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败于靖港差点自尽,但其请罪的奏章却让清文宗龙颜大悦

史海撷英 2024-04-27 16:04:18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发起了北伐和西征。国宗石祥祯率军挺进湖南,先后攻占岳州、湘阴、靖港等地。曾国藩终于等来了大显身手的时机,仍在守制的他于咸丰四年(1854年)2月25日,率领一手创建的湘军17000余人在湘潭集中,途经长沙,向岳州进发剿贼。沿途官员纷纷前来迎送、道贺,这让曾国藩内心莫名地欢愉。

中计,首战即败

此前侦查得知岳州有石祥祯部三万余人,但曾国藩大军开到离岳州不到三十里之地时,前方探马回报,岳州城内竟不见一个发逆。曾国藩听了,内心更为高兴,认为太平军被自己吓跑了。于是湘军于3月30日兵不血刃占领了岳州。

谁知道还没高兴几天,一连串坏消息就把曾国藩击到了谷底。先是太平军林绍璋部7000余人趁曾国藩大部北上以后,于3月27日攻占了湘潭。接着是湘军占领岳州后派往武昌的1000余湘军在半路遭到太平军埋伏死伤过半,退回岳州。4月4日晚,岳州突然狂风大作,洞庭湖上波涛汹涌,湘军水师未有预备,战船沉没24艘,撞伤10艘,士兵溺死无数。而且,太平军并未从岳州撤走,而是埋伏在附近山中,并趁此时向湘军猛攻。

曾国藩

曾国藩只能撤回长沙。这是曾国藩首次出征,没想到首战大败。而太平军趁机攻占了湘潭和靖港,对长沙形成包围之势。曾国藩懊恼不已,觉得眼前的事情必须要给朝廷有个交代。于是找来湖南巡抚骆秉章,共同上奏说明情况。骆秉章不清楚前线情况,只能按照曾国藩的描述来写奏折。曾国藩把败退长沙说成是为了保卫长沙安全,但毕竟岳州大败是掩盖不住了,经过一番粉饰,又主动请旨领罪。

咸丰帝看了奏折以后,明知道底下这些大臣专门报喜不报忧,但是又依赖曾国藩剿贼,也不好立即惩罚。在调侃了曾国藩:“平时所以自许者何在?”后让其戴罪立功“克复岳州,即行赴援武昌”。但此时湘潭、靖港被占,长沙有被围的风险。是先打岳州还是先打湘潭为长沙解围,曾国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再战仍败,投水自尽

湘潭当时是湖南的大商埠,也是湘军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不夺回湘潭,不仅湘军后方不稳,而且极有可能出现与湘潭被占同样的情况——湘军向北攻打岳州,长沙被太平军趁虚而入。曾国藩与众将领会商了一番之后,决定先用全部兵力夺取湘潭。即命塔齐布、蓝翔等部赶往湘潭,自己亲自统领两千人第二天出发做后备部队。

当天晚上,曾国藩正要睡觉。一个当地士绅来报,驻守靖港的太平军只有几百人,当地团练已经准备好,等湘军一到一定可以一举拿下靖港。曾国藩认真思考了一下,大军南下打湘潭未必能打下,但是他以两千人打靖港几百人还不是轻而易举。既可以给皇上复命,又能一洗前耻。但是幕僚认为这个行动非常冒险,主力已经南下,应该等攻克湘潭以后再行动。但曾国藩说什么也不听。于4月28日,亲自带着两千湘军向靖港出发。到了靖港,发现果然空无一人,比预想的还顺利,跟占领岳州时几乎一样的情景。曾国藩内心不由得冒出一丝惊恐,正下令部队埋锅造饭。饭还未熟,炮火突响,四周喊杀声一片。埋伏在周边的太平军出动100多只小船向湘军水师冲来,湘军的是大船,炮口较高,慌乱中开炮却无法命中,随后乱成一团。

