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谁,为何万历帝会怕他,在他死后还要抄家

树的历史 2023-12-21 14:39:14

万历9年。

宫中发生了一件小事。

说是那张居正听说万历帝又沉迷于女色,于是怒气冲冲闯入后宫之中。

发现万历帝正与那9位新妃子玩乐呢。

万历帝一看张居正来了,吓得哆嗦,在一旁不敢言语。

张居正看这情景,对着那万历帝正要一顿臭骂,却被一旁的妃子呵斥住:

“首辅大人,来后宫不通报一声”。

张居正这才意识到自己莽撞了,大臣是不可乱入后宫的。

他瞪着万历帝,带着余威退去。

此时被吓到的万历帝心有余悸,但同时也对自己这位新妃子愈发喜爱。

这妃子便是历史有名的郑贵妃(郑贵妃以后另开文讲讲)。也是这一刻起,后宫万千佳丽,万历帝独宠这郑贵妃。

那张居正是何人,为何敢闯后宫?而万历帝为何被吓到不敢出声?

这事儿得从万历帝他爷爷嘉靖帝说起。

剧照《大明嫔妃》中的郑贵妃

01

相对于短命皇帝的隆庆帝(万历帝的老爹,在位6年就嗝屁),他老爹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明朝历史第二长帝位了,万历是第一长帝位)。

1521年,正德帝朱厚照驾崩,谥为武宗。15岁的朱厚熜cōng(朱厚照堂弟)捡了个皇位。

没办法啊,朱厚照(正德帝)没有儿子啊。

所以这帮以杨廷和为首的老臣把15岁的朱厚熜推上了皇位,这符合他们的既得利益。

15岁嘛,好控制啊。

只是,事与愿违。

命运眷顾的朱厚熜,一继位就来了场“大礼议”。

大臣们要求朱厚熜认他自己的父母亲为叔叔婶婶。而这朱厚熜就是不愿意,他只认自己亲生父母为父母。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放在寻常百姓家里也就是小事儿。

只是在皇宫之上,文官集团认为正统性更为重要一点。

那嘉靖帝也是个轴,别人要是能给当皇帝,啥事都可以,他当皇帝父母亲不能认,那还得了。于是跟文官大臣硬刚。

那是个怎么个处理法。

古往今来,大多是是用宦官集团来牵制和对抗文官集团。所以明代阉人集团权力遮天的有很多,祸乱朝纲的也很多。

但显然,嘉靖帝是个聪明人,并没有这么做。

打败文官集团的,必定是从内部分化开始的。

此时新科进士张璁跳出来了,认为朱厚熜所继承的大统,实际上是太祖之统,是来自祖父明宪宗的。这也是个正统的解释。

嘉靖帝一听,这是个人才,得培养。就让这人以及同党桂萼进京,与京城大臣们议礼。

此时朝廷已经分为两个派系,在朝廷里闹的不可开交。

1524年(嘉靖三年)7月。

嘉靖帝命去除“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

这事儿就闹大了。

以杨挺和儿子杨慎为首的群臣,共计二百多人,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就是哭门事件,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声,喊声震天。

嘉靖帝看这群大臣烦的很。

先是让太监去驱散群臣无果,随后又命令锦衣卫将带头人逮捕入狱。

这一时,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嘉靖帝大怒,所有的五品以下官员全部逮捕入狱受杖,四品以上官员夺俸。纠集者实行廷杖,张原当场就被打死了,杨慎等直接被削职为民,发配边疆。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

“大礼议”这事,也算是解决了。

前任首辅杨廷和也在这期间告老还乡了。

可以限制嘉靖帝的文官集团,就这样被瓦解了。

大礼议

02

嘉靖帝是个好皇帝,至少早年间是。

朱厚熜初登帝位的时候,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就是整顿前朝弊政。清查土地,还田于民。

并且在“大礼议”事件后,在牢牢把控政权的同时,实行赋役制度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恢复国家实力。

这样看来,嘉靖帝也是个治国能君。

“大礼议”事件带来的后果,远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嘉靖帝是个聪明人,制约文官集团,只要让他们内部自己分化。他只要做一件事,培养属于自己的这一派。听话的一支就可以了。

这是嘉靖帝的帝王术:驭臣巩己。

主打的就是一个兼听独断,你们说你们的,我听着呢,但是决定我来做。你们都有不同看法,跟我看法不一样,那就引导到一样去。没事,有的是时间,慢慢来。

时不时的把这个大臣拉来,聊聊人生啊,谈谈理想。给那个大臣念下新写的诗啊啥的。这群大臣们就得琢磨琢磨了。前脚有大礼议那群顽固大臣做榜样,不听话,就拉出去都打了。反正你们听着,可以提意见,但我的意思你们也要明白,不然几百号人,说打就打。

