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原著执著才能看见──2005年《傲慢与偏见》的极致浪漫

弧度漫谈 2024-03-07 18:27:11

我从小就爱看电影,在那没有电脑的年代,我会将电视上看的、电影院里观赏的、电影杂志里读到的电影资讯,记录在双孔的资料卡上,一张卡一部电影,誊写中英文片名、导演、演员、简单的小小心得,后来这种习惯随着时代改变而「数位化」,记录在 Excel 档案里。

不过工作后,我开始将对电影的想法零零碎碎地摆在部落格上,而让我这位珍. 奥斯汀迷首度认真写下成篇文字的电影,是 2005 年由乔. 莱特执导、绮拉. 奈特莉与马修. 麦费狄恩主演的《傲慢与偏见》。

说来惭愧,近年来我几乎不敢认真阅读超过十年前写的文字,因为心里很清楚它们的生涩与不知天高地厚。 这次由於参与酿电影的「回顾旧影评」主题,我深呼吸做好准备,回头看看自己在 2007 年写下的《傲慢与偏见》评论。

紧张焦虑地通篇读完之后,最强烈的感觉,是以前太容易把主观想法、偏好、心情全摆进去,跟客观分析的部分都写在一起,而且花掉太多篇幅描述细部剧情,造成整篇文章都太过「自我」,有许多部份偏向个人笔记,而评论的部分显得不够客观。 如今我依旧喜欢写带有「人味」的文章、分享个人的心情,但会尽量将理性与感性分拆开来,不要全融著一起写,且更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剧情描述。

此外,回首当年,我抱有太多先入为主的执著,没有放开心胸欣赏乔. 莱特的诠释。 由於我对珍. 奥斯汀的原著非常熟稔,许多对话都是整段记住的,因此观赏时,每段台词之中省略掉的大块对话,都令我警铃大作,总是担心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会不懂角色的完整心情转折,因此我开始不信任剧本,拒绝相信影像已能充分传达那些未说出口的千言万语。

或许就是这样的心情造成隔阂,导致当初写文章时,虽还是喜欢整部片,却没有将几段绝美镜头的赏析写足,只提到最明显、最经典的几段镜头,比如达西趁伊丽莎白上马车时首度牵到她的手、以及伊丽莎白得知好友将嫁给不怎么聪明的柯林先生后在鞦韆上沉思的段落,但其实《傲慢与偏见》有好几幕的摄影及构图的安排,以及对地点与天气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核心,有更多值得介绍之处。

例如,珍去宾利一家租下的庄园拜访,却因在大雨中骑马而生了病,伊丽莎白听闻消息急着去照料姐姐,不顾家中没马车,徒步在雨后泥泞中前往,此时远景镜头里简单又宁静的画面除了一片草、一片天、一棵树之外,只有伊丽莎白踽踽独行,美得让人说不出话; 后来伊莉莎白抵达庄园由达西先生与宾利小姐接见,宾利小姐私底下对达西酸溜溜地说伊莉莎白的衬裙都是泥巴,但镜头拍摄伊莉莎白时,只拍她的上身,暗示这是达西的视角,他压根没注意到什么脏泥巴,眼里只有伊丽莎白清亮的大眼睛与脱俗的美。 导演不用旁白、不让达西说太多话,让镜头的设计来诉说达西的著迷。

又或者,达西第一次求婚时,靠著镜头位置与构图的方式,透出强烈感情张力,男方在被惨烈回绝后即使也有几分怒气,但他对女方的痴迷在特写镜头下完全掩饰不住。

过去许多源自文学作品的时代剧(period drama)如《纯真年代》等等,常得倚靠旁白描述角色的想法与心情转折,但乔. 莱特的《傲慢与偏见》却能使用影像诠释非常个人的情绪。 多数时代剧的主要场景都发生在各个「厅」,饭厅、舞厅、宴会厅,角色不断跟他人互动,整体情绪总是正式而压抑,乔. 莱特则跳脱限制,给予角色更多宁静、简单的独处时光,利用环境与光影更迭来呼应角色的心情,或用脸部特写来浓缩珍. 奥斯汀对人物的塑造与观察,例如伊莉莎白拒绝达西求婚又收到对方解释信后如何整夜在窗前站了好久好久、抑或伊莉莎白参观达西家的大宅时如何若有所思地抚摸每一项收藏品、或是宾利向珍求婚成功后伊丽莎白如何避开欢乐的家人而躲在一棵树下伤心。

