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潮”在年轻人中间蔓延,背后是“中国式”家庭正在崩塌?

咔咔西 2024-02-22 23:01:17

“你有多久没回过家了?你有多久没和爸妈说过心里话了?”

这两个发自灵魂式的拷问,恐怕会令很多年轻人低头沉思。

春节回家和父母吃一顿年夜饭、跟着父母去走亲戚、尴尬回答着亲戚的提问、自己一个人坐着玩手机、背上行囊返回工作的城市。这几乎是现在年轻回家过年的一个模板,好像回家了但又似乎没回家。

过年尚且如此,平时更是与亲戚“零互动”。在亲戚群里万年不发言,担心会被亲戚@,群里的红包更是从来不敢点。平日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给亲戚打电话,在亲戚面前完全是个透明人。

以至于有些亲戚会发牢骚:“他/她小时候明明是个话很多很活泼的小孩,怎么越长大越不爱讲话呢?”

难道是长大后变得自闭了吗?显然不是的,因为这些年轻人在朋友、在同学、甚至是在陌生人面前都能侃侃而谈,反而在亲戚面前、父母面前就成了“哑巴”。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会变成这样呢?“断亲潮”正快速在年轻人之间蔓延,这是否会导致“中国式”家庭崩塌呢?

从小在县城里长大的小芸(化名)是个九零后女生,她家境还算不错,父亲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母亲则在县城里的一家国企上班。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小芸很争气,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是个典型的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小芸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而她与父母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学校旁边有一家理发店,因为离得近,再加上里面的Tony小哥手艺也不错。小芸每个学期都得光顾几次,有时候是自己去做头发,也有时候是陪着舍友一起去。

一来二去,小芸与理发小哥逐渐熟悉了起来。这个理发小哥比小芸大一岁,从技校毕业没几年就在小芸所在大学附近开了一家理发店。

理发小哥人长得不错,打扮也比较时尚。像他这样的理发师有一个特点,那便是能说会道。在给小芸理发的过程中,他总能打开小芸的话匣子。

要知道,小芸是个典型的乖乖女,平时比较文静。除了同学之外,平时几乎没怎么接触过异性,更别说是谈恋爱了。

健谈又幽默的理发小哥很快就令小芸有了好感,而理发小哥对小芸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理发小哥内心里其实也挺喜欢小芸的,不过考虑到自己与小芸的学历差异,他总是不敢轻易戳破两人之间的那层纸。

后来理发小哥与朋友说了这件事,朋友都劝他要勇敢追求爱情。有一天晚上,理发小哥与朋友喝了几瓶啤酒,也许是在酒精的刺激下,理发小哥鼓起勇气通过微信给小芸发了一段长文表达了爱慕之情。

小芸收到消息后有点不知所措,她表示希望能给她一天时间考虑一下。当天夜里,小芸和舍友及一个很要好的高中同学说了这件事。俗话说人与群分,小芸的舍友及那个高中同学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大家的一致意见是祝福,然后让小芸自己想清楚,这种事情最终能决定的是自己。小芸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后,决定答应对方。之后两人便在一起了,这时候小芸正在读大三。

小芸就这样和对方在一起了,除了舍友及几个要好的朋友,小芸没有告诉其他人。就这样过了一年,小芸也上大四了。她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找了一份实习工作。像其他热恋中的情侣一样,小芸也会时常在朋友圈“撒狗粮”,不过每次发这样的动态她都会有意识的屏蔽掉父母和亲戚。

有一回,小芸发了一张和男友手牵手在路灯下的影子照片,这次她忘记屏蔽掉妈妈了。妈妈看到这张照片后便同小芸爸爸讲了。夫妻俩并没有不高兴,反而认为女儿也长大了谈恋爱是好事。

劳动节的时候小芸放假回到了家里,在吃饭时候,妈妈询问小芸是不是谈恋爱了。小芸原还本不想和父母说这件事,但是转念一想妈妈这样问肯定是知道了。

于是她就把和理发小哥谈恋爱的事情告诉父母了,听完小芸的话后,爸妈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尤其是爸爸,明显有很多话要讲,但还是压制住了。

第二天晚上,父母把小芸从房间里叫到客厅沙发上。妈妈表示小芸年纪还小,之后还要考研继续读书,谈恋爱的事情可以不用那么着急。

而爸爸就比较直接了,他表示对方与小芸的学历差距比较大,日后的发展方向不同,他不同意小芸与对方在一起。

自己的第一段恋情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这让一向很听父母话的小芸怒了,随着对话越来越激烈,小芸与父母发生了争吵。

