐、心脏绞痛,比如在非运动状态下感觉胸闷气短,心脏猛烈跳动,带来情绪躁动和呼吸不畅,这种情况便需要观察心率变化,必要时要及时就医。

曹大妈在被救护车拉走前,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征兆。

在早晨和傍晚时,总会不经意间出现心跳短促,心脏跳动更加猛烈,随之会有无力感和眩晕感。

起初曹大妈只是觉得最近看孙子有些劳累了,确实每次这些症状出现时,自己稍微坐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缓缓就好转了。

但去医院前的那天早上,明显感觉到了异常的疼痛感,浑身有麻痹感,呼吸也很困难。

送到医院后通过心电图监测,医生判定为病理性早搏,有所好转后,医生向曹大妈科普了心率监测对于老年人健康和寿命的关键所在。

出院后,儿子也赶紧给曹大妈买了市面上常见的健康手环,并叮嘱她一天24小时佩戴。

这样就可以长期持续地观察她的心率变化,也能及时发现因心率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曹大妈的心率做到日常监测,在心脏疾病来临前也能做好预警。

医生告诉她的家人,一般来讲,老年人正常的心率是在60~100次/分钟,在这个范围内都属于正常。

轻微运动时心率也应当保持在90~110次/分钟,不过偶尔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倒也不必恐慌,长期水平稳定正常就可以。

二、心率与寿命长短有关吗?

从医生的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年纪的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心率的日常变化。

心率关系着身体健康与寿命长短,关联程度如同心电图的曲折变化一般,是具有复杂性的。

作为人体主要的泵血器官,心脏通过自身的跳动驱动着全身血液的循环,并将人体所需的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回收二氧化碳和部分身体代谢出的废物。

无论心脏出了什么问题,都会反映到人的各个器官或身体表征上。

反之,其他器官或者人身体健康的一些变化也会对心脏的收缩扩张和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因此观察心脏的健康程度,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中最明显的、最具有直观性的便是对心率的监测与观察。

从医学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人们更认可的理念是“心脏跳动慢一些对于延年益寿更有帮助”。

尤其对于老年人,心跳过快并不是一件好事。

心跳快意味着心房、心室和瓣膜、动脉的泵发和收缩速度更快,频率更高,长此以往,会增加心脏负荷。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流行“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有限”这种说法的原因。

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并且会令人产生误解,但心脏作为人体器官,确实会如同机器零件一般,会产生损耗和老化,跳动过快对于心脏负荷产生的压力和损耗则会更快带来心脏的损伤和老化。

心率慢有益于寿命的延长的结论来源于在哺乳动物身上进行的一项医学实验。

通过实验对照研究,可以发现静息状态下的哺乳动物,心率越快的寿命越短,心率较慢的则寿命更长。

但人类寿命的长短和心率快慢的变化关系并没有直接性的论证数据,不过,从大量的医学书籍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来看,心率慢一些确实对于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当然从身体的健康性角度而言,很多医生表示心率并非越慢越好,60-75次/分钟是理想状态。

医学上一般认为静息状态下,心率过快则属于“窦性心动过速”,引发心悸和心律失常。

过低则属于心动过缓,尤其是低于50次/分钟的。

由于心脏长期跳动过慢,每一次泵发的血液过少,会导致身体缺氧和缺血,心脏缺血严重时可导致昏厥和猝死。

心脏的健康与否,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除了观察心跳速度的快慢之外,还需要考虑心脏跳动的节奏和稳定性。

偶尔的情绪激动或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心率加快,属于正常现象,不必惊慌。

如果出现长期性的心跳过快或过缓,心跳声微弱,气息紊乱,则需要尽快进行医疗咨询,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以免对身体产生更加严重的危害。

心率变化与寿命的影响关系并非绝对,判断个人寿命的长短和身体健康程度是综合性考量的问题。

除了心脏,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身体肥胖程度、个人体质、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均会影响寿命和个人健康。

并且从关联角度来看,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心率变化和心脏健康。

想要享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和更长的寿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小事情做好身体的养护。

三、想要拥有健康的心率,这些方法最好用

健康的心率意味着更加健康的身体,除了天生具有心脏缺陷和心脏疾病的人,多数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心率保持在更加健康的范围。

良好的生活习惯最为重要,我们常讲“病从口入”,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便是“入口”的第一步。

经济的富裕和生活的压力,让重油重盐、高甜高糖成为当代人的所爱,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身体代谢和心脑血管的负担。

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清淡饮食和营养均衡,并且注重蛋白质、碳水、维生素、油脂等营养元素的补给。

睡眠也是影响心脏健康的常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常常面临“觉少、觉浅”的问题。

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午睡、营造良好的卧室睡眠氛围、保持心境平和等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为心脏休养做好保障。

虽然老年人身体较之年轻时不再强壮,但每日的运动锻炼依旧不可停下。

有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对于心脏的保护很有帮助,例如快走、爬楼梯、太极、初级瑜伽等等,在非高强度的锻炼中刺激心脏强健的跳动,提高抵抗力。

最后是心态,人的情思和情欲对身体产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

年龄增加,尤其是退休后,老年人常常会陷入孤单、无所事事的空虚感和寂寞感。

要调整心态,保证心情愉悦,快乐的情绪和平和自在的心态,能够帮助身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促进全身心的快乐与健康。

所以多出去走走,拥抱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情绪低落时要记得倾诉,发掘兴趣爱好,在热爱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自我满足感。

学会大笑,大笑能够将忧郁的情绪赶走,在大笑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心脏的跳动也会更加稳健。

另外需要做好日常的身体检查,除了针对基础病的定期随访之外,随着身体各器官的老化和功能的减退,疾病的隐患需要提前监测。

50岁以后,最好能够坚持每年一次全身性体检,做不到的也要保证2—3年检查一次,提前发现身体可能产生的变化,免得小问题拖成大病。

心脏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保护心脏,保证健康的心率,不仅关乎寿命,也关乎着我们能不能更高质量的活着。

我们常说,比起健康,其他任何的名利都是无关重要的。

进入老年生活后,可以放下家庭、工作、生活中那些操不完的心,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新命题,老年人也应当将更多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关注自身的健康,发现自己的情绪并加以调和,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晚年生活,为自己而活,为快乐而活。

参考内容来源:

1、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2018-11-28——《心跳偏快或偏慢预示患心血管病?听专家咋说》

2、光明网 2024-05-09——《什么运动对心脏最健康?研究发现,排名第一的是它》

3、泰州四院健康管理中心 2022-08-16——【健康科普】心率暗示的健康信息,你学会了吗?

4.上观新闻2022-07-27——《心跳越慢越好,这个说法靠谱吗?看完你就有数了→》

5 阅读:1363

养护科普小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