这些刚经过一个多月训练的新兵,还是头一次实战,毫无战斗力,在慌乱中已经溃不成军,纷纷后退。曾国藩大怒,将令旗插在地上,大喊有退过此旗者斩,甚至亲自斩杀了一个溃兵,但也无济于事。曾国藩想到自己花心血创建起来的湘军,结果出师却是两战两败。耳边又不时传来“活捉曾剃头”的喊声。他悲愤交加,竟投水自尽。幸好,身边幕僚及时把他救出,狼狈逃回长沙。此战湘军损失惨重。

靖港之战惨败,省城士绅纷纷指责曾国藩无能。布政使有壬、按察使陶恩培向骆秉章报告靖港的惨败状况,要求他向朝廷参奏曾国藩。平时那些与曾国藩往来密切的人此时也像躲瘟疫一般不再来见他。曾国藩内心无比悲凉,他想起今年2月为请奏将湖北巡抚入乡贤祠的事情被连降两级,这次又连续两次大败,必然会被治重罪,不如先自我了断。

他给皇上写了一个遗折:“臣愧愤之至,不特不能肃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屡次丧师失律,获罪甚重,无以对我君父,谨此向北叩首,恭折阙廷,即于某日殉难。”写完,他缓慢地走向挂在横梁上的白绫……这时门外有传令兵边跑边大喊:“湘潭大捷……”这无疑给了曾国藩一道救命符,湘潭比起当然重要多了,一胜一败还有文章可做。于是他赶忙收拾好了房间,出门听战报。

凭一份请罪折帮自己脱罪

如何让自己受到最轻的处罚,曾国藩想出一条妙计。他先向写了一份《会奏湘潭靖港水陆胜负情形折》,描述了湘潭、靖港两战的经过,并向有功人员请赏。随后又另上了一份《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向咸丰帝请罪。在描述战报的奏折里,曾国藩大做文章,其中有四处写得非常精妙:

1、奏折描述战况的部分大概5500余字,但是描述湘潭大胜的篇幅达到5000余字。靖港惨败则是轻描淡写,几乎一笔带过。这给人的印象是靖港惨败无足轻重,甚至不值一提,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罪责。

2、靖港之战明明是惨败,但是在战报里面却用了“互有胜负”这样的词。承认失败,但也有斩获,毕竟战场之上双方肯定都有伤亡,这样描述在逻辑上不存在问题。而且胜负乃兵家常事,让人觉得这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又把罪责减轻了一半。

3、描述战损时说:“或自将战船焚毁,恐以资贼,或竟被逆贼掠取。”又用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承认有被敌人抢走的,但也说有的是自己人烧的。读者当然不知道自己人烧了多少,敌人抢走多少,这么描述给人的感觉就是各一半吧。而实际上,战船大多被太平军烧毁或抢走。

4、最精妙的在于最后一处。攻打靖港的动机,他说成是:“潭城逆贼被水陆官军痛剿,专盼靖港之贼救援,亟应乘机攻剿,俾逆贼首尾不能相顾。”说成攻打靖港是因为防止敌人增援湘潭,强行将一胜一负两场战争联系到一起,功过相抵,而且攻略湘潭的战略已经成功,甚至功大于过。实际上,攻打靖港只是中了太平军的计。

这份奏折简直就是偷天换日,把所有要担责的地方全部模糊掉了,但又不至于犯欺君之罪,因为所有事实都承认了。而且,还另上了一道请罪折。如果按照《会奏湘潭靖港水陆胜负情形折》里面描述的战报,这哪是请罪,分明是邀功了。

爱新觉罗・奕詝

奏折送到京城,咸丰帝看了一头雾水,写下朱批:“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聩耶?汝罪固大,总须听朕处分。岂有自定一责问之罪?殊觉可笑!想汝是时心操如悬连,漫无定见也。”

但实际上,咸丰帝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太平军肆虐这么久,终于有个地方军能打胜仗,帮朝廷分忧了。但他也害怕地方势力坐大,必须要对曾国藩进行敲打,便革去他礼部侍郎的虚职,有点高拿轻放的意思。而对曾国藩奏请奖赏的人,则全部准奏,这也能看出咸丰帝龙颜大悦的状态。

曾国藩的折子,主要事实都没有隐瞒,但却让人感受不到战败。他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特殊的才华,才能立足于晚清风云变幻的官场。

0 阅读:3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