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的第二,却成为后人口中的第三

太宗悦史 2024-03-31 14:50:46

01

如果要给元朝末年的枭雄排一个名,基本上就是朱元璋第一,陈友谅第二,张士诚第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排名,是因为朱元璋是最后的胜利者,说他是第一,肯定不为过。

而陈友谅能排在第二,是因为他是起义军中大军数量最多的一位,整整六十万之多,同时期的朱元璋仅仅只有二十万。

而且他的地盘也是最辽阔的,整个长江的上游基本上都是他的地盘。

当然,无论是大军数量,又或者地盘,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他有进取心。

在当时,张士诚基本上就是一种富家翁的心态,无论外面打的有多热闹,与他都无关,只要能保境安民即可。

但陈友谅则不一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一句话在他这里是反过来的。

原本他只是天完政权丞相倪文俊的一位将领,但是到后来,他先是杀掉倪文俊,再是杀掉作为天完政权皇帝的徐寿辉,全面接管天完政权。

就这种野心,你说他能不察觉的到朱元璋是志在天下吗?

既然朱元璋是志在天下,那么他肯定就要将朱元璋这个志在天下的对手首先去除掉。

这也是为什么早在爆发最终战鄱阳湖之战前,他已经与朱元璋爆发了龙湾之战。

要知道,龙湾之战是在南京的城下打的,如果不是陈友谅战略失误,选择在夜晚登陆,朱元璋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毕竟当时,除了刘伯温,没有一个人认为朱元璋能赢陈友谅。

原因也很简单,当时朱元璋仅仅只有十万出头的大军,而人家陈友谅是整整二十万大军,你说你怎么打?

更何况,陈友谅已经打到南京城下。

正是因为陈友谅已经将朱元璋当成主要的对手,而朱元璋背后的张士诚又是一个鼠目寸光之辈,因此首先消灭陈友谅是朱元璋的既定战略目标。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首先消灭的是陈友谅,以至于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陈友谅是强于张士诚的。

“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国初事迹》

但实际上,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张士诚更强于陈友谅。

要知道,鄱阳湖之战朱元璋虽然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陈友谅本人也在此战中战死。

但要清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当时的湖北,陈友谅依旧有反抗的余力。更何况,当时陈友谅的太子陈理还存在。

要是换成一般情况,士兵已经打了一场决战,应当休养生息,再对陈友谅发起最后的进攻。但现实是,朱元璋直接就对陈友谅发起了进攻。

这说明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对于朱元璋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但他在面对张士诚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种态度。

他在1366年的五月已经平定整个淮北,可以对张士诚的都城平江直接发起进攻,但他却选择撤兵休养,一直到八月份才对平江发起进攻。

而且进攻的士兵数量也是相当的有意思,整整二十万,与鄱阳湖之战投入的兵力相同。

这说明,相比于陈友谅,他对待张士诚更加的谨慎。

而谨慎说明什么呢?说明张士诚的地位是高于陈友谅的。

02

陈友谅这个枭雄,你如果从表面上去看,你会发现他是当时最强大的。

但你如果从内部去看,就会发现他陈友谅但凡吃一次大规模的败仗,恐怕就得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他的内部简直就是一塌糊涂。陈友谅的上位过程上面已经提到,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那就是以下犯上。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将领,你会服从陈友谅的指挥吗?肯定不会。

因为陈友谅根本就没有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他的能力在哪里。

这也就直接导致陈友谅的内部是四分五裂的,除了他之外,还有另外三股势力的存在。

这三股势力就是,赵普胜、欧普祥、明玉珍。

有的人或许纳闷,陈友谅不是皇帝吗?他为什么不能将这三股势力的领头人一举铲除?

要知道,陈友谅所在的天完政权虽然是一个政权,但实际上这个政权的内部原本就是分裂状态,因为这个政权是从南方红巾军演变而来。

红巾军有南北之分,朱元璋所在的是北方红巾军。

既然是从南方红巾军演变而来,自然就会携带红巾军自带的弊端,那就是各自为战。

也就是,我承认你是第一,但是你不能干涉我的主权,如果调兵的话,必须要经过我的允许,陈友谅所在的天完政权就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战风格向来都是一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势头。

因为他倘若敢长时间作战的话,内部的矛盾就会集体爆发。

毕竟他们之所以不敢反抗陈友谅,就是因为陈友谅的实力。

“因乱僭窃,恃其富强,而卒皆败于其所恃。迹其始终成败之故,太祖料之审矣。”——《明史·列传第十一》

如果陈友谅在外作战,打的又是持久战,他们肯定会试图端掉陈友谊的老巢,与陈友谅最大的那一股敌对势力共同夹击陈友谅。

要知道,龙湾之战陈友谅仅仅只是损失二十万大军,但是他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却一个又一个的跳了出来。

位于安庆的赵普胜手下丁普郎、傅有德,全部投降朱元璋,为朱元璋打通攻打陈友谅的通道。

朱元璋就是在这一年,将南昌一举拿下。

而正所谓墙倒众人推,还没有等陈友谅反应过来,位于江西西部的欧普祥也投降朱元璋。

这也是为什么一贯主动出击的陈友谅,到这时竟然软了下去,没有对任何一个人发起进攻。

因为他清楚,这三个虽然已经跳了出来,但绝对不是全部。

倘若他一旦主动进攻,遭遇失败的话,将会有更多的人跳出来反击他,因此绝对不能主动出击。而后来的鄱阳湖之战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陈友谅的大军是六十万,朱元璋的大军是二十万,就算陈友良已经败给朱元璋,但是他依旧有一定的反击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张定边能逃回湖北的原因,但是他手下的将领却已经对他阳奉阴违。

