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不在险?-北宋定都之争|失败学

大卫的平行宇宙 2024-04-17 09:13:14

一.小小疑问

不知道小伙伴儿是否为类似的疑问所困扰? 即:软实力——或者说影响力——和硬实力,哪个更重要?

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二.现实困境

事实上,只要经历过以下这些令人伤脑筋的场景,小伙伴儿都会对这个疑问感同身受。

职场中,有的时候是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得到提升;另外一些时候却又是沟通能力强的马屁精得到重用。

创业时,没有独到的解决方案吸引不来资源;人际关系匮乏则无法搭建广而告之的舞台。

投资,缺乏估值能力,就不知道该买入何种标的;欠缺钝感力,则无法确定合适该卖出标的。

三.历史遗产

残唐五代用【在德不在险?- 潞州又乱|闲话残唐五代】这段毋庸置疑的史实,沉淀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可以回答这个疑问。

这个宝贵的非遗就是: 辩证地看,险是实力、德是影响力。 先有险,再有德,才能江山稳固;没有险,只有德,那就只有一个结果——野蛮人征服文明人。

后人应该能够学以致用……吧?

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四.平行宇宙

好奇心爆棚的小伙伴儿可能会有疑问:要是不按刚刚总结的干货去处理,会发生什么? 并不需要去平行宇宙寻觅,现实中就有人重蹈覆辙!

1.灭北汉,赵光义登上权力巅峰

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是年五月初六,由于外无援兵,内无斗志,在位十二年的北汉皇帝刘继元丧失全部希望,被迫出城投降。

这一降,意味着:

北宋的疆域基本定型——后来定难军镇独立,成了西夏;

北宋的统一之路基本完成——至少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

以及,对北宋第二位皇帝而言,把握住至关重要的临门一脚——武功可以向自己的战神大哥看齐了。

刘继元投降的一小步,成就了赵光义彻底掌权的一大步。

三年前,正值壮年的大宋开国皇帝·当代战神·乱世终结者·盛世奠基人·篡位艺术家·崇文抑武开创者·杯酒释兵权的发明人赵匡胤突然离世,帝国权力迅速转移到弟弟赵光义手中。

事后看,兄终弟及确保了初创的帝国得以平稳度过最开始的动荡期,避免了五代那些血腥、紊乱的权力传承。 但在当时,这种违背父死子继祖宗家法的极端做法,可是给赵光义的统治埋下不少隐患。 虽说经过杯酒释兵权,那些曾经的将领手中无兵,但其影响力还在。虽能保证乱兵拥戴/裹挟李嗣源的戏码不会再次上演?

但拿下了最为难啃的北汉,赵光义原本的短板——武功——已经隐隐有向战神大哥看起的苗头,毕竟,当初就连赵匡胤在面对晋阳坚城时,也数度吃瘪,不得不接受失败撤军的结局。 有了战绩背书,赵光义的统治算是彻底稳定了。

如此,还有谁敢于挑战新战神? 如此,北宋才有机会攀登那个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巅峰!

2.拆城防,北宋保一方平安

当初,面对潞州这样战力彪悍的的摇摆州,李存勖的做法是拆城,彻底砸烂了潞州造反的本钱。 赵光义有样学样,拿下晋阳后,也是毫不犹豫地将之拆了个稀巴烂。

咱们之前就提到:如果北朝至隋唐的核心矛盾是关陇集团VS山东集团的话,那五代十国的核心矛盾就是河南集团VS河东集团。 而到了后周,得势的河东集团二次分裂,又形成了后周的新河南集团VS北汉的河东残余势力。 这么一追本溯源,赵光义拆了晋阳城防其实也无可厚非——三代人几十年的仇恨,没搞屠城,已经是文明的进步了!

而且,宋太宗的做法,也的确断了后汉/北汉遗老遗少占据晋阳叛乱的可能,这算是保住了一方平安。 更不用说,赵光义的这种做法也算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言行合一,即:当初跟大哥争论定都何处时,坚持的在德不在险原则。

3.选首都,在德还是在险?

