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20年,谢振华将军的母亲来看望儿子:跟你爹年轻时长得一样

冰点历史 2024-03-26 09:19:26
前言

1950年5月下旬,谢振华断了20年音讯的母亲,在大弟弟的陪同下,从江西的老家专程赶到南京来看望他。

久违的相逢,谢母早已泪挂面庞,她抚摸着儿子的脸,嘴里喃喃道:“跟你爹年轻时长得一样。”

谢振华握着母亲的手,心情沉重地说:“是啊,要是爹还在,那有多好。”

谢父谢世骙牺牲后,谢振华带着为父报仇的心思,参加了革命事业。

谢世骙对谢振华的影响

1927年11月初,朱老总率部队来到谢振华的家乡——崇义县上堡镇。

那天,11岁的谢振华,正和小伙伴们在上堡镇甲子村的山坡上放牛。他们看到这支部队后,都非常地紧张。

当部队走近一些时,谢振华注意到这支部队,穿着灰军装,打着绑腿,全副武装的样子,很精神。

这时,一位带队的军官向谢振华几个孩子打招呼:“细伢子,你们好啊!”

回去后,谢振华就听乡亲们说,这是一支由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后剩下的部队,总共800多人。

由于上堡镇的位置颇佳,民风淳朴,加上受北伐革命战争的影响,这里的广大民众,积极地投身到反压迫的斗争当中。

于是,朱德决定将保留下来的精华,在当地先稳定下来。

也就是这样的机缘,甲子村30岁出头的谢世骙,认识了朱德、陈毅等人。

在谢世骙眼里,这支起义军,不但军事素养好,而且纪律严明,他们不拿老乡的东西,即使有需要,也会打上欠条。

光是这一点就比国民党的部队强上百倍。

部队驻扎下来后,就组织起当地的群众打土豪,分财物,谢世骙更感到这是一支替穷人说话办事的队伍。

很快,谢世骙就成了一名群众积极分子,没多久,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在父亲的影响下,谢振华对这支从外面开来的部队,颇有好感。平时闲来无事时,谢振华就叫上小伙伴们,一起到部队驻地看训练,和上课。

在上堡镇期间,朱德指挥部队,铲除了盘踞于此的一大匪帮,将匪首何其朗这个大坏蛋绳之以法。

这样一来,这支部队在群众们心里的形象更为高大了。

11月下旬,朱德、陈毅接到北江特委的指令,率队离开了上堡镇,前往新的战场去了。

朱老总等人走后,谢世骙继续在当地搞农民暴动。

他作为上堡镇农民暴动队队长,率领队员们拿着长矛、梭镖等武器,将地主武装、乡政府的反动民团等组织,予以沉重打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世骙在四邻八乡的名声,越来越响了。

1929年初夏,谢世骙在老党员谢焕文的指导下,带领农友们成立了上堡镇苏维埃政权。

当这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时,崇义县的反动保安团出动了。在兵力、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农民暴动队损失惨重,牺牲负伤达30多人。

谢世骙和暴动队政委郭树声被抓进了崇义县大牢里,最后被残忍杀害。

1930年,谢振华带着报国民党的杀父之仇,参加了红军。

谢振华与母亲说了参军的想法后,深明大义的谢母没有阻拦孩子。临别之际,她叮嘱儿子要保重身体,去了就要好好干。

其实,谢振华当时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

毕竟没了父亲这个顶梁柱,他作为老大哥,应该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但他心里的那团火,为父亲报仇,为穷苦人打江山的信念,最后让他做出了参加红军的这个正确决定。

谢振华时隔20年与母亲重逢

谢振华参军后,先是上了训练班,学业结束后,他被分配担任了青年干事。

1932年,谢振华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33年至1934年5月,谢振华在红军大学学习。毕业之后,分配到前线战斗部队的红五师十四团担任团政委。

在宣布命令之前,28岁的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曾找谢振华谈过一次话。

他说:

“振华同志,眼下战事非常紧急。一线的指战员损失特别严重,因此,急需人才。你是三军团来的,组织上决定你仍回三军团去,你的想法如何?”

18岁的谢振华正值血气方刚的时候,他表示,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到第一线团队去指挥作战。

贺昌点点头,让谢振华把红大学习的成果带到部队去,为彻底打破蒋介石的“围剿”而努力。

谢振华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说:“我誓死为保卫中央苏区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是谢振华第一次直面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尽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谢振华野会冲锋陷阵。

除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外,他还有为父报仇的责任。

在几次作战中,谢振华率队如猛虎下山一般,打得仗相当漂亮。随着时间的推移,谢振华也在逐步成长,军职也越来越高。

在战争年代,谢振华遇到了文工团的姑娘王煜。

王煜出生的地方是海阳县。抗战时期,当地群众自造各种地雷,英勇顽强抗日,被誉为“地雷战”的故乡。

在王煜很小的时候,父亲被日寇杀害。她在爱国主义战火的洗礼下,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与谢振华结婚后,夫唱妇随,感情一直很和谐。

1950年,谢振华和夫人随部队,把家搬到了南京。一切稳定之后,谢振华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家人。

话说,从谢振华离开家那时,正是国民党对红军家属采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的残酷反动政策。

由此,谢母不得不带着12岁和9岁的两个儿子,东躲西藏,过着非人的生活。母子三人就这样一直熬到了全国解放。

这天,谢母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儿子,望着身材魁梧,面容英俊,充满智慧,事业有成,婚姻美满的孩子,谢母是高兴的。

同时,谢母也想起了为革命牺牲的丈夫。

这时,谢振华的大弟弟开口说:“听说政府要为爹爹和许多烈士造墓建碑,以告慰他们的英灵。”

谢振华点点头,说:

“是这样的,南京雨花台要建烈士墓,北京天安门也要竖烈士纪念碑,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光明,就是用先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谢母感慨地说:“现在与过去,真是天上一个地下一个。现在连南京也能来了,过去就是赣州也去不了啊。”

接着,母子三人说起了知心话,恨不得从早说到晚,从黑聊到天亮。

谢母也见到了儿媳妇。他叮嘱夫妻俩要和睦相处,为建设新中国多做贡献。

0 阅读:107

冰点历史

简介: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