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存世的“櫑具剑”:虽然是2000年不腐蚀的汉剑,它却不在中国

律令9章 2024-05-13 14:23:56

众所周知,“古人尚剑,自诩君子”,中国功夫冠绝天下,配套的传世名剑更是犹如繁星般闪耀璀璨。

例子不类胜举,耳熟能详的就有干将、莫邪、鱼肠、湛卢等,现代考古中,千年不朽的“越王勾践剑”尤为著名,但它有个小毛病。

说来奇怪,青铜剑又重又脆,却能传世千年,难道历史上就没有一柄“传世铁剑”吗?

有,但这柄“汉剑”却不在中国。

真计较起来,“越王勾践剑”虽是一柄千年不朽的宝器,但它并不完美,理由也不复杂,就因为它的材质是即笨重又没韧性的“青铜”。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应该知道,“青铜”出现在商周时代,那时人类还未完全脱离石器时代。

那时战场上虽然出现了青铜剑,但因冶炼技术不成熟,多是贴身近战短兵器。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日渐成熟,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传世名剑,越王剑和吴王剑就是代表。

但是,虽有“传世名剑”的加持,青铜终究有些不可改变的弊端,那就是质地沉重,几乎没有韧性,显得青铜剑很是脆弱。

某种角度看,越王勾践剑的“千年不朽”,只能说是古人冶炼青铜过程中的意外所得,再如何奢华,终究是皇王贵族为彰显身份的配饰,上不了战场。

去过博物馆,见过战场用“青铜剑”的朋友应该知道,2000多年前的青铜剑短而宽,即使上了战场,实用价值也有限。

直至汉代,武帝以“铁”击败匈奴,并颁布“盐铁官营”的法律后,铁器才真正在华夏大地上普及开来,轻而韧的“铁”剑、甲开始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

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青铜剑数量不少,但“铁器”却多被腐蚀地不成样子。

即便是上博“玉具剑”、马王堆出土的“驳犀具剑”,这两柄“铁剑”同样锈蚀严重,难道世上就没有一柄完整的“传世铁剑”吗?

世上真有一柄2000多年前的“铁剑”,其威不亚于越王勾践剑,其名更是超过了玉具剑和驳犀具剑,唯一不足的是,它虽是“汉剑”,却不在中国。

这柄“铁剑”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名叫櫑具剑。

或许,今人对“櫑具剑”没什么印象,但在古代,它是历代皇权贵胄一直追捧的“传世名器”。

古《汉书》记载“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应劭曰:櫑具,木櫑首之剑,櫑落壮大也。”

晋《汉书集注》“古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由此可见,古之“櫑具剑”声名显赫,后世大剑(长剑)均效仿此剑形状,其威名不在越王剑之下,甚至有过而无不及。

深究起来,“櫑具剑”虽然名动后世,但它的出处却无人知晓,世人只说它是西汉时的一位铸剑大师,倾尽毕生心血打造出的神器。

因这位大师一生只锻造了一柄“櫑具剑”,后世无人知晓其冶炼、铸造方法,这柄“铁汉剑”就此成了传世孤品。

有人说,华夏有两样传世宝器,一为“秦皇传国玉玺”,另一个就是“櫑具剑”。

今天看,“秦皇传国玉玺”早已失传,甚至仅出现在神话故事中。

但“櫑具剑”一直在历代王皇手中传承,直至清朝,这柄“千年铁剑”依然悬挂在皇帝的书房中。

也不知怎么想的,居然有大臣说,历代拥有“櫑具剑”的王皇仁主,后世子孙终都不过灭国命运,因此,铁剑是“不祥邪物”。

想江山永固,清朝皇帝就要远离“櫑具剑”。

有了这种说辞,“櫑具剑”被移出宫外,那时清帝有私库和国库之分。

顾名思义,清帝“私库”是皇权专属,也是满清爱新觉罗氏的身份彰显,这柄“櫑具铁剑”就属于皇帝私库中的珍品。

后为远离皇宫,“櫑具剑”被安置在另一座皇权私库中,圆明园。

史料记载,“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本来是康熙赐给雍正的休闲园林,后世清朝皇帝不断扩建,终于成了一座集古今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世界最大博物馆。

