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明朝极个性藩王,不爱江山却爱研究植物,著作拯救无数饥民

梁兴兴 2024-04-09 22:26:32

洪武三年,朱元璋决定分封诸王子,此举受到朝野的反对,但朱元璋力排众议,第一次就封了10个王,包括9个儿子和1个侄孙。

朱元璋当时觉得,若不封亲族为王,天下不稳,因为彼时百万兵马都在几位大将手里,朱元璋生怕他们效仿宋太祖之事。

分儿子们出去守土是最安全的,儿子们总不会造老子的反。

但放出去皇族当王爷没几年,朱元璋就后悔了。

倒不是儿子们造反,而是这帮皇二代太不当人。

秦王朱樉被朱元璋骂“不晓人事,蠢如禽兽”,以虐杀奴婢为乐,惨无人道;

谥号“鲁荒王”的鲁王朱檀,残杀儿童炼丹,最后被丹药毒死;

齐王朱榑、豫王朱桂、伊王朱彝,都是荒淫无道,滥杀无辜的恶人。

后人都说这是老朱家的基因有问题,其实不然,朱家这第二代皇子里也有出类拔萃的。

太子朱标,被臣下称“有王气”,而成祖朱棣就不用说了,可以算是“小朱元璋”。此外,还有一位藩王名垂青史,他虽然政治不行,但在医学上功勋卓著,他就是周王朱橚。

古代有唱戏王爷、有踢球王爷、有弹琴王爷,但很少有王爷对理科,即植物学、医学有兴趣。

朱橚就填补上了这个空白,这位王爷早期驻扎开封,后来获罪前往云南短暂生活,在南下的路上爱上了植物学。

可能是对政治心灰意冷,也可能是天生喜欢自然科学,朱橚人生后半段不问政治,一心搞“科研”,编纂医书和植物书籍。

他主持编纂的植物学巨著《救荒本草》,和《袖珍方》《普济方》等医学著作,流芳百世,享誉海内外。

朱棣后来对这位弟弟非常珍爱,不仅因为两人是同胞,更因为朱橚心地善良,能感民间疾苦。

那么,藩王朱橚有怎样的故事?作为皇子的他,为何能在医学领域做出建树?他的著作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1不按常理出牌的王爷:朱橚

朱元璋是古代出身最低的皇帝之一,童年不幸,让他对亲情关系极为看重。

从称吴王,定都南京开始,朱元璋在世的亲戚都被封王封侯。待明朝建立,天下还没彻底平定,洪武三年,朱元璋的9个儿子、1个侄孙就被“预封”到北方和西南地区为王。

在这些藩王里,正宫皇后马氏的几个孩子年纪最大,地位也最高: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吴王朱橚几个兄弟被朱元璋寄予厚望。

吴王朱橚出生于1361年,封王时年仅10岁,哥哥们也都是十几岁的年纪,都在南京皇宫里读书。

《太祖实录》:“宴集东宫官及儒士,各赐冠服。先是,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这个读书处被称为“南京大本堂”,该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现在看来是个优秀的教育方式。

但不知为何,明朝初期的这些皇子,成才的实在不多。请来名儒教育皇子,反而教育出了朱樉、朱檀这些荒淫无道的奇葩。

除了太子朱标外,其他皇子也鲜有大才,好像朱家的天赋都点在武勇上,燕王、宁王、湘王、潭王等都是武将的材料,史书上记载他们膂力过人,弓马娴熟,但文墨上不太出彩。

唯有吴王朱橚是例外,史书记载朱橚“好学,能辞赋”,是王子中的另类。他后来在封地建立印书馆,还自己作《元宫词》流传民间。

洪武十一年,也就是1378年,朱元璋陆续派遣诸位王子就藩,但朱橚此时已经不是吴王,而改为周王,王府在开封。

之所以撤掉吴王位,史书记载是因为吴地是重要赋税来源,朝廷需要直属。也有人分析,可能因为朱元璋自己就当过吴王,死对头陈友谅也是吴王,所以他对“吴王”称号很敏感。

洪武十四年,朱橚北上开封就藩,他的王府就在北宋皇宫的基础上重建,规模宏大。

朱元璋还给朱橚安排了一门亲事——把大功臣冯胜的小女儿嫁给了他。和功臣联姻是比较敏感的,能看出来朱橚深受父皇信任。

就藩前几年,朱橚默默无闻,可能是因为日子过得太无聊,在洪武二十二年,朱橚带着妻小离开开封,前往中都凤阳游玩。

今人来看,王爷待得无聊,出去玩玩也没什么大问题。但在明朝的制度下,王爷不得擅自离开封地,除非是皇帝召见,或者有兵事,受到朝廷调遣。

而且朱橚在凤阳跟自己丈人冯胜见了面,这更是触了朱元璋的逆鳞。盛怒之下,朱元璋召朱橚回南京,当面痛斥,并发配到云南去反省。

同时,朱元璋还亲自给云南西平侯沐英下令:“周王迁镇云南,至日择第居之,应有军民之务,尔英自理之。”

意思就是周王来了,你负责他的住所和工作,一切由你安排。

2好奇心,是朱橚身上的闪光点

朱橚离开北方,把周王府交给儿子朱有燉,自己南下云南。

被发配到遥远的边疆,按理说来朱橚应该心情沉重,但史书记载他好像并非如此,还是心不在焉。

所谓“发配”者,其实也是皇帝给的一次机会,藩王从启程赴边开始就是一次考核。

一般来说,王爷每到一处,都要和地方官接触,考察地方工作,了解风土人情,地理面貌,并留下自己的见解,要么写诏书上报,要么等待皇帝诏问。

但周王朱橚南下,居然一路游山玩水,不理会这些细节,显然没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御制纪非录》记载:“由是召至,谪迁云南。并经过州郡城池广狭、山川地理险易、民情风俗皆无所知,自古至今愚蠢无有如此者。”

