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非物质文化|陈昌牌与温州鼓词

热爱光明人家 2024-03-27 06:29:18

陈昌牌与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浙江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演唱,咬字吐音必须以瑞安城关方言为标准音,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温州鼓词从浙南地方的民歌中孕育产生,又不断吸收民间曲调发展完善,因而声腔富有温州乡土气息和雁山瓯水的风情。温州鼓词于2009年6月22日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温州鼓词伴奏乐器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的迁移南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另一说认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继承了古乐衣钵,并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创造出说唱形式。

经过200多年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亦或因争端认错。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大鼓和大锣,六件乐器伴奏的温州鼓词至今仍执行着整台表演仅一个人承担的表演模式。表演温州鼓词双档的情况也有,这时候必有一人要奏琵琶。“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许是民间对身怀技艺人的最高称赞,如若看看温州鼓词艺人单枪匹马在台上表演的招式,似乎常言中的十八般武艺也就不算什么了。

温州鼓词伴奏乐器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牛筋琴”,它是温州鼓词中独有的乐器。从流传的范围看,仅限于温州及周边少量地区。牛筋琴是清代平阳艺人陈昌牌发明的,当时是五弦牛筋琴。据《集成》记载: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12弦,继而14弦甚至21弦的牛筋琴。目前五弦牛筋琴已无人使用,而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陈忠达先生使用的是12弦牛筋琴。

从牛筋琴的构造和演奏方式来看,琴体除有琴弦外还有码子,似一把小扬琴,但却没有类似于扬琴的共鸣箱,背部极其简单没有任何类似于音箱的构造。看似扬琴的牛筋琴,在演奏时的放置方式却和扬琴完全不同,扬琴是横置,而它却采用竖着置放,演奏员不是上下而是左右用敲击琴弦进行演奏。这种横向的演奏姿势势必造成演奏牛筋琴的力度会受到影响,加之没有共鸣箱,因此,牛筋琴的音量很小。但选用牛筋做琴弦,使得这个音量不大而且没有共鸣箱构造的乐器却拥有了柔和的音色,正如陈忠达先生所说的那样:“牛筋琴的音色像古琴,越是幽静的地方演奏越好听。”

陈昌牌发明牛筋琴

陈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瞽目艺人,平阳县鳌江镇土地堂村(现为鳌江镇下厂社区河滨村)人,系温州鼓词名师。陈昌牌一生为温州鼓词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他发明了被誉为“天下第一琴”的牛筋琴。

陈昌牌从小瞽目,但聪明过人,善于揣摩各种曲艺及吹、拉、弹、奏技艺,在乡里小有名气。22岁那年,他拜师萧江毛家处著名鼓词艺人毛阿发学唱温州鼓词。陈昌牌认为演唱鼓词同戏曲舞台演戏差不多,但鼓词是靠一个人唱、念、表、叙来完成,如果也模仿戏剧中每个人物声腔而富有表情地进行唱念表述,无疑更能吸引听众兴趣。因此,他模仿戏剧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各行当声腔,并运用到鼓词演唱中。陈昌牌嗓音洪亮清甜,生、旦、净、末、丑,鼓词里的各种人物角色分明。

到了清光绪中叶时,陈昌牌演唱鼓词已经得到听众一片的称赞。但他没有满足现状,开始着手鼓词演唱伴奏乐器的创新。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是一面小圆扁鼓,单调枯燥。陈昌牌从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所敲弹出“当、当”声音得到启发,苦心钻研,他经过苦思研究,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琴。弹奏此琴,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个乐音,而且具有传音深远的特色,陈昌牌将其取名“牛筋琴”。陈昌牌发明了能演奏出曲调的牛筋琴后,觉得既然有曲有调,还必须有板有眼,于是他把戏曲中“三粒”(拍)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强了节奏感。

牛筋琴这种全国唯一的独特曲艺伴奏乐器问世后,获得全面推广,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着牛筋琴,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牛筋琴是鼓词艺人利用敲、弹、拉、捺、划等技巧来演奏牛筋琴,发出浑厚、柔美的乐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从而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现力。从此,两者互为一体,密不可分。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沈维春于2000年9月在陈昌牌与温州鼓词艺术研讨会上发言:“牛筋琴的诞生,是对温州鼓词演唱形式的完善,更是温州鼓词这个曲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对陈昌牌发明牛筋琴价值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5日,牛筋琴的制作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陈昌牌诞生135周年之际,浙江省曲艺协会、温州市文化局、温州市文联、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平阳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为了纪念这位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于2000年9月28—29日在鳌江镇联合举办纪念温州鼓词名师演唱会和陈昌牌鼓词艺术研讨会。这是对温州曲艺界特别是鼓词艺人的巨大鼓舞,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陈昌牌的传承弟子

陈昌牌这位唱红了瓯江南北的鼓词大师,在后期也培养了一批鼓词艺人,如墨城的苏方足等人。苏方足(1910—1992),鳌江墨城人。儿时因家庭贫穷,拜鼓词名师陈昌牌学唱词。他是个有心人,接受能力强,三天能学会一本词,只可惜他的嗓子条件不是很好,没有唱红。于是边学边把先生演唱的鼓词用文字一本本记录下来,在学徒3年期间,几乎把先生口传的“汤词”全部变为“本子词”,很受陈昌牌先生器重。

苏方足生前演唱的主要鼓词有《节孝文》《十二红》《飞龙剑》《济公传》《三国》《二度梅》《凤香珠》《南游大传》等,其中《十二红》《二度梅》《济公传》等都经过他自己改编。他创作改编的现代词有《平原枪声》《芦荡火种》《家长拒亲》等。苏方足一生为人忠厚,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许多无本子的“路头词”,经过他的整理改编去糟粕、取精华,为传统鼓词“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做出了贡献。他的学生有方克多、章锦永、缪秀霞等。

方克多(1942— ),龙港白沙乡人,后移居平阳县昆阳镇。平阳县文化馆曲艺干部,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温州市曲艺协会副主席、平阳县曲艺协会主席,人称温州鼓词四大名师之一。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他14岁拜平阳鼓词艺人苏方足为师,从师3年期间学会《孟丽君》《宏碧缘》《描金凤》《三请梨花》《蝴蝶杯》《节孝文》《十二红》等几十部鼓词,他聪明伶俐、才华横溢,未出师就唱出了名气。

1957年,方克多应征入伍,在部队也是文艺积极分子,唱样板戏、说快板、演小品样样精通。退伍后先后任县曲艺队负责人,后调县文化馆任曲艺干部。尽管工作岗位多变,但始终坚持演唱钻研温州鼓词,吸收各剧种、曲种艺术风格、表演精华融入温州鼓词之中。他演唱的鼓词字正腔圆、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生旦净末丑人物栩栩如生,唱声特有韵味和风格,自成一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市、省及全国曲艺会演,《天地情》《法庭擒鹰》等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智闯龙潭桥》获全国曲艺会演一等奖。退休后被聘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0 阅读:1

热爱光明人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