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林彪在庐山突然提出:平型关吃了亏,是弼时作的决定,为何?

兴衰五千年 2024-01-28 14:52:58

前言

作为八路军誓师抗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的平型关战斗,林彪因此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抗日将领,一时间风光无限。然而,刚到庐山不久,林彪却突然提出:“平型关吃了亏……是弼时作的决定。”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林彪心中的平型关战斗

1959年,在庐山会议期间,林彪临时来到会场。面对毛主席和国防部长彭德怀之间的分歧,林彪选择了站在毛主席一边。

那天,在听到彭德怀解释时,毛主席插话说:“为了让你安心工作,提前给林彪发了转业费。”

就是在听到毛主席提了“转业费”后,林彪突然打断了彭德怀的解释发言,愤怒地说:“平型关吃了亏,头脑发热,是弼时作的决定。”

那么,平型关战斗与任弼时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任弼时在平型关战斗中担任的角色,任弼时女儿撰文说,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了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当天,在陕西洛川县冯家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为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此时,任弼时的职务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8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红军改编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而任弼时的职务为改编后的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为:林彪为师长的115师、贺龙为师长的120师和刘伯承为师长的129师。其中,林彪的堂哥,化名为张浩的林育英,在刘伯承的129师担任政训处主任。

说起张浩,对中国革命绝对是有大功的。张国焘在四川另立中央后,便是由刚从苏联归来不久的张浩,奉毛主席之命,成功地劝说张国焘取消了第二“中央”,使红四方面军回到中央的怀抱的。

后来,张浩去世后,毛主席、朱德和任弼时等中央导人亲自抬棺扶灵,按照他的遗言,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陕北桃花岭,并将毛主席亲自写的“张浩同志之墓”的石碑,立在张浩的墓前。

9月5日,在陕西云阳镇,八路军总部举行了出师抗日誓师大会,这次大会由邓小平主持。会上,朱德宣读了《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任弼时宣布了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9月6日,任弼时与朱德、邓小平等人率领八路军总部,从云阳镇出发北上,准备进入山西抗日前线,加入第二战区的作战序列。

就在八路军总部奉命前往山西的过程中,敌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军占领了山西大同,并向平型关和雁门关快速推进,形势急转直下。

9月21日,针对局势的变化,朱德、彭德怀和任弼时等八路军总部首长在新的作战方针下,签署了《训令》。

9月23日,任弼时与朱德、彭德怀抵达五台县南茹村,共同部署、指挥了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的第一仗:平型关战斗。

9月25日,林彪率领的第115师,在平型关取得大捷,歼灭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是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

从任弼时女儿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任弼时在平型关战斗中的重用并不突出,应该是起到了政治动员方面的作用。

据统计,在平型关战斗中,除了击毙日军精锐第5师第21旅1000余人,八路军第115师还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斩获不可谓不丰。

这次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这次战斗的胜利,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此,毛主席特意发来祝贺电报,说:“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

然而,在这次战斗中,第115师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关于这次战斗的损失,毛主席在《平型关战役战果》中,说:“我军伤亡四百余人,内有副团长、副营长二三名”。

那么,在这次战斗的指挥员林彪的眼中,平型关战斗又是怎么样的呢?

11月,林彪在各旅、各团总结平型关战斗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在这篇文章中,林彪写道:

“第八路军终于在9月中旬开到了晋北前线,它开始执行它在抗日战争中的神圣任务了!在全国同胞热烈的期望下,我们于9月25日在平型关与日军接触。不负全国民众与友军的期望,不负八路军十年来的荣誉,我们第一次交战获得了很大的胜利!这一仗的确给了日寇以重创,提高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特别是更加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

在这次初步与日寇交锋的战斗中,我们更获得了不少抗战的经验。这不但值得八路军全体指挥员与战斗员学习,我也愿意把它贡献于全国抗战的友军与一切抗日的民众,作为对今后抗战的认识。”

紧接着,林彪将自己对平型关战斗的个人感觉,总结了十二点。

其中,在前三点中,林彪总结了敌人的一些缺点和不足;第四点则表明利用敌人的不足,进行突然攻击,是可取的;第五点说的是要避免敌人的长处,与敌人速战速决。

在第六点中,林彪着重批评了友军,也就是国民党军,是一些猪队友,吹牛第一,拉出来则什么也不是。

在第七点、第八点、第九点和第十点中,林彪提出了与敌人作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采取的战术,以及对日军政治攻势的建议。

在第十一点中,林彪再次批评了国民党军的战术,提出他们不应该采用“守着挨打战术”,而应该坚工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此外,林彪还提到了关于国民党军队的自我建设问题。

在第十二点中,林彪对八路军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即:“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在文章的最后,林彪写道:

“经过这次战斗,部队中的一般情形更加活跃了,战斗的情绪高涨万分,战地群众对我军与友军完全是两个态度。见友军就跑,见我军到了又转回。八路军所到之处,受群众热烈的夸扬,不是无因的。

这一切经验都值得我们虚心地学习,运用在今后的抗战中,这些都是我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林彪认为,这个使他名扬天下的平型关战斗,仍然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然而,这也不能成为林彪1959年在庐山上否定平型关战斗的主要原因。那林彪究竟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当然,林彪这样做,有其他的原因。

那天,在说完“平型关吃了亏,头脑发热,是弼时作的决定”后,林彪又接着说:“你那个百团大战,是大战观念。”

这样一来,林彪就以否定自己亲自指挥的平型关战斗,并将战斗“失利”的责任推到已经去世的任弼时身上的微小代价,否定了百团大战。

庐山会议后不久,林彪便接替彭德怀,担任了国防部部长,后又担任了中央军委常委、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改变了之前一直养病的状态,达到了政治上的目的。

后来,在对彭德怀的审讯中,那些人多次提到了百团大战的事情,虽然彭德怀据理力争,但还是被批为在华北“搞独立王国”,“背着毛主席打百团大战”,“暴露了我军力量,把日寇引到根据地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42 阅读:16165

兴衰五千年

简介:莫问历史多少岁月,一切尽在五千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