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之战:守城战经典,2万明军硬刚60万敌军,血战85天奇迹取胜

梁兴兴 2024-03-22 00:26:31

中国古代,统一战争大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唯独元末的朱元璋是先打下江南,然后北伐成功。

当时,朱元璋的队伍从长江一带崛起,但他左有陈友谅,右有张士诚,朱元璋挤在中间,兵力、钱粮都不如后两者。

不过,朱元璋宛如有天助一般,身边总是冒出良才名将,助他打了一堆以弱胜强的仗,夺取了天下。

明朝的“开国六公”,放在任何朝代都是独当一面的人才,但翻开史书,明初的人才何止六个。

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将,虽没有位列“六公”,但他的将才、功绩都不在徐达、李文忠等人之下,他就是朱元璋的“大侄儿”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长子,小时候和朱元璋离散,后来朱元璋举旗造反,朱文正才前来投奔。

朱文正留在历史上的笔墨不多,被人提起最多的就是“洪都之战”,此战和鄱阳湖大战前后相接,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垫脚石。

凡是谈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争,“洪都之战”绝对绕不过去,因为这场战役的双方兵力太过悬殊——陈友谅带60万大军,洪都城内的朱文正和邓愈只有2万人。

听到2万人对抗60万,连朱元璋自己都认为洪都完了。

但朱文正和邓愈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守城85天,打得陈友谅大军人困马乏,粮草殆尽。最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被朱元璋一战击溃,陈友谅战死。

洪都之战打得惨烈,也打得聪明,这个必败之局因为朱文正的发挥,变成朱明政权撬动江南的支点。

那么回到公元1363年,洪都之战是怎么爆发的?朱文正区区2万人,靠什么顶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此战意义有多大?

【一】元末三王混战,陈友谅心系洪都

宋代以后,北方丧乱,中国的经济核心彻底南下,宋末元初,长江下游是天下财赋核心。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虽然乱军首义中原,但长江一带却成为汉人起义、割据的核心地区。

大元至正年间,沿着长江从东到西,形成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三个巨头:

张士诚地盘是浙、沪和江苏沿海,国号先为“周”,后为“吴”;

朱元璋占据安徽南部和江西,他尊韩林儿为王,长期属于“韩宋”政权;

陈友谅以江西、两湖地区为基本盘,起初侍奉“天完帝”,后来自立国号为“汉”。

三大政权,背靠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三大人口带,这是打仗时的钱粮来源。

三巨头里张士诚崛起最早,随后是朱元璋,最后是陈友谅。但陈友谅后来地盘和势力最大,因为他通过几次背叛,夺取了本属于徐宋“天完帝”徐寿辉的地盘,自立为王。

至正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56年,朱元璋趁着元朝军队和张士诚鏖战江南的空档,带韩宋军队南下“集庆府”,即南京城。

朱元璋一战攻克南京,改名应天,次年他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以南京为根据地,朱元璋带着亲信们进攻浙江、江西,和张士诚、陈友谅的地盘相接触。

朱元璋崛起的同时,西边的陈友谅也渐渐夺取“天完军”的地盘,至正十七年,陈友谅杀上司倪文俊,担任天完平章政事。

最终,徐寿辉这个“天完皇帝”变成傀儡,陈友谅是天完政权的掌权者。

《明史》:“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既僭号,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恃其兵强,欲东取应天。”

至正十八年,天完军东征,一年内攻下安庆、南昌、高安、吉安、抚州等地,和朱元璋阵营火拼。

南昌市当时叫“龙兴”,是控制鄱阳湖的要害,徐寿辉想迁都龙兴,结果被陈友谅诱杀,随后陈友谅自封为汉王。

彼时元朝军队还在南方活动,义军主力都在反元,而陈友谅居然大举进攻朱元璋。

在应天城下,朱元璋的水军大败陈友谅,陈友谅弃军而逃,朱元璋顺势攻克安庆。

至正二十一年,即公元1361年,陈友谅派军再次东征,反攻安庆,朱元璋亲征,在安庆城大破陈汉水军。陈友谅逃跑,龙兴守将胡廷瑞、建昌守将王溥等人投降。

《明史》:“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在这些大城里,龙兴府最为重要,它位于鄱阳湖西边的赣江边上,是江西的战略重心。

