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巴以和平方案——土地换和平

讲历史的理工男 2024-05-06 23:35:07
缘起

1967年以色列和阿拉伯三国联军之间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由于战争从6月5日开始总共打了六天,因此也称“六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组成的联军惨败。以色列从三个国家中占领了大量的领土: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及其控制的加沙地带;从约旦手中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的控制权;成功攻陷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六日战争结束后不久,以色列议会投票决定将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将戈兰高地归还叙利亚,以换取永久和平解决,并希望保证被归还领土的非军事化。这项决定当时没有公开,也没有传达给任何阿拉伯国家。同年9月,出席阿拉伯国家联盟喀土穆峰会的八个国家出台“三不”政策,即不承认、不和解、不谈判,总之不与以色利产生任何关系。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战争后占领的领土,同时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和安全。土地换和平是对联合国安理会1967年第242号决议的法律解释,该决议已被用作后来缔造阿以和平的基础。这包括两部分:

以色列撤出阿拉伯三国被占领土——土地

各方终止自己的要求并结束交战状态——和平

土地换和平的成功应用-埃以关系正常化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亦即“赎罪日战争”,这场战争进一步复杂化了实现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所定目标的努力。虽然以色列再次取得了胜利,但是也让这个国家意识到:一时的胜利无法保证自己在军事上能够持续压制阿拉伯国家。为今后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进程留下了伏笔。

1977年1月,美国卡特总统上任。在中东问题上,他采纳了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建议:以全面的多边方式促进和平谈判。而此时,以色列和埃及也在秘密制定双边会谈的框架,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并不反对归还西奈半岛,但是他坚决拒绝放弃对约旦河西岸的控制。

此时的埃及陷入了经济困境,越来越多的埃及人认为关心自身的利益应该高于关心阿拉伯世界的利益。为了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帮助,埃及总统萨达特在1977年11月表达了访问耶路撒冷并发表演讲的意愿,十天后,萨达特抵达以色列开创性地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启动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首次和平进程。

1978年9月17日,经过12天的秘密谈判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戴维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在美国总统卡特的见证下,两位领导人又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间长达30年的战争状态。根据该条约的条款,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以互相承认的国际边界代替以前的停火线和停战协定;而埃及则承认以色列为主权国家。以色列于签约当年开始分阶段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截止1982年3月,整个西奈半岛回到了埃及的控制之下。

条约自1980年1月生效,2月双方互派大使,3月开通了连接两国的定期航班,同时埃及也开始向以色列供应原油,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埃及称为了第一个承认以色利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通过归还西奈半岛换取了埃及对自己的承认,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和平状态,这是“土地换和平”政策的首次成功应用。

1994年,一项援引第242号决议的类似全面协议构成了以色列-约旦和平条约的基础,双方根据该条约重新部署到商定的国际边界各自的一侧,成为“土地换和平”新的典范。

失败的尝试-奥斯陆和平进程

1992年工党领袖拉宾上台担任以色列首相,与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利库德集团不同,偏左的工党支持“巴以“两国方案,倾向于在西岸地区终止扩建定居点,并同意向巴勒斯坦国移交部分土地以换取和平。1993年,在挪威的斡旋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了秘密会谈,开启了奥斯陆和平进程。9月,双方互相承认:以色列不再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视为恐怖组织,进而承认其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同时巴解组织也承认以色列国。

在挪威外交部国务秘书的艾基兰等人的推动下,双方奥斯陆14回合的秘密谈判,并最终达成了共识:1993年在美国华盛度签署了《奥斯陆一号》协议,1995年在埃及签署了《奥斯陆二号协议》。在两次协议签署之间,双方还签署了《有关加沙地带和耶利哥地区协定》,俗称《1994年开罗协定》。由于当时巴勒斯坦既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议会,因此协议规定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即巴勒斯坦政府,实际成立于1996年1月20日,阿拉法特任主席)暂时行驶部分职权,直至议会成立;以色列从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区撤军,同时解散在这些地区的“民政管理局”(以色列在西岸的管理机构)。关于剩余问题的永久地位谈判将不迟于1996年5月开始,并于1999年5月之前完成。

94开罗协定签署后,以色列于1994年从杰里科和加沙地带的大部分地区撤军。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对以色列发起了多次连续的袭击事件,巴以双方的冲突也进一步发展为武装对矿。双方后续谈判陷入僵局,至1998年以色列没有后续撤军行动。1998年5月双方在美国签署了《怀伊河备忘录》,以色列承诺重启撤军,但只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行动。

1999年5月,五年过渡期结束,双方没有达成全面和平协议。巴勒斯坦临时权力机构成为永久权力机构,并成为巴解组织的主导力量。西岸仍然分为A、B和C区。C区覆盖约旦河西岸约60%的面积,完全处于以色列军事和民事控制之下。(A区由巴勒斯坦人自治,B区为以色列进行军事占领,巴勒斯坦负责行政与民事事务,C区则为以色列完全控制。)

2000年-2005年爆发了哈马斯领导的反对以色列的“阿萨克起义”(又称第二次大起义),由于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平民进行了自杀攻击,使得奥斯陆协议在以色列获得的公众支持越来越小。在2001年2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右翼利库德集团的沙龙上台执政,巴以双方陷入激烈对抗。至此,奥斯陆进程已经彻底破产。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再次袭击以色列,这让以色列的政治中心更加右倾。目前在以色列议会的120个席位中,推动《奥斯陆协议》的工党目前只占4个席位,已经无足轻重;阿拉伯政党(没错,以色列有阿拉伯人居民,并且有自己的政党参政)占据10个席位;中间派别占据了24个席位;正统犹太教占据了18个席位,剩余的64个席位被右倾政党占据。要实现土地换和平,需要双方做出艰难的妥协,同时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全力支持和努力。

0 阅读:71
评论列表
  • 2024-05-07 20:01

    互信被破坏了,和平很难

讲历史的理工男

简介:我们应该不要让自己的畏惧阻挠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