最终在父母的干预下,小芸的第一次恋爱以失败收场。后来小芸也按照父母的规划,考研继续深造,硕士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了省城一家国企上班。

事实上,小芸在那次与父母争吵过后,就把朋友圈对父母屏蔽了。父母对于这事也很无奈,但又不好去说什么,以至于要从亲戚那里才能得知女儿的动态。

父母反对小芸的这段恋情,是出于自己的经验判和本着对小芸负责的态度,我们很难说有什么不对。但是小芸坚持和那名男生在一起,日后就肯定不会幸福吗?这也很难讲。

不过因为这件事,造成小芸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可能也只能等小芸自己想通了才能消除。

笔者以上说的那个小故事,对于“断亲”的解释并没有那么有代表性。因为我们与父母是出自于血缘的联结,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与父母断绝来往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与亲戚越来越疏远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类似的“断亲潮”频繁在年轻人之间涌动呢?笔者认为原因并不复杂。

断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社会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发展结果。而这种结果究竟会把我们与亲戚的关系带向何方则有待观察了。

为什么大家现在感觉与亲戚的关系越来越淡了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以前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居住在农村。

很多亲戚要么在同村要么在邻村,总之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亲戚之间走动频繁,因此那时候的亲戚之间的感情相比如今自然是好很多。

随着城市化发展,很多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近一点的就在县城务工,远一点的则选择去城市发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很多人在城里扎根了下来。

大家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若不是家里老人还在,很多人可能一年都不会回去一趟。自己如此,其他亲戚也是如此。大家在城里都住得比较分散,有的甚至在省外,那么平时走亲戚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城市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一年比一年少了,就以笔者为例,我也是出生在农村,但是从小都在城里念书。别说村里的老人不认识,就是年纪和我相仿的年轻也大多互相不认识。

有些亲戚一代两代不走动就会完成断了,以至于我们这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个笑话。两个人在城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双方互相指责甚至要动起手来。后来谈到双方父母的时候发现是互相认识的,还有一点亲戚关系,算起来自己与对方也是亲戚关系,这种事情就特别尴尬。

另外,如今很多年轻人压力比较大。有些年轻人则把过年的假期用在旅游上,直接不走亲戚了。连家都不愿意回了,还谈什么走亲戚。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人是这样说的:“什么是亲戚?亲戚就是嫌你穷怕你富”。平时都挺好说话,一旦你需要对方的帮助尤其是经济上的帮助时则变了一副嘴脸。

再加上亲戚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某某人升官了、某某人发财了、某某人找了一份铁饭碗工作等等。这些话题成了亲戚之间最重要的谈资。以至于例如60后、70后的这些老一辈谈起这些的时候都嗤之以鼻,连老一辈的人人都不爱走亲戚了,年轻人怎么会愿意去做这些事情。

说了这么多现在的人为什么都不爱走亲戚了,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想以后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大家都会回归小家庭。

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只能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了。有一种说法,在很多西方国家,第一个发现父母去世的人可能是邻居。大家都知道,在很多西方国家里,子女十八岁后就得离开家,后续例如上大学、生活等方面的费用父母都不用负责,另一方方面,父母老了,子女在法律上也没有赡养他们的义务。

随着我国社会福利的提高,未来有一天,我国则发展成这样的模式也说不准,这种模式的直接后果那便是“中国式”家庭崩塌。只不过很多中国人恐怕接受不了这种文化,毕竟儒家文化注重人情伦理。

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断亲潮”只在年轻人之间流行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断亲潮”有向中老年轻人蔓延的的趋势,再加上年轻人也会老去,而这一批老去的年轻已经经历过“断亲潮”了。

中国有句老话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亲戚:“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为什么现在的亲情会越来越越淡呢?是不是大家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的呢?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来衡量。

任何关系都要花时间成本或是金钱成本去维持,在这个社会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成某项目标。因此,维持一些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时间还是多回家看看,亲戚之间也多走动一下。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 流动性大人口少缺乏互动,很正常了。交友平台聊天就知道很多人动不动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附近没工作?还有找对象也抱怨附近没有?其实就是缺乏信任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好,一旦有矛盾就开始比较然后矛盾更多。

咔咔西

简介:带你看真实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