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能改变民族的命运?和林格尔,这里有北方游牧民族最早修建的城

路生观史 2024-01-17 16:26:32
拓跋什翼犍:一个鲜卑人看见了一片庄稼,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鲜卑人的命运,因为他看到一片庄稼而得到改变……还有,草原上的城……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西侧,耸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那就是我国历史上北魏王朝最初的都城所在——盛乐古城。古城遗址现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行政村北1.5公里处,南距和林格尔县城12公里,北距呼和浩特市38公里,位于东经112°、北纬41°之间。古城东傍蛮汗山,北依大青山(古阴山),西濒黄河水道,南扼古道杀虎口,地处中原通往漠北的山口要冲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从古至今这里均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64年,该古城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内蒙古文博界评选为全区十大古城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乐古城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1550米,南北2250米,占地总面积约349万平方米,墙体保存基本完好。古城遗址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地层单一,仅存东城墙及南墙东段,边长310米,为春秋时期文化遗存;南城包括南墙、东墙南段与南北两区之间的一条东西横墙,地层内含春秋、战国、两汉以及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始建于秦汉,魏晋沿用,南北长550米,东西长520米;中城位于南城的西北部,西南角已被河水冲刷,是因河而建的晚期城址,南北长730米,东西长450米,文化堆积最深处可达10余米,含战国、汉、魏晋、唐、辽金元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北城面积较大,包括西南部城垣,东西长1450米,南北1740米,地层堆积相对较为简单,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始建于唐代。古城周围埋藏有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特别是在古城外围500米范围内墓葬更为集中。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内蒙古各级文物考古部门对盛乐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从未间断,在城址及周边抢救性清理发掘了大量古墓葬和其他遗址遗迹。盛乐古城的考古发掘经历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特别是从20世纪末开始配合盛乐经济园区及周边设施的开发建设;此后的考古发掘工作重心转到配合盛乐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中。盛乐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最主要的特点是出土的遗迹、遗物所跨越的历史年代久远。

盛乐古城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其所处地区在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汉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都,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等历史发展阶段,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这在内蒙古地区属独一无二,在全国来说也十分罕见。因此,可以这样说,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延用历史最长的古代城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客观且形象的物质资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的珍贵实证。

2023年07月20日,内蒙古日报对这座古城亦做了这样的报道:

长期以来,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内的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被学者认为是北方草原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古代城市,距云中古城直线距离40余公里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的考古发现,改写了这一历史。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前后,废云中镇,存留朔州,朔州下辖盛乐、云中二郡。据考证,云中镇、朔州及盛乐郡的治所为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云中郡治所为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这是内蒙古黄河流域最大的古城遗址。

在土城子遗址内发现了大型建筑台基、房址、水井、窖藏等重要遗迹。古城外围发掘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墓葬,出土了陶器、瓷器、铜钱、带钩等随葬品上万件。

在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着的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就出土于土城子遗址。这把青铜剑长40厘米,宽5.5厘米,剑茎呈双环节状,剑身单脊直刃,通身为青铜铸造。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陈永志介绍,这把青铜剑与越王勾践剑的形制是一样的,虽没有那种复杂的工艺,但是从整体的形状来看,带有这种环形剑柄的剑,都是越式剑,这与湖北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颇有渊源。“和林格尔土城子地区实际也存在着非常发达的青铜文明,说明当时这里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的,更重要的是中原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的青铜文明,已经逐渐北移到中国的边疆地区。”( 武峰 郭成《内蒙古黄河流域 盛乐长歌》)

面对这座城,今天的人们应该想到,在和平共处、相互学习的道路上,鲜卑人迈出了朴素、坚实也意义非常深远的一步。拓跋力微在杀死儿子拓跋沙漠汗悔恨里去世后,他的另一个儿子拓跋禄官于元康四年(294年)正式继位。元康五年(295年),拓跋禄官将索头部领土划分为东、中、西三部,自己统率东部,居住在上谷(今河北怀来)以北、濡源(今滦河)以西,东面与鲜卑宇文部接壤;以长兄拓跋沙漠汗的长子拓跋猗迤统率中部,居住在代郡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以北;以拓跋猗迤之弟拓跋猗卢统率西部,居住于定襄盛乐故城。