这个朝廷,开始变味了。

朱厚熜

03

也许是管理朝廷,治理国家,对于嘉靖帝来讲,过于简单了。勤政久了,也就觉得人生毫无挑战,嘉靖帝迷上了修仙。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宫女刺杀皇帝)之后,嘉靖帝迁居西苑仁寿宫。开始了他的摆烂生活(二十几年不上朝)。

随着嘉靖帝移居至西苑,整个朝廷的最高权力中枢也发生转移。

处理朝廷的事情肯定是在西苑仁寿宫,但是并不能人人都去西苑。也就是,不是每个官员都可以看到皇帝了。

权力就更加集中了。对接整个朝廷大小事宜的就剩下了五个大臣。

李时,夏言,郭勋,朱希忠,严嵩。

所有的大事,都是嘉靖帝与五个大臣商量。然后才发布决定。

在重用这五个大臣的同时,也在培养另一批能臣。时不时的将原来朝廷上的官员抽调到西苑。

久久以后,西苑小朝廷和紫荆城大朝廷时常出现衔接问题。

而因为嘉靖帝的如此做法,朝廷内的党争愈来严重。

04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中进士。正式进入官场之中,选入庶吉士,拜入徐阶门下。

此时的张居正,跟平常官员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一个初入官场的小毛头而已。他在徐阶的指导下,研究经邦济世的学问。

张居正入翰林院时。正是内阁中发生政治斗争最严重的时候。

内阁学士夏言与严嵩二人正在争夺首辅职位。夏言如愿以偿的夺得首辅,但这场政治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相反的严嵩为了权利,背后也是捅刀子。皇帝听了严嵩的谗言,夏言被杀。严嵩拿的首辅。

此时的张居正,在一旁吃瓜的同时,也对朝廷的政府腐败和军事松弛有了认知。

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写了一篇政治文《论时政疏》。

这是他在中进士后第一篇主动的上书,在夏言与严嵩的政治斗争间隙中写的。是属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探讨,这也是张居正政治才能的初次体现。

隆庆二年,已经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上书的《陈六事疏》,也是脱胎于此。《陈六事疏》成为日后“江陵柄政”期间施政方针的蓝本,是张居正政治理念的最重要体现。

但此时是嘉靖年。

张居正二十几岁的年纪,小小的官员,上书分析当时国家的政治危机。加之朝廷内党争严重,那皇帝大部分精力在修道之上。这一道上书,自然而然得不到上面的重视。从此张居正便成了小透明,不在谈论国事。

而嘉靖三十年,到嘉靖三十三年里,严嵩在朝廷只手遮天,京师武备废弛。朝廷众人办事腐朽,效率极慢。王室耗资巨大,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张居正向徐阶进言,这样的朝廷,在不下猛药,就没有救了。

徐阶心理也那个苦啊,严嵩那厮只手遮天,徐阶他也与严嵩冲突不得。

在此期间同年进士杨继盛上书揭露严嵩罪行,被嘉靖帝廷杖,后被处斩。

此时张居正觉得累了,奸臣当道。匡君辅国,是不太可能,在这样政治斗争激烈的朝廷之上,一不小心,夏言,杨继盛就是自己的下场。

政治上有志不得抒,他已是苦闷不已。

同时也是这个时间段里,他的结发妻子去世了。

这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

他觉得累了,不愿意在这朝廷之中待下去。他请病回乡,回到他的故乡江陵。

只是心中的那一份心,始终不得熄灭。

江陵隐居的这三年时间,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时间段。也对他后来的政治理念产生巨大影响。

张居正

05

归隐的田园生活也并不是很快乐。

回到江陵。

儿时玩伴的辽王朱宪炜依然还在这里,作威作福。

所以听说张居正回来了,这位有钱有势无权的藩王,喜欢卖弄风雅的辽王,便将张居正邀请至府上。

他不记得的事情,张居正还记得的。

张居正的祖父张镇是醉死在辽王府的。

所以张居正对于辽王,并没有好印象。碍于辽王虽然没有权,但毕竟是辽王,不好拒。

张居正会写诗,这会儿正被辽王逼着写诗。张居正自是打太极,能推则推。宴会里能有什么,多是一些没见过世面,没啥本事的穷秀才,被这样一群跳梁小丑面前,要他这个翰林院的编修来舞文弄墨。对他这样的文人而言,是一种莫大的羞辱。

