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为什么会听小人言,逼死儿子刘据?

歪史 2024-03-30 16:04:21

征和二年,汉武帝在位三十年的皇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而自杀于湖县,随之一起的是太子一系的人基本上被一扫而光,太子仅仅留下了一个月余的孙子在世,这一年,汉武帝66岁,事后,汉武帝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年仅三岁的幼子刘弗陵身上。

不少人认为,汉武帝是有计划的废杀太子,而后达到另立太子的目的,实际上,刘据之死,对于汉武帝来说,是个意外,他高估了江充危害,又低估了自己儿子的忍耐度,和唐玄宗一样,高估了安禄山的耐力,低估了杨国忠的破坏力。

恰恰,这两人的皇帝生涯十分相似,亲自把国家带到了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又在晚年陷入一样的困局,而汉武帝更加幸运一点,死后有霍光收拾残局,而唐玄宗没那么幸运。

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这句孔子的愤慨之语在此后两千年的时间中得到了无数的验证。把视野放在主宰天下的帝王当中,这句话尤其的准确,无数的才干之君早年励精图治,积攒了无数的功绩,但是时光老去,频频昏招迭出,轻者功绩败尽,重者家破国王,令人唏嘘不已。

人人都喜欢长生不老,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正因为如此,有无数的帝王不因为别的,仅仅就是因为死的晚了,如果他们能够早死,最后的评价会高无数个层次,最后一声叹息。

这两个如果都能早死几年,历史肯定会改变。可惜,长寿成了他们最大短板。人生最大的敌人就算自己,在这里得到验证。汉武帝托孤选对了人,惊险过关,而唐玄宗丞相所托非人导致盛唐就此终结。

汉武帝无疑是幸运的,后宫卫子夫贤德,在位三十年没有任何缺点暴露,任用的两个将军卫霍都是百战百胜,托孤之人霍光更是兢兢业业,就是当了三十年太子的刘据,一样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在署理国政期间好评不断。

除了太子本人才德兼备,外戚卫霍军功卓著,生母卫子夫贤德,积累几十年的太子势力一样稳固全面,在征和二年之前,如果汉武帝任何一个时间死去,对于当时的人都是幸运的,尤其对于汉武帝,天下幸事莫过于此,可惜。

汉武帝对此非常满意,早就把太子当作自己的继位者来培养,但是呢,随着年纪老去,贪生怕死的念头改过了理智,迷信神仙方术的他特别惧怕别人通过巫术诅咒他,又因为他如果早死,受益人无疑是太子,所以他认为,当时如果有人希望他死去,那非太子莫属。

尽管太子是他非常满意的人选,可是,在没死之前,太子就是他最大的潜在威胁,所以呢,时不时的找机会敲打一下太子,纵容一些小人给太子找找麻烦,好让他记住,就算你能耐很大,我亲爱的儿子,而朕一日不是,尔终究为臣!

但是,这种敲打玩脱了,早期卫青在世的时候,尚且有人兜底,卫霍死后,大汉皇帝和大汉储君之间的隔阂与日俱增,最后导致人间悲剧。

如果认为汉武帝有计划的换太子,其实不然,他只是不想死,而不是想作死,虽然最后因为不想死导致做了一次大死。但是依然有惊无险的过关。

当时假如霍光有野心或者稍微不慎,那可能天下易主或者半路中落都是很有可能,人生七十古来稀,汉武帝没想着自己那么长寿,对比父祖,都是不到五十岁久死去,可以相信,这时候的汉武帝已经做好死的准备,可是,冲破难关之后,一旦有了生的希望,没人会去死。

后来,如果他要换太子,以来当时实际上没有任何的阻力,没必要搞如此大动静,另外他也没有其他人选,除了太子,其他皇子一个早逝,燕王和广陵王素来不喜欢,而昌邑王事实也没有机会,那么,仅剩的刘弗陵,当时不过三岁小孩,汉武帝干嘛冒风险。

当时江充一伙借着汉武帝怕死的心理构陷太子,在汉武帝视野中,算不上什么大事,无疑就是老父亲借人责备一下儿子,但是呢在刘据眼中,就是另一出夺位大戏,秦始皇儿子扶苏的事情不过百年。

所以,刘据的视野中,这个老父亲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江充这个乱臣贼子可能在行赵高故事。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反抗,这之前,双方已经没有任何默契,从汉武帝从甘泉宫派人到长安探视,但是使者惧怕而后返回的情况看,当时汉武帝身边的人都已经知道父子之间巨大问题,缺乏有效沟通管道,江充则扮演了隔空传递太子和武帝消息的唯一天使。

但是江充只想自己狐假虎威,借着皇帝的威信而招摇过市,这就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0 阅读:23

歪史

简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