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鲜卑人在东北看到两条龙,一黑一白,从此,一个民族信佛了

路生观史 2024-03-12 18:00:01
这个鲜卑人在东北看到两条龙,一黑一白,从此,一个民族信佛了

我们的祖国,即使在遥远的古代,也从来没有缺少过大东北与西域以及西域以远地方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也是值得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大书特书的地方。所以,在很多层面属于文化的丝绸之路,不能少去了东北。

鲜卑族,早期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

崇拜气息比较浓厚。萨满教是中国北方蒙古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图腾、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几乎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

后来,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南迁,并且日益深入中原腹地之后,同汉族的杂居和交流加深,加之高僧大德不遗余力的弘传,以及统治者的推动,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道教日益成为鲜卑宗教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萨满教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史书记载,慕容部是最早接触佛教的鲜卑部落。慕容鲜卑,汉末三国时期置,鲜卑部族名称。魏初,慕容鲜卑因魏灭燕之战从山西塞外迁至辽西郡。《晋书·慕容廆传》载:“(慕容廆)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司马懿)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因其大人喜爱燕代“冠步摇冠”的习俗,“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汉族女子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步摇二字“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对朝廷则称因同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并在棘城以北建立封国。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便以慕容为姓。

怎么解触的?有一类说法是,207年,曹操平定辽西柳城三郡乌桓后,慕容鲜卑首领莫护跋乘机率部入居辽西。慕容廆时,从中原涌入的汉族士庶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在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辽西的同时,很可能也把佛教思想传入辽西,使鲜卑人了解并信仰佛教。但在史书的记载里却是因为有个鲜卑人见到了龙。

朝阳市,辽宁省辖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中国东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是多民族的东北历史名城和历代塞外战略要地。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始建龙城(朝阳城前身)为三燕都城,北魏至隋唐时期设营州,辽金时期置兴中府,元代设兴中州,明洪武年间置营州卫,清末置朝阳府。

1984年6月30日,朝阳升为省辖市。朝阳东连沈阳都市圈,南临渤海之滨,西接京津冀经济圈,北依内蒙古腹地,是东北地区重要门户之一。在古代的历史上,这里被称为龙城。鲜卑慕容氏曾在这里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以朝阳为都近百年(公元337年-436年)。三燕王朝均以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因此,朝阳又被称为“三燕古都”。

慕容皝(297年—348年),鲜卑族。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人,前燕开国君主。武宣帝慕容廆之子,景昭帝慕容儁之父。

建武初年(317年),慕容皝担任冠军将军,后被任命为左贤王、平北将军,封爵朝鲜公。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慕容皝继承其位,受封征北大将军、平州刺史,后将其弟慕容昭赐死。咸康二年(336年),慕容皝率军攻杀其弟慕容仁,统一慕容鲜卑。咸康三年(337年),以封弈为国相,击溃后赵天王石虎,献捷东晋,加封燕王。咸康七年至建元二年(341年—344年),屡次大败段部鲜卑、高句丽。袭击后赵幽、冀二州,徙民于辽河流域。派遣兄长慕容翰消灭宇文鲜卑,拓地千里,后因猜忌慕容翰,下令将其赐死。慕容皝著有《太上章》,又撰《典诫》十五篇以教子弟。

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外出打猎,意外坠马重伤,不久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谥号文明王。永和八年(352年),其子慕容儁称帝,追谥文明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龙平陵。永和八年(352年),其子慕容儁称帝,追谥文明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龙平陵。

在慕容皝的履历里,有过一段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被朝阳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晋书·载记第九·慕容皝》将其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牢。 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据《晋书》和《十六国春秋》记载,公元341年1月,前燕王慕容皝派大臣阳裕、唐柱,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筑造新都,改柳城为“龙城”。公元342年10月,慕容皝自棘城迁都于龙城。这就是朝阳“龙城”之名的由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迁都龙城之后,慕容皝看到龙山出现白龙、黑龙各一条,亲自率领群僚去观赏,在距离龙二百余步的地方,用太牢祭祀。二龙龙首相交,嬉戏飞翔,脱角而去。慕容皝十分高兴,返回宫内,赦免境内囚犯,把新宫命名为和龙宫,在山上建起龙翔佛寺。