导演还常将场景带到室外,把英格兰拍得浪漫至极,景色与气候成为非常重要的配角。 好比那场经典的鞦韆戏,伊丽莎白坐在上头转着转著,背后景致变换如四季更迭,先是灰暗的大雨接着又出现阳光,仿佛在一阵不敢置信的震惊感受之后,她内心如经暴雨洗涤,较以往清澈、明白了不少; 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是在大雷雨之时,一位满是爱意、另一位却充满愤慨,丰沛的情感交战呼应着严峻的气候; 伊丽莎白对达西改观后,与舅父舅母出游,她独自站上山崖时,强风吹动她的发丝与衣裳,光影穿透云层,照耀辽阔的大地,此时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也将要有第二次机会; 更不用说达西第二次求婚时,原本氤氳的晨雾退散,如闪光弹般的日出,耀眼得几乎无法直视,彷佛天地都替这对情侣感到快乐。

经过这些年,重看以前写的文章,我更懂得欣赏与感激乔. 莱特这位男性导演,是多么认真地将一本目标读者大多为女性的文学作品,处理成精美浪漫的视觉艺术。

而站在今日回望当年,还真是时代剧的新起点,出现更多打破常规的尝试,除了 2005 年的《傲慢与偏见》,还有 2006 年苏菲亚. 柯波拉的《凡尔赛拜金女》,这些作品比较带有现代感,拉近与新一代观众的距离。 还有近年葛莉塔. 洁薇改编自《新小妇人》的《她们》,或希腊导演尤格. 蓝西莫的《真宠》,也都不断突破旧惯例,以更为现代、创新的手法詮释过往时代的爱恨情仇。

至于我自己,跟十几年前相比,看过更多新旧电影、对电影历史也有较多了解,这令我更珍惜任何勇敢大胆的创意尝试。 就是那些精彩多样的小火花、那些勇于试探不同道路的人,带着整个产业不断往前走,不论成功或失败,都比一成不变的安全牌还要珍贵。

因此我更加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嫌弃别人天马行空的大胆创意、或是大刀阔斧的改编。 评论者冒的险小,创作者要扛的责任与压力很大,每一次都要冒著名誉受损甚至再也没片拍的风险,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抱着较为开放、前瞻的视角来欣赏,即使要诚实直白地评论,也要记得带著善意,以及一颗永保好奇、愿意冒险的心。

《傲慢与偏见》──2005 年电影版 by Lizzy

任何一个极端迷恋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人,对於每一种重製版本,不论是电影或迷你影集,两小时或六小时,都一定有很多意见。 更何况,内容如此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影像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改编、删减不少元素,然而书迷的偏执度又相当高,任何省略都可能造成观众席上的搥胸顿足与哀嚎连连,所以每次拍摄,一定都很要编导的命。 就连普遍评价极高的 1995 年迷你影集版,其中遗憾仍不少。

我看过 1940 年美国拍的电影版、1980 年 BBC 迷你影集版、1995 年 BBC 迷你影集版与 2005 年 Keira Knightley 演出的电影版。 考虑电影版本的时间限制,2005 年的版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虽然有几个小缺点让人遗憾,但瑕不掩瑜。 我先从缺点讲起,再谈它的优点。

