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发榜之日朝野哗然,这一家子全中进士

旧匣子 2024-04-03 21:13:56

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自古以来,读书人的理想和最好出路,当然是入仕为官、造福一方了。从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开始,一直到现在的高考,学子们努力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鱼跃龙门, 改变命运吗?

然而这并不容易。

就说科举吧,它是封建王朝官僚体系的基础,它给了平民改变阶级的机会。只要你是读书人,那就有了改变命运的资格。不过读书人这么多,又有几个能脱颖而出,成功取得功名呢?

科举和高考一样,也是千万人过独木桥,能成功取得功名者,寥寥无几。所以历史上,只要是有人考上了状元、中了进士,那真的是光宗耀祖,得意非凡。一个人尚且如此,那么一家六口同时中进士,这样的事,你听说过吗?

1057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离奇的事,有一家6口人同时赴京赶考,结果所有人都中了进士,这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能同时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

他叫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界有着不俗的地位。但在出名之前,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小的时候,曾巩非常聪明,他记忆力超群、出口成章,被人誉为“神童”。再加上出身书香门第,祖上也曾出过大官,父亲曾易占又是太常博士,还当过县令,曾巩的童年生活很是幸福,他人聪明,说话又好听,周围的人也都很喜欢他。

年仅12岁时,曾巩便能提笔写《六论》了,而且他是提笔就写,几乎不用多作思考,写出来的东西,也很有深度,不像有的人泛泛而谈。

像这样的一个“天才少年”,他的人生之路,应该非常顺利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曾巩这个人有大才,这个大家都承认,但是他对于科举制度,了解的不够,他擅长的是策论,对于应付科举的诗词歌赋,他并不是很精通。

就比如说一个现代年轻人,他知识储备很丰富、动手能力也很强、甚至还能举一反三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他对应试教育的考试却不是很擅长,经常考试不及格。

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明明很聪明,考试却总是不理想?

曾巩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他数次在科举中失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时间一久,他都不禁怀疑起了自己,难道自己不是当官的料?这辈子注定考不上了?

转机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他叫欧阳修,喜欢历史和文学的人,应该对他不陌生。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出名比曾巩更早,属于是曾巩的前辈了,也正是有了他,才有了曾巩后来的地位。

18岁那年,曾巩随父进京,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认识了欧阳修,两人以文会友,相见恨晚。当时的欧阳修,已经在京城享有名气了,两人的结识,为日后曾巩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曾巩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期间又遇上父亲去世,按古代人的传统,父亲去世,需回家守孝三年,曾巩离开京城回了老家,一边守孝,一边照顾母亲。

曾巩是个大孝子,父亲去世后,曾家的经济状况一日不如一日,除了照顾母亲外,曾巩还要照顾4个弟弟、9个妹妹。他以一个文人的瘦弱之躯,扛起了这个大家庭的重担。

除了日常操持家庭之外,曾巩的学业,也不曾落下。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弟弟们,也都学习十分刻苦,曾巩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考上!

1057年,当曾巩带着自己的3个弟弟、两个妹夫,再次踏上京城的土地时,他的转机来了。这一次,负责科举的主试官,是欧阳修。

欧阳修本来就对曾巩很是肯定,这一次的科举,对曾巩来说,天时地利人和,已占其二,优势在我,此行必不空跑。

果然,欧阳修一反往常作法,直接宣布这次会试以策论为主、诗赋为辅。策论正是曾巩的强项啊!考场里,只见曾巩奋笔疾书,如有神助,他轻握毛笔,在纸上写下一行行独到的见解。

这一刻,仿佛他写的不是策论,而是这二十余年的埋头苦读。仿佛他不是置身考场,而是徜徉在文学的海洋。

张榜之时,果不其然,曾巩中了,他中了进士。和他一同进京的弟弟、妹夫们,也全都中了进士。这一家六口,竟然同时都中了进士。消息一出,朝野哗然,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才家族?竟能一家六口同中进士,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曾巩一家六口同中进士一事,您怎么看呢?

0 阅读:1

旧匣子

简介:历史是面大镜子,历史是严肃的,也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