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之子为何被人称为“少年老成”?真应了“虎父无犬子”的老话

小末故事君 2023-03-15 14:56:29

上篇文章谈到了玉璧之战后不久,高欢便病逝了,其一生可谓是十分励志,然而其最大的梦想——征服西魏的愿望也终究没有完成,历史长河滚滚而流,其长子高澄接任其父丞相之位。

年少有为,少年老成

公元536年,年仅十六岁的高澄便走进的朝堂开始为官历练后来高欢玉璧战败病逝,继承其父丞相之位。其一,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本为高欢所立,实权也尽掌握于高欢之手;其二,继任丞相之位之后,当然国家大事还是由高家高澄所掌管。

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臣多认为高澄年少气盛,不足以担此大任,高澄将何以服众?

可能十六岁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不过是“毛头小子”,然而我们把眼光放在那个时代,那个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被“礼”所束缚的时代,加之其父高欢种种教导,高澄果真是“毛头小子”吗?

不然,无论是高澄十岁就可招降高敖曹(代其父迎前来投奔的高敖曹而不怯场),还是十一岁时代其父入朝觐见孝武帝元修,亦或时跟随高欢四处征战,培养了实践的能力等等,都极大了促进了高澄的成长与同龄人所不具备的胆识与谋略。果然,在高澄任丞相消息一出,多有反对的声音,高澄却对这些质疑声不以为意,以自己的能力改变了其他大臣对自己的偏执的看法。

广开言路,征召人才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读过《国语》中一篇名为《邵公谏厉王弥谤》,周厉王以残暴的方法堵住百姓发表意见之口,以此自欺民无怨言,天下太平,结果过了不久,自己遭到了流放的下场。

高澄上台是怎么做的呢?依靠才能品德选拔人才,这在如今看来十分正常不过,然而无论是两汉察举制,再到后来的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虽然选官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其中弊端也是十分明显,其中最重要一点,用官方的话来说选拔人才所看的第一步——家世(有三步,家世、行状、定品,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了解,小编不多做赘述)。

选官第一条就是看重家世,无疑对于一些出身寒门却有才能之士不是那么的公平,相反一些世家大族平庸子弟却能身居高官,那么对于这一现象弊端,高澄会做出什么改变呢?

其一,发布诏书征召天下贤能之人自荐,不重门第高低,只要你有德才我便任用你;其二,有些身处要职就才能平庸不看此任者,虽出身豪富,罢职不误;其三,也是小编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贤才自荐了,高职不再是权贵掌握,那么何以防止自荐的这一批人成为高官之后变得失去了为民服务的本心呢?那便制定法律《麒趾格》(为之后的律法奠定了基础),有了法律的约束,有了德才之人的协作,一改之前朝堂不正之风。

除此之外,开设反馈专栏,让百姓可以发表治国意见,简言之弄公开栏,让百姓“开口说话”。当然,并非你提出意见或国之弊端担心得罪于人,相反,只要所提意见具有建设性和实操性,反而会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可不像周厉王派人杀掉谏言者)。

面对危机,彰显智慧

对于高澄的一些其它为政举措,例如货币改革,对外建交,严治官吏等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小编不多做口舌,以免各位看官疲乏。

公元546年,随着高欢玉璧之战不久病重,当时高欢的部下大将军侯景早有谋反之心,加之听闻高欢病重的消息,料定时机将要来到,于是在河南等地开始屯兵,等待高欢病逝立刻采取行动,意欲控制高澄,间接掌控东魏。

高澄深知局势之危险,于是在公元547年高欢病逝后秘不发丧,不让侯景知道高欢病逝的消息,以拖延时间做好防备工作。刚刚上面的所有分析都等于为此刻做铺垫,高澄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取得别人的信任,都是有效的稳定了自己的地位与权利。

但是,该来的总会来的,高欢病逝五天后,侯景发现端倪,背叛东魏,开始掠夺东魏城池,高澄将如何应对?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158

小末故事君

简介:热爱阅读🍀 热爱分享🤗 热爱历史🌴 小末和你侃七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