他命令从南湖嘴突围,而他手下的将领却没有一个人卖力的攻打南湖嘴,左右金吾将军甚至直接投降朱元璋。

这也就导致他只能亲自攻打南湖嘴,而他本人就是死在这一场战斗当中,这就是朱元璋为什么敢长驱直入的原因。

因为他清楚,陈友谅阵营就是一盘散沙,而这一盘散沙之所以能凝聚在一起,是因为陈友谅的存在。

而一旦没有陈友谅的存在,这一盘散沙就会现出原形。

你说就这么一群乌合之众,有何惧哉?但张士诚则完全不一样。

03

无论是哪一个王朝的末年,平定农民起义军的原则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谁敢冒头就打谁。

这个冒头的标准无非两点,第一点称王,第二点规模大。

而当时的张士诚竟然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敢在高邮称王,你说元朝能放过他吗?肯定不会。

而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张士诚必死无疑,因为攻打他的大军有整整百万。

要知道,这个百万可不是虚数,而是实数,这放在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存在。

最主要的是,当时的张士诚起义不到一年的时间,实力可以说是相当的有限。

但最后的赢家是谁呢?竟然是张士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百万大军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一个王朝能拿出的最多兵力。

而当时这么多的兵力都在脱脱的手中,你说元顺帝能放心吗?肯定不会放心。

更何况,斗争向来都是朝廷的主旋律,脱脱的政敌哈麻一直都在给元顺帝进谗言,以至于脱脱只能被迫退兵。

虽然张士诚能保住一条命,主要是因为元朝的朝廷斗争,但是退兵的时间距离进攻的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三个月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张士诚的实力强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呢?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士诚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朱元璋。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什么?有的人说靠的是武将,的确,要是没有武将的话,打天下根本行不通。

但除了武将之外,还有一个群体能与武将持平,甚至在武将之上,这个群体就是地主豪绅。

因为与基层直接接触,直接治理的就是他们。

在基层,他们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你要是搞不定他们,也别想搞定当地的百姓。

因为当时的百姓普遍连字都不识,对于要跟着哪一位逐陆中原的枭雄,你说他们能做出判断吗?肯定做不出。

这个时候就得需要地主豪绅带着他们做出判断。

后来的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团结地主豪绅,而满清则懂得团结地主豪绅。

当时的朱元璋虽然也团结地主豪绅,每到一地都会将当地的地主豪绅揽到自己的麾下,就比如刘伯温、宋濂、朱升,但他做的却并不彻底。

如果彻底的话,人们所熟知的明朝开国文官也不会仅仅只有一个刘伯温。

朱元璋的一贯操作就是,要分蛋糕可以,但你要是想步入最高决策层,想都不要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治理天下靠的是文官,而权力是有限的。

现如今天下还没有打下来,你就要重用文官,你说武将会产生什么想法?

但人家张士诚想的只是割据一方,因此对于重用文官这一方面做得相当彻底,真正做到与士大夫共天下。

《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作者施耐恩、罗贯中,在当时都是他的谋士。

除去这两位之外,还有其他的名士,那就是李伯升、卞元亨、叶维新。

就连他张士诚的名字都是一位名士给起的。

张士诚没有主动出击,与他高层全部都是文官也有一定的关系。

毕竟文官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既得利益阶层,如果打仗的话,肯定得要花费银子,而这个银子是不可能从张士诚那里出的,那就只能从他们这里出。

你说他们能打仗吗?肯定不能。

而张士诚的富家翁思想恰好与他们气味相投,你说他们会不念张士诚的好吗?这也是为什么张士诚一直在江南一带稳若泰山。

要知道,在朱元璋之前,还有一个杨完者试图将他吞并,但是这个杨完者无论战胜他多少次,都无法吞并他。

而杨完者的谋事讲出了原因所在,那就是张士诚在江南是人心所向,你无论赢他多少次,他都能满血复活。

“张氏据吴建国,偃然自王,其势若甚易者,何哉?盖当四方扰攘,民心皇皇,无所依归,有能保障之者,亦可以苟安也。”——《国初事迹》

正是因为张士诚实在是太过于人道,以至于他已经败在朱元璋的手里,但是每逢他的生日,当地的百姓都会主动的祭奠他。

这就是朱元璋为什么会在当地收取高达十倍以上的赋税,甚至不允许当地的百姓在主管财政的户部任职。

要的就是给他们一个教训,这个政策到建文一朝才宣布废除。

04

陈友谅的内部虽然不稳定,但是他懂得主动进攻,而张士诚的内部虽然稳定,但是他却不懂得主动进攻,他的内部再稳定又有什么用?

要知道,这就相当于潜力股,他今天不懂得主动进攻,不代表他明天不懂得主动进攻。

以张士诚的条件,他突然哪一天主动进攻的话,这对于朱元璋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足以影响到生死的变化。

要是这个时候陈友谅还存在的话,朱元璋就只有一条死路。

毕竟相比朱元璋,张士诚肯定是更得民心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对付张士诚要徐徐图之,不敢胡乱发起总攻。

毕竟那就是一块铁板,你要是一脚踢上去的话,谁能保证你一定能踢得穿。

1 阅读:77
评论列表
  • 2024-03-31 16:06

    朱陈张 都是早期抗元不出头的代表 陈类似战国楚 张类似战国齐 朱类似战国秦 抗元主力在晋国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