首先,没看过原著的人,恐怕会不懂这段故事有什么迷人之处,因为原著里不少让读者揪著心的转折,在电影中都被淡化了。 Elizabeth 起初应该要很讨厌 Darcy,片中却淡化成好像 Elizabeth 只是不高兴自己被他称作 “tolerable” 而已; Darcy 的情绪转折也不明,到底是一开始不喜欢 Elizabeth、后来才喜欢,还是一开始只是言语上拙於表达、心里却早就喜欢她? 电影后半段,Elizabeth 由恨转为爱的感情,来龙去脉描述得也不清楚。 这种安排造成许多戏剧性消失了,也让人不懂主角到底在想什么。

另外,有些桥段,编导保留了原著的发生场景、人物与剧情走向,但新编了对话内容。 可能我太迷珍奥斯汀的文句了吧,觉得有些对话一改掉,某种特有的味道与诙谐就消失了,有点可惜,尤其像 Darcy 先生竟说出 “You have bewitched me body and soul.” 这样的句子,颇让人出戏。

比较小的缺点则是剧中某些地方像在赶戏,对话太过急促,当然,套入剧情还是解释的通,例如双方在吵架等等,但总觉得速度快得有点不可思议。

不过我也能理解,为了将内容压缩成两小时的电影,以上可能都是必要之恶,而且本片还是有许多值得赞赏的地方。

例如为了弥补剧情的大量省略,编导用各式小细节提升对情感的描绘,有些镜头即使不到一分钟,却很令人记忆深刻。 例如 Elizabeth 与大姊 Jane 离开 Bingley 家时,Mr. Darcy 紧握著 Elizabeth 的手扶她上马车,却旋即回头进屋,镜头先拍 Elizabeth 颇为讶异的表情,再特写 Darcy 进屋时的的手部动作,此种安排不仅突显了 Darcy「爱上不该爱的人」的挣扎,Elizabeth 的诧异也提供了让女性影迷很想自我投射的情境──Mr. Darcy 这种富有、高傲、挑剔、连跳舞都不愿意、还曾说 Elizabeth 的长相只是 “tolerable” 的男人,难道对 Elizabeth 动心了吗? 这样的暧昧情愫非常动人。

另一个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想必是 Mr. Darcy 听闻姨母要求 Elizabeth 承诺永不接受 Darcy 求婚却遭拒之后,衣著不整于晨曦中走来向 Elizabeth 示爱的段落。

这一段当然太离谱了,当时的社会礼教不可能如此开放,毕竟此刻 Mr. Darcy 应该是特意去找 Elizabeth,而非不小心巧遇,在这种状况下,Darcy 竟然连衣服都不穿好就在外乱晃,未免太不合理。 不过,相信大多数书迷并不会责怪这种编排,因为它满足了不少浪漫幻想。 此刻天还没亮,Elizabeth 独自一人在草原上散心,Darcy 也从远方走来,两人第一句话就是「我睡不着」、「我也是」,从男主角短而急促的回应语气,显现出「再不向妳问清楚我就要疯掉了」的强烈感情。 这段对话的语气,从一开始就带有「轻松」感,这是片中 Elizabeth 与 Darcy 的对话中,首度出现这样的气氛,不像以往从冷漠、剑拔弩张、或者尴尬不知所措,这段话的开头已预示了剧尾的喜剧结局。

除了某些改编剧情颇优秀以外,本片的运镜也到了「炫燿」的地步,导演在开场就给大家一个一镜到底的高难度画面; 其后几个舞会场景上的镜头移转,暗示著各种情感纠葛; 导演更擅长运用光与影的转换,暗示故事主人翁的心境,使得整个画面气氛变得浪漫唯美。

在刚提到的晨光求婚的段落中,光影更是美到极点,尤其当他们互相表完心意,Darcy 捧着 Elizabeth 的脸,两人额头轻轻相靠,镜头从原先的斜拍转为正面,刚好让耀眼的日出从两人之间透射到观众眼前,噢天啊,这就是传说中的闪光弹吧!