龙山,一名“和龙山”,即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凤凰山。《水经·大辽水注》:“白狼水又东北径龙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地也,使阳裕筑龙城。”隋朝时期,隋文帝曾诏命于营州龙山立祠,祭祀北镇医无闾。即此。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太牢是古代祭祀的一种,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整只、全备为太牢的规格。所谓“百牢”、“九牢”、“七牢”也是指在“太牢”规格下的祭祀规模。

和龙宫现存夯土台基及柱础石等建筑遗迹,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朝阳北塔塔基下。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朝阳市北大街改造,对老城区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此次发掘中发现了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即和龙宫正门弘光门)。考古发掘表明这座门址坐北朝南,始建于前燕,彻底废弃于元代,共经历了前燕、后燕、北燕、北魏、唐、辽、金、元6个时期的建筑和改建,历时1000余年,这在中国城市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发现。2004年,该遗址入选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龙翔佛寺遗址位于朝阳凤凰山西麓,菩提路凤凰山山口东北侧,名为“五四花果山”的山坡上,这里曾发现三燕时期特有的细绳文残砖。遗址所在的“五四花果山”,山顶地势平坦,呈椭圆形,约50平方米,地面长满荆条、山丁等植物,在地表暴露有“三燕”(十六国时期前、后、北燕)到隋唐时期的砖块、土层内亦含有此时期的砖块。在花果山西坡下,一处向阳且西、北、东三面有土坡遮挡的地方,地表亦散布有隋唐时期的砖块。由文物遗存可知,该处寺院兴起于三燕并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

遗址东南是凤凰山顶峰,三燕龙城遗址则在西北,可尽收眼底。在龙翔佛寺遗址西南方,隔凤凰山山口相对的山崖面,现存北魏摩崖佛龛(凤凰山瘗窟)72孔,是当时存放高僧灵骨舍利的地方。瘗窟,石窟类型之一。掩埋僧人尸骨的洞窟。面积较小,形无定制,制作较粗糙。我国最早的瘗窟为麦积山西魏大统六年(540年)东崖第43窟。其后河南洛阳龙门、甘肃敦煌、辽宁朝阳等地都曾沿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自从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印度佛教逐渐东传。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东汉、三国、两晋300多年的发展,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龙翔佛寺已知最早建立在东北地区的佛寺,也是慕容部倾心向佛的明证。自此以后,佛教信仰开始在慕容燕内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慕容鲜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怎么个影响法呢?总的来说,慕容鲜卑所接受的佛教已经是汉化的佛教,之所以能够接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的汉化程度已经很深。其次是接受已经汉化的佛教,不仅是在慕容鲜卑贵族中,而且是在慕容鲜卑建立的政权的官员中,以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层面,这在今天东北地区出土的佛迹、文物中都有体现。仅就朝阳北塔而言,不仅有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佛教文物如鎏金舍利塔、金银经塔、伊斯兰素面玻璃执壶和举世罕见的佛家至宝七宝舍利塔等,更有锭光佛(燃灯古佛)和释迦牟尼佛两佛舍利同现一城的世界罕有奇观,让佛学专家们为之震撼。也正是这个原因,朝阳才被称为“东方的佛都”。

同时,因为前燕慕容鲜卑接受佛教,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对佛教更加崇信,甚至还将佛教弟子擢为谋士,直接参与开边拓土的战争;到汉人冯跋所创立的北燕时,朝阳佛教已经形成了非常兴盛的局面。由于三燕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使龙城地区的佛教得到了长足发展。此后,从前燕至当代的1600多年间,朝阳地区的佛教文化一路薪火相传,延绵不绝,乃至后来的民族也一直崇信佛教,如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

慕容皝的结局是这样的:永和四年(348年),他在西部边境狩猎,将要渡河时,见到一位老者,身着红衣,骑着白马,举手向他挥动说:“这里不是打猎的场所,王还是回去吧。”他对这件事密而不宣,于是渡河,连日猎获极多。后来见到一只白兔,驰马射箭,马倒人伤,他才说出见到老者一事。于是乘辇车回宫,不久他便去世了。但80多年后,因他梦龙、接受佛教而在东北兴盛起来的佛事,却让一位僧人在比唐玄奘西天取经还早207年,西行印度,成为了东北取经第一人。