三天一小请,五天一大请,时不时的送上贵重礼物。

这样的宴会次数多了以后,张居正愈发觉得厌恶。

府内穷奢极侈,府外路有冻死骨。这样强烈的反差,一次又一次的刻进了脑子里。

以至于后来到了隆庆年间。张居正入阁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借势把辽王给废了。

虽是请病告乡的,但是张居正并没有闲着。

在民间,这里走走,那里逛逛。

每到一处,都对当朝民间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这是他游历至荆州府时的有感而发。

这个国家在不治就要没了,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收拾收拾心情,背起行囊。

张居正再次进京。

06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回到翰林院供职。

只是这一次,他心境完全不一样了。

想要实现心中所想,必须要手中有权。

所以他学的他老师徐阶的官道。

内报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这一晃,七年就过去了。

嘉靖四十三年,徐阶推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同时又兼任国子监司业,就是副校长职位。这为张居正的官道提供人脉积累,又在太子面前露了脸。

嘉靖四十四年,权倾天下的严嵩父子倒了。袁炜去职。此时的内阁只剩下徐阶一人了。

嘉靖四十五年,高拱入阁,嘉靖帝去世。

这是件大事。徐阶负责起草遗诏,他叫来了自己的门生张居正一同商讨。说白了这就是徐阶一人瞒着高拱、郭朴等人做的。

所以在裕王朱载坖登基后,改号隆庆,高拱就对徐阶发难。

朱载坖

07

在明朝廷里的政治场里,事情总是说不准的。

前脚高拱发难于徐阶,后脚就被迫请辞。

此时的朝廷似乎更乱了。

隆庆帝是个好皇帝。虽然好色。

至少在政事上不糊涂。

隆庆帝即位以后,直接改变先帝数十年不上朝的形象。

每天坚持“未明而衣,日旰而食,岁无虚月,月无虚日,视朝可谓勤”。

没多久,朝廷上群臣便看明白了。每天一样的,就像是履行仪式一般。

看似勤快,实则是懒政。

懒政,但不怠政。

隆庆元年。

隆庆帝就发话了:“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福建巡抚涂泽民几乎是提着脑袋上书,请求朝廷将漳州月港设为外贸通商口岸,允许民间百姓出海贸易谋生。

隆庆帝觉得可以。

朝廷派人在月港办理机构,专门缴收关税和办理专门的出海证。

这是明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据统计,每年出口贸易有额也有1647万两白银。利润达942万两白银。这也导致,此时全世界将近三分之一的白银回流到中国。有了钱就有的底气,这是改革的底气。

虽然政事上不糊涂,但是朝堂党政这事儿,他也忒烦。

言官在前朝是基本见不到皇帝,这朝好不容易逮到机会了。

皇帝天天见。

隆庆帝懒政又好色。虽然正事不误,但是言官们可不管这事。

天天抓着隆庆帝不放。

说的多了,皇帝也烦,对徐阶也就没那么客气。

风向一转,底下言官矛头也指向徐阶。徐阶识趣。自己递折子走人。

那隆庆帝怎么可以放你走呢不是。这朝廷,靠得住的就这几人。

只是徐阶前前后后上书不下二十次请辞。

隆庆二年七月十九日。隆庆帝正式批准。徐阶回乡。

要不说官场内什么事都可以发生。

前脚徐阶走,后脚高拱就回内阁,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这里似乎还有张居正的影子。

09

徐阶走了。内阁首辅就归李春芳。

要说这李春芳,还是个状元,写得一手好青词,内阁小透明,好不容易熬到出头了。

权利手中握,但是不中用啊。

政治智慧不行,处事手段不行。

张居正一看,这货当首辅,多少耽误事。

于是与太监李芳密谋。在隆庆帝前提了一嘴。

把高拱又召回京。

高拱这人能力有的,隆庆新政的军事改革,高拱就是举大旗的那个人。

此时明、蒙之间关系紧张。

高拱认为,打仗没有用的,应该要长期和平共处,对蒙封贡,并开放边境互市。

要不说能臣的思维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事情上,张居正和高拱步调一致。

反倒是三边总督不乐意了。得了,打仗还能发点财,现在都互市了,钱都朝廷拿走了。

隆庆帝,虽然能力有限,但不得不说,有听劝这一优点就够了。

不过好色短命。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隆庆帝传阁臣,高拱、张居正、高仪,领受顾命,辅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钧。也就是后来的万历帝。