部落虽然被分成了三部,但索头部自从拓跋力微以来,与西晋交好的政策并没有变,百姓安居乐业,财物牲畜富足。到拓跋禄官继位时,索头部已拥有骑兵多达四十余万。更重要的是,这种因为友好政策而拥有的强大,很快吸引了北方的其他部族。

宇文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宇文氏所建政权。西晋太康中,辽西鲜卑族宇文部崛起,屡攻前燕。公元302年,其首领宇文莫廆称单于,建立政权,自称宇文国,史称宇文部,以紫蒙川(今辽宁朝阳西北)为都。在今辽宁西部。元康九年(299年),鲜卑宇文部首领宇文逊昵延被鲜卑慕容部击败后,以卑谦的言辞和厚礼,派遣使者向拓跋禄官朝贡,拓跋禄官嘉许宇文逊昵延的忠诚亲善,将长女许配给他为妻。

逊昵延在位期间,曾率兵进攻慕容廆,在棘城(今辽宁义县附近)大败,“众乃大溃,逊昵延单马奔还,悉俘其众。”《魏书》称逊昵延在此役后“乃卑辞厚币,遣使朝献于昭帝(即拓跋禄官),帝嘉之,以女妻焉”。与其说这种远道而来的朝贡是强大的吸引,还不如说它是索头部与中原王朝交好的结果。而拓跋禄官永嘉元年(307年)去世,拓跋猗卢于是总管索头部三部,实现三部统一,也完全可以说是索头部与中原王朝交好所致。这一点,在中国南北民族的融合史上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似乎鲜有被当时的史官乃至后来的专家学者特别关注和重视过。

在人际关系里,如果你想要别人认可你,那么你就得有自己的实力。实力是被尊重和友好下去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国南北民族的交往里,实力依然是持续友好的基本保证。在索头部三部实现统一后,在其统治阶层很快出现了一个人——拓跋什翼犍,以实际的行动和朴素的道理,使索头部进一步拥有了与中原王朝友好结交的资本。

拓跋什翼犍(320年—376年),字郁律旃,云中盛乐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平文帝拓跋郁律次子。拓跋郁律(?—321年),拓跋沙漠汗之孙,其在位时期,在军事上击败匈奴铁弗部首领刘虎,收降刘虎堂弟刘路孤,西取乌孙故地,东并勿吉以西地区,使索头部兵强马壮,一时称雄北境,并且练兵习武,产生了平定南方之意。

勿吉即靺鞨,又称“靺羯”,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隋唐时写作靺羯。 辽宋时期恢复了最早的肃慎名称,但汉语中改译为女真或女直。清代建立后,清太宗皇太极将已经统一的本民族从龙六十六部各自的自称统一废除,改族名为满洲,一直延传。乌孙在今新疆。从东北到西北,是索头部广阔的生存区域,也是他们走向统一后开疆兴邦的历程。而我们今天在新疆、在甘肃河西走廊看到的许多有关鲜卑人的历史文物与足迹,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并且遗留下来的。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一分三部的拓跋鲜卑分别扩大了自己部落的势力范围,当时被称为桓穆时期。这个时期,匈奴后裔刘渊称王割据,建立了汉国,开始了两晋十六国时期。西晋为了抵抗汉国,和拓跋猗厓、拓跋猗卢结成军事盟友。而后,拓跋猗卢一统三部,得到西晋雁门之北五个县的领地。西晋朝廷先后诏令晋封猗卢为大单于、代公、代王。拓跋猗卢雄居盛乐为北都,以旧平城为南都,扬威北疆。《魏书·序纪·穆帝》记载:“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六年即公元313年,晋愍帝建兴元年,盛乐作为拓跋鲜卑的都城已有55年。

