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务机构揭秘:中统和军统

讲历史的理工男 2024-04-29 19:05:13

中统的前身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由陈立夫于1928年创立;军统的前身是国民党党团组织中华复兴社(蓝衣社)下属特务处,处长是戴笠。

1935年4月,为了统一协调情报工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陈立夫任局长,下设三个处:将原国民中央组织部调查科设为第一处,徐恩曾任处长;将原中华复兴社特务处编为第二处,戴笠任处长;新设总务处为第三处,丁默村任处长。

但是徐恩曾与戴笠两人图功心切,双方互不相让。特别是戴笠,仰仗蒋的信任,往往越过陈立夫直接向蒋介石请示,在蒋的纵容下,陈立夫对戴笠的节制形同虚设;这使得军统与中统的竞争中更加强势。

1938年8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撤销,并对第一处和第二处进行了扩建改编:

将原来第一处扩充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局长,徐恩曾任副局长。中统自此以各地的国民党党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调查统计室,主要影响力集中于文教领域,如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等,在抗战中日渐失势。

第二处扩充为国民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贺耀祖任第一任局长,戴笠任负责主要工作的副局长,后戴笠长期任局长直至1946年3月飞机失事丧生。军统的职责除负责刺探情报、进行反谍工作外,军统局亦以刺杀等手段执行情报任务。1942年,中美合作组织成立,3000名美国人被派往中国与军统联合作战,中国建立了两国针对日本的相互情报收集实体,同时也是两国之间的联合培训项目。

第三处则遭撤销解散。

改组后的中统和军统并立,本应该将各自业务划分清晰,各有所司,但双方摩擦频发,甚至发生纠纷。随着抗战的爆发,军统的作用更加明显,加上蒋的支持和戴笠自身的领导能力突出,使得军统在各方面都强压中统。

抗战结束后,1946年7月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正式宣告结束,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局长为郑介民,毛人凤任副局长。

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部分保密局(前军统)成员滞留大陆从事情报活动,但遭到大陆政府的严厉镇压。截止50年代末其残余势力基本上被清洗肃清。

在台湾,保密局于1950年恢复建制,总部设于台北士林芝山岩,继续进行情报搜集工作。1955年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主要负责情报收集和战略分析,其他部分业务如侦查调查、情报对抗等工作转交司法部调查局负责。1985年7月1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合并,成立国防部军事情报局,此部门隶属于国防部,受总参谋长直接指挥。

而中统则于1947年4月更名为中国国民党党员通讯局,除党部和党派调查室之外,其他部门转至业务相关的其他政府部门,但仍旧受党员通讯局的统一指挥。后几经改组,现为法务部调查局。

总结一下,对于中统和军统的主要区别在于:

机构性质:

中统是隶属于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下属的情报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收集、分析和处理党内外的情报,影响范围主要在党内。

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情报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军队提供情报支持,活动范围主要在军事领域。

领导层:

中统背后的掌控者实际为陈立夫、陈果夫兄弟。

军统的领导层则由蒋介石的亲信戴笠掌控,因此影响力更大,特别是在抗战期间。

工作范围:

中统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党务,并在文教领域发挥作用,包括打击反对党与社团、监控文化团队、控制社会舆论等。

军统的工作主要在军队和军事领域,包括收集军事情报、执行对日伪核心执行监视和暗杀等任务。

作用和影响力:

中统在国共内战前期对国民党内部的控制和影响较大,但随着国共内战的发展和战局的变化,其地位逐渐下降。

军统在国共内战期间对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敌人的暗杀和渗透也发挥了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中统和军统在组织性质、领导层、工作范围和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区别,但它们都是国民党的情报机构,对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0 阅读:140

讲历史的理工男

简介:我们应该不要让自己的畏惧阻挠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