当然,圆明园这座“皇家私库”可不是花钱买门票就能进的,即便重臣外使也要奉旨进出,这里的藏品,随便一件都是传世瑰宝。

对内,“圆明园”是皇权象征,对外,这座“皇家私库”成了外虏眼中的肥肉。

终于,列强用大炮轰开了自诩“上国”的清廷门户,还在使用大刀、长矛的清军怎么能是现代火器的对手?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无数奇珍异宝被掳走,就是搬不动的大件物品,这些蛮夷也要暴力破坏掉,甚至将这座“世界最大博物馆”付之一炬。

今人皆知,圆明园海晏堂门前有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雕像,联军撤退前,一股脑将“十二生肖兽首”全部撬走,之后出现于各国拍卖会上。

直到今天,中国花巨资,也才买回“七首”。

被掳走的不仅有“十二生肖”,还有那柄传世千年前的“櫑具铁剑”。

据史料记载,当时洗劫圆明园的那些士兵,其中并没有人识得“櫑具剑”,因此当时这柄铁剑混杂在其他金银珠宝中,一并漂洋过海抵达英国。

当时,载有圆明园宝物的船只靠岸后,由英国专家鉴定分类,珍品收进大英博物馆,看似普通的文物或卖或赠的分给了贵族。

单说“櫑具剑”,英国专家一眼认出,这是一柄代表皇帝威严的宝器,当即将其藏入大英博物馆。

回头再看,“櫑具剑”不仅是皇权宝器,由于其工艺早已失传,即使在中国本土,至今也未发掘出类似文物。

不夸张地讲,大英博物馆里的“櫑具剑”,是世上最完整,且独一无二的汉代铁剑。

和越王勾践剑类似,“櫑具铁剑”同样历经两千年不曾腐蚀,这足以证明我国汉代冶铁技艺的精湛。

当然,“櫑具剑”的千年不朽,也要得益于历代帝王的精心保养,正是有了这些皇帝的加持,这柄传世铁剑才显得更有价值!

新中国后,华夏儿女马上成立文物局、修建博物馆,中国人为拿回“櫑具剑”,官方曾多次前往英国协商,结果却屡遭拒绝。

英国之所以拒不归还“櫑具剑”,一是知道其价值特殊,二是霸权思维作祟,尤其不承认自己“掠夺者”身份!

上世纪末,有大量卖家为将文物拍出高价,会特意标明“出自中国圆明园”,有人根据历届拍卖会估算,“櫑具剑”的价值或超10亿。

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强,那些昔日“掠夺者”开始刻意抹去文物来源,即便如此,中国人想追回“櫑具剑”依然困难重重。

其一,国际法中并没有“追回文物”的相关条款,中国想从大英博物馆取回“櫑具剑”,英国人开出条件。

当时英国人要求中国提供证据,不仅要证明“櫑具剑”出产于中国,还要拿出证据证明“文物何时丢失的”、“被何人(具体姓名)带走的”、“物品出境时的状况”等细节。

不用多分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英国人在故意耍赖,2000多年都在中国的“櫑具剑”,如今却需要证据证明其身份,这不是故意刁难吗?

其二,谁都知道“櫑具剑”是中国的,中国追不回,却又不能花钱购买。

如果斥巨资从英国人手中买回“櫑具剑”,当年的列强掠夺,不就变成了合法行为?

还有,就算中国花钱买,英国人也不卖!

据不完全统计,大英博物馆有超过23000件中国文物,但因“空间有限”,日常陈列展出的仅有2000余件,剩下数以万计的瑰宝文物被锁在保险仓库中,终年不见天日。

尽管追回“櫑具剑”困难重重,但中国人民并未放弃。

我们通过外交和舆论等途径,让世界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和中国诉求。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培养更多相关人才,让华夏文明瑰宝更加深入人心。

炎黄儿女坚信,流失海外的文物终会回归,它们将见证新中国的崛起与荣耀!

1 阅读:179
评论列表
  • 2024-05-16 21:40

    何时红旗遍七洲,收回国宝祭祖宗。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