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难处,从刘邦换太子失败说起,江山是你的,但是权力不一定

歪史 2024-04-05 13:18:35

创业容易守业难,对于帝王来说,打天下不是很难,难的是如何守住打下来的白花花的江山,如和守业,传之万代,但是,初代帝王创业之后,首先遇到的就算如何选择一个储君。

如果王朝已经稳定运行多年,权力交接几次,那么选择太子问题不大,但是初代选择往往伴随着腥风血雨,里面的权斗激烈而且残忍。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在开国之初有稳定的传承秩序毫无波澜的选择好太子,然后一蹰而就的。

如果细看历史,几乎所有的初创政权都会面临争储的风波,区别就是有的激烈兵戎相见,有的平静但是仅仅在朝堂中权斗,但依然血风腥雨。换的不仅仅是太子,而是一大波皇亲国戚以及从龙功臣。

汉朝,刘邦晚期打算更换太子未果,刘秀则是成功更换太子。

三国时期,曹操选择王世子时候就遇到二子争立,此后曹丕曹叡一直打压宗室。孙权晚年遭遇二宫之争,政变连连。而刘备唯一幸运的是在诸葛亮建议之下处死刘封杜绝了争权的可能性。

晋,司马昭时期就出现权斗,以至于最后司马炎只能选择傻子立为皇太子,导致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

南朝,宋齐梁陈无一例外,刘裕太子继位后被杀,此后刘宋宗室相残成了传统。而萧梁第二代皇太子早死,皇孙继位导致萧鸾篡位,萧齐时期昭明太子早死,诸王觊觎皇位各怀鬼胎,而后大乱,南陈则皇位传承混乱。

隋唐,杨广夺嫡。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嫡,接着李承乾、李泰等争宠。南唐,一样陷入皇储争夺风波。

五代时期,梁唐晋周无一例外,遭遇立储问题而导致天下易手。

宋朝,斧声烛影,而后太宗赵匡义继位。金辽早期都是皇位传承混乱。西夏一样上演父慈子孝的热烈场面。

元朝,皇太子死后皇孙继位导致元朝混乱不堪。

明朝,太子死后,皇孙继位,引发靖难之役,皇位易主。

清朝,九龙夺嫡大家耳熟能详。

几乎两千年间,短命朝代大多直接栽在立储问题上,长命的要么平安度过立储风波,要么创业者采取合理的手段把风波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不管建都长安,洛阳或者开封,北京南京都一样,

尴尬的是建都于南京的朝代历来都处理不好皇储问题而至于短命,几乎大部分都是皇太子早死,导,如朱元璋,萧衍,萧赜,孙权,南唐南陈则是直接混乱不堪。大概秦始皇断龙脉的说法真的。

晚年的朱元璋打算迁都未能成行,看到后事,不知道会增加多少遗憾。也不知道也没有参考历史,这一些鲜活的例子,皇孙继位必然导致权斗,而朱元璋却没有任何防范。

总结完这一些,可以发现,开国之初的皇储选择关系到能否稳定和平交接,能不能妥善处理就很关键,处理的好王朝可以度过最大危机,处理不好则迅速灰飞烟灭。这一些走马观花的朝代遇到的立储都差不多,虽然细节上多少不一样,但是大问题是一致的。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也一样,因为权力不能真空,一旦真空,就会给所有有机会的人提供非分之想。任何人都有可能随时死去,如果没有选好继承人,那么就会因为争夺而导致天下大乱,以至于权力重新洗牌。

对于当皇帝的人,自然不希望皇权外流,而其他掌握权力的人一样不希望煮熟的鸭子飞了,至少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守护之自己现有的权力然后传之子孙。

有皇位的传承皇位,有爵位的传爵位,这时候,皇帝和开国功臣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差别是皇帝只要是自己儿子就可以实现目标,而功臣则是需要和自己最有关系的哪一个。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和自己关系疏远的入主,那么他们的权力受到削弱。

对于功臣来说,这样的局面是无法容忍的。又因为历代功臣往往区域非常小,集中于一县或者一郡,如汉高祖的丰沛集团,刘秀的南阳集团,隋唐的关陇军功新贵,朱元璋的淮泗集团。这一些功臣之间往往盘根错节,互相交织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打天下的时候,爵位都是一刀一枪的砍来的,自然不能随便的没了,他们需要一个最有可能维护自己的皇权代言人。

这时候就可以回答,刘邦为啥换太子未果了,吕家一样出身于丰沛集团,吕雉弟弟有不错的军功,而妹夫樊哙也有军功,他们和萧何灌婴周勃曹参等一样,对于丰沛集团来说,吕后的儿子比起其他人都更加可能维护丰沛权力。

而且,吕后以及丰沛的人早早就在有意无意的排除异己,刘邦在剪除当初合伙的异姓王时候,脱胎于自己势力但是不属于丰沛人的功臣都被一一排挤,如韩信,如张良,丰沛的人和吕后结成战略同盟。这就可以理解为啥萧何会帮吕后骗韩信。他们是一伙的,对于他们利益来说,同属于丰沛的吕家自然更加可能维护利益。

那么,刘邦并不傻,政治水平很高,他觉察到这种局面,担心刘盈羸弱,实际上是担心功臣门没办法制御,所以心心念的换储,但是丰沛功臣已经无法撼动,要诛杀樊哙都能被抗旨,已经无能为力,因为换太子等于动了丰沛集团的奶酪,后者绝对不容许。

只能让换储的想法不了了之,稳定的不是太子势力,而是开国功勋集团。当时的刘邦已经风烛残年,作为丰沛集团的代言人,刘盈继位,自己的荣华富贵一样平稳享受,如果换一个,一切都是未知数,有把握的时候谁也不会赌。

所以刘邦不是败给了吕后,而是败给了功勋集团,这一些开国功臣不容许更换自己的代言人。说起来,刘邦算是仁慈的人了,作为开国帝王,一直背着个诛杀功臣的恶名,但是实际上,刘邦的丰沛集团几乎都是高官厚禄。

那一些异姓王都是合伙人,竞争者,并不属于刘邦功臣,唯一一个韩信还是吕后诛杀的,但是恶名他背了两千年。韩信被杀的最大可能是没有及时站队太子,而被合伙谋杀。

0 阅读:82

歪史

简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