失去此处,鄱阳湖钱粮无法控制,陈友谅在长江中游难以立足,更不敢进攻应天,否则将腹背受敌。

之后,朱元璋将“龙兴”改名为“洪都”,让大侄子朱文正总督兵马,让邓愈当江西参政。

朱元璋知道陈友谅贼心不死,必然要在江上和自己争雄,他加紧训练水军,准备和陈汉政权决一死战。

可就在双方大战前,公元1363年初,朱元璋的主公“小明王”韩林儿遭难了。

【二】60万人围攻,朱文正和邓愈背水一战

“韩宋”政权盛于中原,本来在南北扩张,韩林儿和刘福通打下汴梁定为首都,派军北伐元朝。不料“韩宋”遭到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的打击。

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8年韩林儿放弃汴梁,退守安徽安丰,即安徽的寿县。

四年后,元至正二十三年,也就是韩宋龙凤九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偷袭韩宋政权,围困安丰。“小明王”韩林儿孤立无援,赶紧下令朱元璋北上勤王。

彼时,朱元璋虽然久在南京,已是一方诸侯,但名义上还是“小明王”的臣子,他只能带军倾巢出动,北上给安丰解围。

《明史》:“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韩林儿归滁州,乃还应天。”

朱元璋大军开拔后,武昌的陈友谅得到消息,亲自率领60万大军,战舰数千艘,沿江而下进攻应天。

陈友谅大军进入鄱阳湖,决定先围攻重镇洪都,彼时城内只有朱文正和邓愈率领的2万人。

陈友谅知道,洪都城内士兵不多,而且朱文正是个毛头小子,以为自己能一鼓作气拿下洪都,没想到洪都城最终变成他军事生涯的败笔。

后世一直有议论,觉得1363年的陈友谅应该直取应天,不该去打洪都。

但在军事角度分析,打洪都是正确的抉择,南京城龙盘虎踞,易守难攻,且朱元璋水军不弱,陈友谅前两年吃过大亏。

要打南京,就要打持久战,那必然需要一个后方,鄱阳湖沿岸就是这个后方,所以洪都非打不可。

在进攻洪都的同时,陈汉军队还进攻饶州、吉安、临江等地,都很顺利。

至此,洪都已是孤城,江西一旦落入陈友谅手中,南京将成为案上之鱼肉。

战争开始前,洪都大都督朱文正带着两万多人在城里驻扎,朱文正整天不理军务,只是饮酒作乐,在军中颇有恶名。

洪都城真正的头脑是江西参政邓愈,但哪怕邓愈有不世之材,以2万人挡60万人,他心里也没底。

当然,陈汉60万大军是“号称”,真正的军队应该有20多万,在洪都城下的有十几万,足以攻城。

听到陈友谅进军后,洪都城开始紧张的备战,百姓能逃的都逃走,城内的各种物资被集中了起来。

洪都城有8个城门,还有1个水门,一共9个城门。2万多人撒在9个城门上,加上城墙守军,每个门只能分到一两千人。

朱文正坐镇中央,让邓愈防守抚州门,这里靠近连通赣江的水门,门外就是陈友谅的“楼船”,压力最大。

《明史》:“友谅众六十万入寇,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

起初,陈友谅大军杀到赣江,向派人劝降,在劝降无果后,于至正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攻城,靠着楼船的箭雨、炮矢率先进攻抚州门。

陈汉军队扛着云梯、飞爪,推着冲车攻城,邓愈带兵居高临下还击。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以及一望无际的战舰,朱文正和邓愈认为“破城”是时间问题,关键在于破城后怎么还击。

城内兵少,发生巷战肯定摧垮士气,所以朱文正决定先加固、加高城墙,然后在城墙内修建“重城”,让陈汉军队无法入内。

为此,洪都守军拆掉了城内的房子,全部拿去加固城墙,又在城墙内修起土墙。

抚州门被陈汉军队猛攻,喊杀震天,邓愈手下有一支火器部队,以火铳射击陈汉的攻城器械。虽然抚州门的城墙被投石机击碎,但陈汉军队无法进入城内,无奈撤退。

陈汉士兵转换目标,猛攻新城门,攻城部队制造了攻城塔楼,当时称之为“吕公车”。该武器和城墙一样高,内分三层,装满士兵,外面裹扎皮革防箭,后面以人力推动。

这种武器靠近城墙后能一次释放大量士兵,是破城利器。新城门守将薛显见大事不妙,亲自带骑兵出门冲杀,焚烧陈汉军队的器械,击退了敌人。

【三】洪都之战:撬动元明历史的支点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底到五月初,残酷的攻城战让洪都城千疮百孔,陈友谅也不着急,毕竟进攻大城,十天半个月打不下来很正常。

