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部突围华中,当上纵队副司令,如跟原部队归建,或能当司令?

空山清雨后 2024-03-30 18:00:42

1946年6月,随着蒋介石调集重兵进犯中原解放区,我军本着“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方针开始突围作战。主力部队兵分2路向西突围,1纵皮定均部为牵制敌人向东突围。

对于主力向西突围对不对,至今还有人议论纷纷,认为向东突围的皮定均部,力量没有大的损失,主力部队向东突围是不是会好些?

对于突围方向,是经过中原局委员们一致同意的。主力不向东突围的原因,作为2纵政委的任质斌后来回忆:淮河与长江之间有一个巢湖,如果向东突围,要通过长江与巢湖之间的狭窄地带,几千人出其不意,通过时间不会很长,可几万人通过一旦敌人把两条狭窄地带封锁起来,部队将会进退两年,而且东边也是敌人部署兵力最多的地方。

因此的结论就是:二者不可类比。

皮定均部的任务是牵制敌人3天,想办法拖住敌人,迷糊敌人,让其找不到我军主力行动方向。在完成牵制任务后,选择突围方向,原本他们也想着跟着大部队向西突围,可敌人一旦反应过来,也会向西增兵。向北突围,再向西容易暴露我军的意图,向南突围就是长江天险。最终决定向东突围,穿过大别山到苏皖解放区。

部队先是虚晃一枪,佯装跟着主力后,向西突围,走一天就隐蔽起来,躲过敌人的追击,然后来一个回马枪,向东急进,等敌人弄清他们的动向时,皮旅已经走数百里进入大别山区了。

部队为摆脱敌人追击,冒雨连夜急行军5天,许多人脚板都血泡累累,迫切需要休整。经过3天休整后,进一步统一思想后,进行向东。在敌人围追堵截情况下,经过大小战斗23次,取得最后的胜利,抵达华中解放区,全旅5000余人。中原首长得知后说:真不简单,一个旅还是一个旅。

抵达华中后,部队经过休整暂归华中军区指挥。当时军区首长希望这支部队划归华中部队,可皮定均等旅部首长认为,他们虽然突围到华中,但隶属关系没有接到上级通知前,应该保证独立性,以便日后归建。

对于皮定均、徐子荣等人等想法,华中军区首长表示尊重。此后的作战中,1旅改为13旅与华中野战军并肩作战,参加诸多战役。1947年随着华野成立,13旅改为华东独立师,暂时由叶飞1纵指挥作战。而在此时,上级把皮定均调去担任6纵副司令,因为6纵过去在涟水战役中,有所伤亡,部队补充一批俘虏兵需要加强军事领导。

这样情况下,华东独立师师长由副师长方升普担任,徐子荣依然是师政委,郭林祥依然是政治部主任。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然后又配合兄弟部队,转战鲁西南,又参加胶河战役。

1947年12月,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归建刘邓部队,去晋冀鲁豫边区的山西参加内线作战,消灭阎锡山部。经过2个月的行军、休整后抵达山西曲沃地区进行整编。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内线作战由徐向前指挥,他把军区的地方部队进行整编,独立师与地方部队两个旅组建13纵,任命曾绍少担任司令员。可此时的曾绍山是皖西军区副司令员兼3纵副司令,在大别山一带作战,工作也非常多,无法抽身到后方。

因此上级就把6纵副司令韦杰调去担任司令员,政委徐子荣,政治部主任郭林祥。

很多人或许会疑问,方升普师长直接提拔为司令员不可以吗,怎么从大别山的外线调干部过来。从资历上来说,方升普资历还不算够,既然部队归建刘邓部,上级自然要选择能力、资历、职务配备的将领担任。韦杰与曾绍少都是刘邓麾下最能打的野战纵队副司令员,作战经验丰富,从职务、能力上也该独当一面了。

方升普也算是晋升了,从师长提拔为太岳军区副司令员。

皮定均如果一直在这支部队,或许等到归建时,可能成为这支部队的主将。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就跟着自己,在豫西开辟新区,转战大别山作战,中原突围立下,又在华东战场上打不少硬仗。

他没有调回这支部队,或许原因很多,毕竟已经担任纵队副司令员了,再回去担任师长不现实。还有就是在莱芜战役后,部队补充进来1万俘虏兵,部队纪律、作战训练需要加强。为此,上级把郭化若调去担任副司令,加强纪律训练工作。

6纵在当时是唯一配置两位副司令员的部队,可见当时6纵的工作也离不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皮定均一直担任副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接替军长的职务。

从职务来说,他并不符合中将标准,可是在授衔之前,考虑到中原突围不仅出身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而且千里突围,部队力量不减是一个奇迹,被晋升为中将。

而且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也一直被提拔重用,1969年就晋升为大军区司令员。

0 阅读:20

空山清雨后

简介:分享原创内容,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