晋愍帝册封拓跋拓跋猗卢为代王,奠定了代国雏形。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在盛乐建立了代国。史书里说,拓跋什翼键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拓跋什翼犍的长兄烈帝拓跋翳槐继位。同年,拓跋翳槐派拓跋什翼犍到后赵作人质,请求和好。随同拓跋什翼犍前往后赵的有五千多家。拓跋什翼犍在后赵一住便是十年。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共历七帝,享国三十三年。石勒灭前赵后,占有了除河西、辽西、辽东以外的整个北方地区。与当时的晋朝残余政权东晋形成实际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后赵前期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人,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及荆州和幽州部分地区。此外,后赵的国号赵就是表示继承了西晋的金运正统,是为水德,这也体现了其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

拓跋什翼犍在后赵襄国和邺做人质的十年,耳闻目睹了中原的农耕文明。那里是麦棉之乡,中原的农耕文明,不能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襄国,中国古代的都城、郡、县,位于今邢台市襄都区,西楚霸王项羽更名信都为襄国。为赵王赵歇和赵王张耳之国都。西汉设为襄国县。石勒建以襄国为都建立后赵后,公元335年石虎迁都于邺,襄都改设襄国郡,为陪都。

邺城位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肇始地,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邺城春秋齐桓公时期始筑,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定都于此,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襄国、邺,农耕文明悠久。战国魏文侯西门豹在邺,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媳”的迷信,开凿渠水,引漳灌溉农业。拓跋什翼犍在这里不仅看到了可以给生命和文化以营养的庄稼,也看到了让生命和文化多彩并繁荣的城池或者城市,城市和庄稼就这样在一个游牧民族的首领的心里生根发芽、落地开花,并向上生长为一种连带着泥土馨香的雄心壮志。

作为人质的路也可以是在学习中受到薰染的路。建国元年(338年)十月,拓跋翳槐病危,临终前遗命诸部大人,一定要迎立拓跋什翼犍继位,社稷才可安定。拓跋翳槐死后,梁盖等人认为旧主新丧,而拓跋什翼犍离国尚远,怕其到后会引起变乱,便准备重立新君。拓跋翳槐次弟拓跋屈,刚猛多诈,不如拓跋屈弟拓跋孤仁厚,便杀拓跋屈而立拓跋孤,拓跋孤不同意,亲自到后赵请拓跋什翼犍回国。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在繁畤城以北继位,时年十九岁,改元建国。人质的经历让发展农业生产成了他上任后第一件要办好的大事情。

公元340年春,也就是拓跋什翼犍即位的第三年,把都城移到云中的盛乐宫。移都是出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拓跋鲜卑史上的首创。而当初,那些跟随他前往襄国和邺的五千多家人口,在十年繁衍与壮大中也都学会了农耕,同他一样也都返回盛乐,急需安置一个可以从事农耕的地方。所以,他移都云中盛乐宫,看中的是那里可以广辟农田,发展农耕。

云中盛乐宫简称云中宫。因其在汉云中郡境内而得名。《水经注》记载:“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按照这一记载,云中宫西距云中故城40里,东距盛乐不足40里,北距阴山80里,南距黄河君子津(今清水河县喇嘛湾)100里。这个位置正好是和林格尔县代州窑古城遗址。这一遗址处于敕勒川平原中心地带,四周一马平川,为荒干水、白渠水、金河的下游,易于灌溉,土地肥沃。

发展农业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各方面都需要有较大的转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随之要有耕作农具的制造、粮食的储存加工和能工巧匠的培养引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首先在于筑城建市,让人们在城市里交易,并且,需要设置官署、屯军保卫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让民众居住,发展工商各业。

很显然,拓跋什翼犍把这一切都解决了,甚至他移都云中盛乐宫,并没有废除旧都盛乐。移都的第二年,又在旧城的南八里建筑盛乐城。《魏书·序纪》记载:“四年秋九月,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其实,这两座城,一座是代国的东都,一座是代国的西都。后来,云中盛乐宫成为北魏的行宫。

城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和林格尔,庄稼和城市,一个王朝向南的路基在这一刻里被奠定了,而人们也在城市的熙熙攘攘伴随着庄稼向上生长的声音里,判定了这个王朝未来的历史走向。吃什么、住什么,其实是可以改变历史的,只是回首,岁月不再飞逝如昨,不是太快而是太慢,慢得让目光难以穿透,慢得让千年以前的世事在大地上都成了残垣断壁。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