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冬月的书影小屋 2023-07-15 21:12:19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片段:

在监狱服刑的安迪,不顾监狱长的威胁和惩罚,将广播室的门紧紧反锁,用广播放起了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咏叹调。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声响起,连不懂风雅的雷德都在说:

音乐飞翔,比在这个灰暗地方任何一个人梦想的都要高远,像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我们这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就在这短暂的一刻,肖申克里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自由。

音乐带给人的力量,是无法用文字言尽的。只要音乐继续响起,人生总是有希望的,我们便能找到通往幸福的捷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截图

至于“音乐是什么”、“音乐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些看似哲学的科学问题,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莱维廷在《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中一一娓娓道来。

在书中,莱维廷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谈音乐的科学,结合音乐分析、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述说音乐为何令人迷恋,解译人类最优美的神经冲动,探讨音乐和大脑协同进化的秘密。

毕竟,只要有人类聚集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可以教我们如何认识大脑,大脑可以教我们如何理解音乐,而音乐和大脑的结合又会教会我们如何更加了解自己。

1、“追寻音乐是我的本能”

在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之前,莱维廷是一名自由音乐人、录音师、唱片制作人,前途无可限量。聆听音乐、追寻音乐,似乎是他的本能。

这种对音乐的痴迷,逐渐转化为强烈的好奇心,他想在音乐领域探索更多。他想知道:

为什么好音乐让人们哭哭笑笑,百听不厌;为什么音乐串联记忆,调动神经,疗愈心情,点亮生活;为什么出色的音乐人和录音师听觉都异常灵敏,人的感知能力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电影《音乐之声》截图

于是,莱维廷重返校园寻找答案。在做唱片制作人的时候,他每周都会去斯坦福大学听神经心理学讲座。他发现,心理学正好可以解答他的疑问。

当然,这个“解答”,并不是苍白地给出一个确定性答案,而是由此打开了他的新思路,开启探索音乐与脑科学的旅程,得以认识音乐、世界和人类体验的复杂性。

因为热爱音乐,莱维廷转而了解心理学,成为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因为了解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他更加明白,刻在人类DNA里的音乐本能是多么美妙而严谨。

翻开本书,你的大脑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爱上音乐。

电影《音乐之声》截图

2、“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白岩松曾对(古典)音乐如此定义:

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才开始,这就意味着音乐不是为了表达主题意义等任何文字能表达的东西。如果我听不懂,我就拒绝,那太遗憾了。

同样,现在很多人开始喜欢音乐,但也会被那些音乐术语、音乐作品理论与分析等吓倒。因为不懂,所以拒绝,也就再也没有机会懂了。

这也正是莱维廷写《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这本书的目的,希望能够以科学的视角,理性地阐释“音乐”这件感性的事,以生动的例子传达知识,揭开音乐的面纱,让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能有幸窥见大脑与音乐之间复杂而重要的相互作用。

电影《雨中曲》截图

另一方面,也有人在隐隐担心:如果我们真的对音乐了如指掌,无法从音乐中获得乐趣了,又该怎么办?

莱维廷也在书中给了我们答复:

我对音乐和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们迷人,也越欣赏真正擅长这两个领域的人。

而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或多或少也是臣服于音乐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心灵和精神的一部分交给了作曲家与音乐家,让音乐带我们超越自我,听到自己的内心和人生。

这本书就像一块瑰宝,从音高到音色讲起,以“打拍子”辨别节奏、响度与和声,从而探究人类心智与大脑如何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从音乐预期与音乐分类,音乐专长与音乐本能着手,剖析音乐家如何颠覆听众心理预期、创作令人惊艳的乐曲。

更妙的是,每一章节以音符串联,可与《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歌单一同“食用”,真正让音乐大脑获得沉浸式体验。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