二十六日驾崩。

朱翊钧

10

要说在整个隆庆期间,张居正其实还是秉承着,他的为官之道。

内报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徐阶辞后,他认为李春芳没能力,就敢把高拱拉回来。

这事就足以看出,张居正是真正实干家。

但不仅于此。能把一个人拉上去,也能在搞掉。

隆庆六年。十岁的朱翊钧即位。

高拱做梦都没有想到。

他会因为口无遮拦被张居正找了机会给踢出了朝堂。

张居正联合司礼太监冯保,向皇贵妃和陈皇后进谗言。

要不说朝廷党政很可怕,高拱说过,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冯保传出来的,就变成了: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

那陈皇后一听,这可行。

于是把高拱赶回老家去。

高拱一走,内阁首辅之位,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张居正身上。

终于,蛰伏了25年的张居正。在这一刻,终于可以将他的政治才能完全施展出来了。

隆庆六年六月,张居正为首辅,八月,又为左柱国,进中级殿大学士。他手中权力达到顶峰。皇帝又尚幼,张居正又有帝师之名,张居正开始了他的长达十一年的权倾朝野。

11

权力手中握,一般人也就会开始飘飘欲仙。

但是他是张居正。

那个因志不得抒,回乡思考三年的大彻大悟的的张居正。

手握重权之后,张居正立马开始改革。

归纳起来就是: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

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就是协调各部门,提供办事效率,明确责任,赏罚分明。

道理也很简单。这个办事中枢活络起来之后。张居正开始他赋税改革。

而在这之前,要先解决土地问题。

万历六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土地,万历八年全国开展清丈土地。

两年时间里,全国田地增加,田税也增加了。

12

在此之间还发生一件小事,与万历帝有关。

万历七年,万历帝向户部索求,支出十万金,吃饭用的。

张居正上疏,说户部没有钱了,没办法给。

而且要求万历帝节省一点,这些没有益处的费用,不要多花。不仅仅是这十万金,还有宫中上元节的灯火,花灯都免除了。还把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的修缮都给停了。内库的支出也要控制一下。

更夸张的是,还把万历帝的课程从晚上改到了白天。

这张居正也是六,把皇帝的吃穿用度都给卡死了。

我怀疑张居正死后万历帝抄家张居正,差点连把棺材板都掀了,可能与这事有关。

万历九年,张居正闯后宫这事,也有可能有点关系。

万历帝没在意,但是郑贵妃这小嘴枕边风一吹,就不一定没在意了。

13

清丈土地,缩减无用支出,这仅仅只是开始。

为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使得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张居正认为需要进一步改革税制制度。

万历九年。全国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在嘉靖十年时就已经试行过。

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效果还不错。

至少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万历十年。

清丈田亩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实行,明朝财政有了明显好转。国库有银八百万两,存粮十年之用。

14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

张居正突然病逝。

这才58岁。

张居正便因劳瘁而死。

万历帝赠上柱国,谥文忠。

只是这正好还没捂热。

在张居正病逝后,七名言官弹劾潘晟。潘晟致仕。

众言官又把矛头指向张居正。

要不说,张居正还是对小皇帝太狠了。

死后受封是老传统。小皇帝这样做不可厚非。

但被言官谏言,就下令抄家。

这小皇帝也忒不讲情谊了。怎么说张居正也是帝师。

并且下诏,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现在想来也是。

小皇帝一个十岁到二十一岁都被张居正控制的人,正是叛逆期的年轻人。

15

所以万历小皇帝为何怕张居正。

因为张居正是万历小皇帝的老师。

这个老师不仅管你吃喝用度,还要教你人生道理。

张居正教为人处世,但是在小皇帝看来,张居正的行为也未必是行的端。

官场的事情,太过于隐晦了。小小年纪的万历又如何看懂。

他只知道,你教我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你却那样做了。

是这样吗?

如此看来。

张居正也不是一个好老师?

也许是学生不行呢。

16

张居正死后,万历小皇帝再也没有人可以约束他了。

而后,明朝开始下坡路。

万历皇帝也开始他三十年不上朝的壮举。

天启二年(1622年)。

喜欢木工活的明熹宗朱由校,下诏为张居正平反。

此时已经过去40年了。

再往后数22年,1644年,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自缢煤山。

大明气数已尽。

后世评价万历帝,似乎总有这么一句。

明亡,实亡于万历。

0 阅读:125

树的历史

简介: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