女主角在鞦韆上的画面也堪称经典了,本片虽然得赶在两小时內将许多內容拍完,导演倒是舍得让这幕没有对白的画面延续个半分钟以上。 这镜头出现在 Elizabeth 与好友 Charlotte 的对话之后。 Charlotte 将与又呆又谄媚的 Mr. Collins 订婚的消息告诉 Elizabeth,Elizabeth 万分惊讶,不敢相信自己的好友下半生要与那人度过,此时 Charlotte 很不高兴,告诉 Elizabeth:“Not all of us can afford to be romantic!” Charlotte 生气地走了后,留下 Elizabeth 一人坐在秋千上晃呀晃,镜头一会儿拍摄她迷蒙的双眼,又转而透过她的眼观看周遭的一切,阴沉的天空开始下起雨,院子里的土地转为泥泞,不用旁白说明,也知道 Elizabeth 心情很不好,在思考 Charlotte 说的话与作的决定。 她在想着自己的家境、将来父亲的财产得由 Mr. Collins 继承、还有 Charlotte 说的「我 27 岁了还没嫁掉,对家人已经是个负担」。 她开始为自己的婚姻、爱情与未来感到担心。

另一次同样强调女主角迷蒙忧伤眼神的一幕,是在 Elizabeth 狠狠拒绝 Darcy 第一次求婚后,跟亲戚去乡间旅行,Elizabeth 站在高处远眺的时候。 这一幕在 1995 年迷你影集版也有出现,但女主角的诠释方式比较开心,还兴奋地说 “Beautiful!”; 2005 年的电影版中,女主角看起来却孤独而忧伤,我比较喜欢这种诠释,因为这在心境上似乎表达了女主角拒绝 Darcy 求婚后,看了 Darcy 对某些误解的澄清信,慢慢发觉到自己可能因偏见而误会了他,某种后悔与惆怅在 Elizabeth 心中千回百转。

此外,本片的运镜手法除了提供美感,也有言简义賅的效果。 例如片头的一镜到底画面,Elizabeth 先从外面边看书边散步回家,点出了她的两大兴趣──阅读与散步; 随着 Elizabeth 进屋内,画面呈现 Bennet 家的样貌,让观众可以大致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 拍到 Elizabeth 姊妹的画面也表达了几个女生的不同个性; 最后带到众家姊妹靠在房门外偷听父母对话,原来有个年轻单身的有钱男人在附近租了住宅,开启了故事主题。 这么多的背景,就在这段一镜到底的美丽画面中交代完毕。

除了这些「炫燿级」运镜以外,本片配乐也堪称一绝,义大利作曲家 Dario Marianelli 的音乐完美搭配主角时而内敛忧伤、时而恬静自如的情绪,尤其再搭上英国绝伦的美景,配乐更是如潺潺流水般,将英国乡间的宁静自适完美地烘托出来。

最后我必须大大赞扬一下选角。 难得能有像 Keira Knightley 那样的女演员,年纪够轻、拥有美丽的大眼睛、又拥有绝佳的演技可以演活 Elizabeth 的慧黠与执拗,在我心里,Keira 简直是唯一能演 Elizabeth 的人。 1995 年饰演 Elizabeth 的 Jennifer Ehle 演技也很好,眼睛也很美,但看起来年纪不太对,先天条件就没有那么適合。

男主角 Matthew Macfadyen 非常棒,我以前看过他在迷你影集《The Way We Live Now》的演出,他演的浪子颇有说服力,岂知在「傲」片中他完全转型成一个不擅社交却深情款款的新好男人,何况在 Colin Firth(1995 年版《傲慢与偏见》迷你影集男主角)的阴影下,他能演出自己的味道,还诠释得很不错,实在不容易。

至于其他角色,除了 Mr. Bingley 的造型怪了点(尤其是发型),大致上都不错,尤其 Elizabeth 的姊姊 Jane 也选得很好。

总之,2005 年版《傲慢与偏见》,全然采用极为浪漫的处理方式,将叙事过程提升成艺术,非常唯美动人,这使我前面提过的缺点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