在火药重炮普及之前,古代攻城战其实最重要的是围城,因为投石机对城墙的伤害有限,当城内士兵士气高昂,粮草充足时,爬城墙破城非常之难。

一般而言,只能等城内物资耗尽,士气低迷,这时候才能攻下城池。

与此同时,洪都城内的2万守军伤亡也很大,为了振奋士气,朱文正带亲兵在一线巡行,亲冒矢石和士兵并肩作战,他本人和邓愈都负了伤。

朱文正还散尽洪都府的府库犒军,守军士气大振,但邓愈和朱文正还是担心坚持不下去,多次派人北上去联络朱元璋。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当初三月初一出兵,北上安丰,三月十三日得到消息:安丰被破,刘福通被杀,而“小明王”韩林儿活了下来。

好在,朱元璋这边也刚迎接了“小明王”,将其护送到了滁州,自己在回应天。回程路上,朱元璋看大军未得寸功,于是下令徐达带大军进攻庐州,即合肥。

就在鏖战庐州时,他得到了陈友谅全面进攻江西的消息。

朱元璋心急如焚,但此时大军已经在攻城,难以开拔。朱元璋两线作战,本想先北后南,没想到庐州城高池深,三个月都打不下来。

南方的洪都三次告急,朱元璋只好下令撤退,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带20万大军南下。

当时,朱文正派出去报信的人叫张子明,他来到应天呈报军情,说陈汉大军虽然人多,但已是强弩之末。

《明太祖本纪》:“友谅兵虽盛,而战斗死者亦不少,今江水日涸,贼之巨舰将不利用,又师久粮乏,若援兵至必可破也。”

这话给了朱元璋信心,他点兵出征,张子明得到援军南下的消息,回洪都去报告,不料半路被抓。

陈友谅要挟他劝降朱文正,说援军不来了。而张子明在城下却高呼“援军将至”,气得陈友谅将他斩首示众。

七月初,陈友谅加紧进攻洪都城,但一个多月的战斗下来,士卒死伤惨重,加上气候十分炎热,军中疾病流行,伤员很多死亡。

陈友谅本就是篡权上位,此次出征又是在湖广地区“三丁抽一”,倾国而来,现在久攻不克,伤亡惨重,士卒们都多有怨言。

在承受伤亡后,陈汉军队士气不高,且粮草越来越少,围攻洪都的战斗愈发无力。陈友谅派勇士进攻水门,但水门铁闸里有长矛、火铳,小船上的陈汉士兵避无可避,死伤惨重。

鏖战之中,朱文正一方也损兵折将,手下的大将赵德胜、牛海龙、赵国旺等人相继阵亡,朱文正和邓愈统兵则在各个城门周转,死战不退。

至七月初六,吴军在应天誓师出征,朱元璋御驾亲征,要和陈友谅决战。陈友谅终于放弃进攻洪都,他将水军调转方向,要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决战。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十九日,陈汉军队放弃攻城,北上迎战朱元璋,洪都攻防战结束。

此战从四月底到七月中旬,前后历时85天,朱文正和邓愈挡住陈友谅60万大军三个月,给朱元璋争取了调兵时间,吴军南下的20万人甚至休养了一番才来解围。

随后的历史无人不知,陈汉不可一世的水军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大获全胜。

后来的“鄱阳湖水战”,也被称为明朝的立国之战,消灭陈友谅势力,让朱元璋得到人口稠密的鄱阳湖、洞庭湖人口带,放眼天下,已经无人能和他抗衡。

鄱阳湖大战撬动了历史,而洪都一战则是一切的支点。

朱文正改变了元末江南的形势,他和邓愈因此被朱元璋嘉奖,邓愈加官进爵,而朱文正却依旧被放在洪都镇守。

在不久后,因为一场离奇的“叛变”——朱文正贩卖私盐被问责,秘密联系张士诚要投降。结果此事被人告发,朱文正遭朱元璋软禁至死。

《明史》、《太祖本纪》对朱文正造反前后的故事说得很模糊,只有只言片语,提到朱文正对赏罚不满。后世则认为,朱文正造反,就像洪武朝“胡案”“蓝案”一样,是欲加之罪。

朱文正年轻、有功、有自己的队伍,且是朱家嫡长子,而朱元璋的儿子还小,这个大堂哥显然是他们最大的对手。

以朱元璋的性格,卧榻之侧绝不容他人鼾睡,为了子孙,防患于未然是肯定的。所以朱文正立下不世之功,反而加速了他的消亡,这不得不让人叹息。

参考资料:

1.《明史》

2.《太祖本纪》

3.《大明王朝诞生前的祭品——透视大都督朱文正之死》夏玉润

0 阅读:48

梁兴兴

简介: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