朝代更迭,征服者对首都的选址有两种倾向:沿用之前的首都,无非在其上修修改改或者在其附近另修宫殿;另起一行,重新选址。 秦汉、隋唐走的是前者的路线;两汉、宋元则选择了后者。

摆在赵匡胤案头的,自然也有两个相对应的方案,即:留在开封和迁都洛阳/长安。

3.1.开封的优势

传承——符合阻力最小原则 整个五代,除了后唐,都把开封作为自己的第一首都。 因为是靠篡位上位的,赵匡胤自然不能像汉、唐那样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定都,而是要考虑乃至迁就臣民的想法。此时,沿袭老习惯,遭受的阻力自然是最小的。

经济——立国之本 五代的政权愿意选开封为首都,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水运便利,经济繁荣。

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东京(开封)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续资治通鉴

军事——利于运兵 地处开阔平原,开封无险可守。所以,刻板印象中,开封在军事方面全无优势可言。

但在宋初,由于开封差不多地处疆域之中,又得水运之力,极为便于四处派兵以镇压地方势力。

(开封)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 ——宋史

这对已经被藩镇割据弄出PDST的朝廷而言,几乎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但是,世间安得两全法。之所以出现定都之争,就是因为开封劣势着实不小,几乎完全对冲了如此优渥的优势。

3.2开封的劣势

黄河水患 黄河泛滥这个问题周所周知,而汴河作为黄河的分支,自然也逃不脱这个魔咒。 梦溪笔谈就提及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汴河已经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 这么一个地上河,水患的问题就不是是否会出现,而是何时会出现! 据宋史统计,从宋初到皇祐年间,汴河决溢 24 次。

就此,很大一部分经济红利被吃掉了。

无险可守 开封作为首都却无险可守,想保证国家安全,就只有一个解决方案了——暴兵呗! 由此,困扰北宋的三冗之冗兵就断无解决之道。

就此,强干弱枝的国策不免大打折扣。

3.3迁都派

既然利害已经条分缕析,赵匡胤觉得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抓紧时间迁都洛阳乃至长安才是硬道理。 这两个都是经过时间验证过的古都,据山河之胜,在军事上有开封无可比拟的优势。 至于经济?国力上升了,可以慢慢发展嘛! 所以,赵匡胤认为:

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东宫备览

3.4留守派

无论赵匡胤怎么说,赵光义只是咬住一句话,即“在德不在险”。 这种政治正确的废话怎么反驳都不对。

一来留守派的声音足够大,二来还有南方诸国需要征服。迁都这事儿也就暂时搁置了。

4.掌大权,赵光义定都开封

如前所言,灭北汉给了赵光义一直梦寐已求的武功。 有能力做到当初大哥都搞不掂的事儿,尤其这事儿还是大哥最为擅长的领域,赵光义终于可以在朝野搞一言堂了。 再考虑到迁都派最大的赞助人已经不在了,此时都不需要再多说什么,定都开封的事儿已经成了北宋上下不言而喻的共识了。

至于赵光义是否真的相信在德不在险? 这我不清楚;我能确定的是,等他上位,可是将全国劲卒全都部署在首都周围。

既然在德,那何必拥兵?如果在险,那开封险从何来?

5.忘战备,金军轻下东京城

作为北宋的最高话事人,赵光义就算是放个屁,底下的官僚们也得说是香的——而且还得小口呼气、大口吸气。 星宿派弟子实名点赞。

所以,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那就拆晋阳城防,那就定都于开封。

但,作为敌人,金国大军践行的可是实事求是——屁就是屁,掺了香水也是臭的! 在金军眼中,在险的开封可远比在德的东京难啃得多!

既然你自废武功,把刚刚打了胜仗的李纲赶下台,女真人可是断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底层法则。

于是,遵循祖宗成法的赵光义子孙只能吞下靖康之耻了呗。

敲黑板,干货需要多重复! 险是实力、德是影响力。 先有险,再有德,才能江山永固;没有险,只有德,那就只有一个结果——野蛮人征服文明人。

One more thing

后金面对的,是守国门的大明天子;而他的前辈金军却在东京城外喜不自胜:北宋的国门在哪儿?

我都没有国门,还用得着守吗? ——徽钦二帝最后的傲娇。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

欧阳修【新五代史】

薛居正【旧五代史】

胡三省【通鉴音注】

宋灭北汉之战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8B%E7%81%AD%E5%8C%97%E6%B1%89%E4%B9%8B%E6%88%98/0)

引洛清汴,宋朝建国之初,为了治理汴河的泛滥(https://www.sohu.com/a/414306584_120592447)

以宏观因素分析:北宋定都开封与迁都长安、洛阳之争(https://www.sohu.com/a/764547944_121157793)

北宋为何定都开封?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使其一跃成为“新宠”(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OD8OPD0553ETNP.html)

特别声明: 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大卫的平行宇宙

简介:在平行宇宙中,口齿笨拙的可以激昂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