《御制纪非录》这本书是朱元璋的亲笔,专门记载从古至今王爷们的恶行。这是朱元璋对朱橚的评价,因其对南方物情一无所知,“愚蠢”二字可以看出他有多生气。

可朱元璋误会了朱橚,朱橚并非对山川地理和民间疾苦毫无兴趣,他的目光其实更加专注,盯上了南方的医学和植物学。

长久以来,云南地区都是化外之地,从中原入云南,要么走四川、要么走贵州,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汉地迥异。

朱橚在南方看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经常吃各种草木治病,身体强健,在烟瘴之地也出入自如。

相反再看中原汉人,王公贵族这些娇嫩的温室花朵自不必说,连随行的军人们都抵不住南方的瘴气和闷热气候,纷纷病倒,甚至死亡。

朱橚到了云南后,住在一所小宅子里,整日无所事事,就开始研究南方的植物。

《方论》记载:“(周王)寓居滇阳,知彼夷方,山岚瘴疟,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无良医。”

恰好当地没什么汉人大夫,朱橚就开始自己琢磨药方。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橚一心钻研这些学问,带着手下到处访问大夫甚至山民,寻找草药和各种野菜,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年多。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想看看朱橚改造得如何,就把他召回南京。朱橚对南方山川地理一窍不通,但改过态度诚恳,朱元璋痛骂了一顿就让他回开封了。

回到王府,朱橚没有闲着,而是召集名医写书。

他找来医生李恒,整合唐代以来的医学典籍,加上他在云南抄录的南方药方,在洪武二十四年写成著名医学典籍《周府袖珍方》,后世俗称《袖珍方》。

该书里记载了3000多个药方,包括人们常见的风寒暑热,南方疟疾痢疾,以及传染病、慢性病、皮肤病等等疑难杂症。

《袖珍方序言》:“殿下存爱物之仁,蕴好生之德,垂悯边鄙之民,地偏俗异,习为僻陋,遇有灾疢,辄淫祀以求福......乃于暇日,编择古今群方之经验者,萃成一书。”

该书主打实用性,取消了以前医书里繁琐的阴阳义理、药性论证,也刨去巫术、传说之类的内容,简单直接告诉病人药方,“袖珍”二字的意思就是藏于袖中,随取随用。

这种写医书的方法,已经有现代医学的雏形。

3一本《救荒本草》,拯救了无数黎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橚开始在医学路上越走越远,为了研究药性,他还自学植物学,在府邸开了一片野地,找各种植物种植,查其性质。

在了解医药的同时,他发现不少植物既没有药性,也没有毒性,而且好入口,可以当做应急的食物。

朱橚觉得这是个大发现,毕竟他所在的开封地区,自古就是河南的核心地区,但河患严重,旱涝交替,人民生活艰辛,自然灾害后只能吃草果腹。

朱橚决心做一本“可食草木的百科全书”,但还没正式开始编纂,朱元璋驾崩了,皇长孙朱允炆上台。

朱允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削藩”,革自己叔叔们的命。

几十个藩王里,“九大塞王”地位最高,而塞王之中,燕王、宁王势力最大,朱允炆不敢随便动。于是他先拿周王朱橚开刀——他是朱棣的亲弟弟,可以杀鸡儆猴。

很快,朱橚被诬谋反,李景隆将其带回南京,随后又发配到云南。

这次朱橚去了三年,依然在云南研究植物,直到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他才被招回南京,恢复王位。

朱橚回到开封后,他决定把几年的所得整编成书。在永乐初年,两卷本《救荒本草》问世,并在永乐四年大规模刊印。

这本书是古代极为罕见的、专以“救荒”为宗旨的植物类书籍,里面分为草、木、谷、果、菜不同种类,有图、有文,写了400多种植物的功效,告诉人们饿得走投无路时可以吃什么、吃多少。这本书详细研究了中国南北的植物差异,200多种植物都是首次出现在传统著作里,大多是朱橚在南方学习到的知识。

《救荒本草》问世,社会各界都称颂这是利在千秋的善举,文人和学者开始争相模仿。

明朝后来推出《野菜谱》《野菜博录》《救荒野谱》等书,对中国的植物学发展有很大推动,而且真真切切在一些饥馑年份救了无数人命,英国、日本学界都赞叹不已。

后来,朱橚还整理汉唐以来的医学典籍,亲自编写《普济方》,该书被他送给永乐皇帝朱棣,朱棣大喜,赏赐朱橚袍服、财宝。

朱棣看到弟弟有志于医学,觉得他宅心仁厚,自然开心。但朱棣更满意的是:这位辈分仅次于自己的藩王无意于政治,一心钻研医术,这给其他藩王起了个好头。

如果明朝几十个藩王都像朱橚一样省心,自己和后代就能高枕无忧。

在人生的末尾,周王朱橚都在忙着学医和研究植物,闲暇之余就搞搞音乐和戏曲。

朱橚对音律的造诣也很高,会写曲子、戏本,这一习惯被他的儿子——第二任周王朱有燉完美继承,朱有燉后来成为著名的剧作家,在古代艺术史有重要地位。

明仁宗洪熙元年,朱橚在开封去世,朝廷赐谥号“定”。所以后世《普济方》《救荒本草》都冠以“周定王”的名字,以纪念这位学者王爷。

参考资料:

1.《朱橚生平及其科学道路》王星光,彭勇

2.《朱橚和他的《救荒本草》》罗桂环

0 阅读:30

梁兴兴

简介: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