这个人叫昙无竭,或称释昙无竭 、法勇,今辽宁朝阳人。自幼崇敬佛事,出家为僧。经过多年的修炼苦行,日益受到众僧的器重,到北燕时已经成为当地佛门领袖人物。公元420年,带领由25人组成的取经队伍,奉北燕主冯跋之命,西行取经。

昙无竭当时的行进路线是:先是从祖国东北的朝阳到达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再出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穿过新疆吐鲁番东,又从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西行。途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

帕米尔高原),来到这方雪域的世界。因翻越雪山,25人的队伍中有12人坠崖而死。对此,《高僧传·卷三·昙无竭》中说:

登葱岭度雪山。障气千重层冰万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于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后人见烟。知前已度方得更进。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悬崖壁立无安足处。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转相攀。经日方过及到平地相待料检。同侣失十二人。

翻越雪山继续西行,昙无竭一行到达罽宾国,即今阿富汗一带。他们在此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字,求得梵文《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一部。再往前行,来到北印度檀特山南石榴寺,停留三个月。期间,昙无竭拜天竺禅师佛驮多罗门下为和尚。

离开石榴寺后,昙无竭一行13人从北天竺入境,继续向佛教圣地中天竺(中印度)挺进。但他们所带的粮食都吃光了,只剩下一点儿石蜜(冰糖),而当他们到舍卫国时,路上已经饿死8人,只剩下5人。对此,《高僧传·卷三·昙无竭》的记载是: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此云觉救。彼土咸云。已证果。无竭请为和上。汉沙门志定为阿阇梨。停夏坐三月日。复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同侣尚有十三人。八人于路并化。余五人同行。无竭虽屡经危棘。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将至舍卫国。野中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渡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其诚心所感在险克济。皆此类也。

舍卫国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有关此国之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即拉布提河左岸之沙赫玛赫地方。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释迦牟尼在世时,舍卫国本是富庶之地。但昙无竭等到达这里时,舍卫国已日渐荒废。

随后,昙无竭横穿天竺五部,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遍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安全抵达广州。西方取经,昙无竭历时二十余载,遍尝艰辛。这二十年间,他的故国北燕已经灭亡。归国后,他留居南朝宋,将梵文本的《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译成汉文,随即又根据一路见闻,撰写了《外国传》。

《外国传》在历史上有多部僧人的撰著与它重名,其中释昙景就曾撰有五卷本的《外国传》。在大藏经里,有一部叫《翻梵语》的书,该书收录了一些出自《外国传》的词条。在这些词条中都可以找到昙无竭的影子。

南朝梁代僧祐有《三藏记》《释伽谱》《弘明集》等著作传世。僧祐在书中以《法勇法师传》为题,记述昙无竭事迹。他说“释法勇者,胡言昙无竭。”“胡言”就是指“梵语”而言。僧祐的文章,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所征引的词语或故事。例如“苦行”或“苦行僧”一词,就出自昙无竭“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讽经”。稍后于僧祐的南朝梁代僧人慧皎,在其佛教名著《高僧传》中,同样载录了昙无竭事迹。尽管文章与僧祐大同小异,但此文流传最为广泛。其后,唐释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隋朝释法经等人的《众经目录》等也都收录了的昙无竭是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西行求法的高僧之一,为中国古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事迹。

昙无竭的事迹是慕容鲜卑接受佛教,佛教对慕容鲜卑及东北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缩影里,人们能够看到历史上东方与西方从来就不缺少文化的交流,包括中国内部的东北与西北亦是。时到今日,锡伯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的民间节庆和生活习俗都有佛教信仰的烙印,如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参加庙会,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吃腊八粥,十月二十五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之千灯节,等等。锡伯人还在沈阳兴建了太平寺。乾隆时期,沈阳法轮寺被改为满洲喇嘛寺,专用满语诵经等。这让佛教成为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维护边疆稳定、教化社会人心、巩固中央政权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