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1)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

历史引力 2024-04-16 22:36:46

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政,世称秦王政和始皇帝。生于赵国都城邯郸,是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他即位后,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更加强大。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

而这样一位创下“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之人,却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身上一直伴随着‘苛法暴政’、‘焚书坑儒’等负面标签,暴君之名也由此而来,那这些负面标签是确有其事,还是恶意抹黑?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苛法暴政,说的是秦律严苛和秦始皇施政残酷、剥削压迫人民。

先说秦律,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都是主张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为核心,同时强化君主权威,贯彻君主统治,规定了诸多种类的犯罪和相当严酷的刑罚。

秦律是以重刑主义为指导思想,达到使民不敢犯的目的,同时也使各行各业“皆有法式”。

秦律中的重刑有:死刑,主要有弃市、车裂、腰斩、枭首等;肉刑,主要有斩足、阉割、削鼻、刺字等。

要真拿这些刑罚来说是‘苛法’,那也说的过去。但是自商以来,到秦时的其他六国,再到往后的所有封建王朝,所有国和王朝都有这些刑罚,谁也别说谁的不是。

说秦律是‘苛法’的开端,可能是从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开始的。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作为屯长带队去驻守渔阳,因大雨误了期限不能到,按当时的秦律,‘失期,法皆斩’,所以他们才率领农民起义。

但是,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秦律·徭律》明确规定‘失期三日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即时迟到三到五天的,批评教育;迟到六到十天的,罚一盾;迟到超过十天的,罚一甲,都是最多罚款,不用杀头的。

司马迁的《史记》和现代出土的文物证据不符,所以有两种可能:

第一,秦始皇时候的秦律和秦二世时候的秦律不同,秦二世加重了刑罚标准,造成了有两个版本的秦律;

第二,司马迁对陈胜吴广的起义过程记载的过于详细,他作为汉朝的官,是否有通过批判前朝来为汉朝正名的考虑在里面。

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秦始皇都不应该背上‘苛法’的锅,要背也是秦二世去背。

再说到暴政,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弄了70多万人修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墓,还派人修建长城、秦直道、秦驰道和灵渠等,同时又向南发兵50万攻打百越和向北发兵30万对抗匈奴。

短时间内,开启诸多大型土木工程的同时,又发动战争,繁重的徭役和戍役使百姓怨声载道,导致秦王朝灭亡。

怎么看这些用来批判秦始皇暴政的事情?

首先来看时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派兵攻打百越是在公元前219年开始,派兵攻打匈奴是在公元前215年开始,修建阿房宫是在公元前212年开始,直到秦始皇去世也没修完,最后烂尾。

试想一下,横扫六国的始皇帝,他会留70多万人给自己修陵墓的同时,派50万大军或者30万大军去打仗?这合理吗?

还有,阿房宫在《史记》里记载是“宫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仗”,而在2005到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阿房宫前殿遗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和司马迁记载的差了七八倍。

再有,依《秦律·司空》规定,服徭役是有工钱或者还加上管饭的,有的还有发工服,农忙了还有假期回去务农;《秦律·戍律》也规定,一家人不能同时征调两人服徭役;秦国也有明确的军功爵制晋升制度,打仗也不是白打。

说到修长城,用我们现在的叫法,它是国防建设。修,百姓苦;不修,匈奴打进来,百姓更苦。更何况都是有工钱的,那些用修长城来攻击秦始皇暴政的,不是书呆子,就是心怀鬼胎。

至于其他秦直道和灵渠等大型土木工程,在所有封建王朝里面,这种行为基本都是属于‘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在后面的王朝,享受了这个工程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却也总能拿这个工程来批判前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总的来说,我认为‘苛法暴政’应该不能按在秦始皇身上,放秦二世身上更合适一些。秦始皇身上的污名,多数是后人别有目的往他身上套的。但是,不管他怀有什么样的理念,或者出于什么目的,他对当朝百姓不够仁义也是事实,不然也不会在他死后没几年,他建立的王朝就此覆灭。

再说道‘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

‘焚书’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在政治制度选择上,有丞相王绾一派的‘分封制’和廷尉李斯一派的‘郡县制’可以选择,最后秦始皇选择了在全国确立‘郡县制’。

到了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施政应该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

博士淳于越提议效法商周,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在‘郡县制’的情况下,如果国家有难,而陛下您的兄弟儿子又没权没势,帮不了你,还是应该像古人学习,国家才能长远。

秦始皇没有当面回复,他让群臣讨论淳于越的观点,‘郡县制’观点代表人李斯明确表达了反对,理由是古与今国情不同,不能一直用古人的观点来指导今人,而且,现在六国归一,思想流派太多太杂,对行政命令的解读和施行也是各不一样,这样不利于国家治理。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下令销毁了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统统销毁(国家图书馆有备份),同时还有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同罪,有愿意学法的,可以找吏做老师。

秦始皇确实是‘焚书’了,理由是统一思想,利于国家治理。

如果说秦始皇有错,那就是错在可能让中华民族损失了一部分古代典籍,但是对于当时的他和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他是没有错的。

‘坑儒’事件和‘焚书’事件没有直接联系,它是由于术士带头诽谤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统一之后,想要寻求长生不死药,就有卢生、侯生等人迎合秦始皇的需求,秦始皇就给钱他们找,但后面卢生、侯生等人找不到药就跑了,因为按秦律说谎不兑现要处死,他们跑了之后还到处诽谤秦始皇,秦始皇听到了就大怒,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彻查,最后直接把抓的460多人直接活埋。

所以‘坑儒’的叫法并不准确,就算坑的里面有儒,但是一开始也不是针对他们的,他们要么是参与了诽谤秦始皇,要么是妄议朝政。

后世抹黑秦始皇的,儒家的占了绝大多数,大体不过是因为他们的理念和秦始皇这位统一六国的君主不同罢了。

说了这些秦始皇身上的‘污点’,我们再看看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

首先,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秦始皇把大一统的基因深刻地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在秦以后,每有王朝衰落、乱世动荡之时,都会有风云人物站出来,再造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当然,也有一些想着割地为王、偏安一隅的军阀出现,比如现在网上流传在段子里的江东杰瑞,但是这些都不是主流,他们也都会被更有理想、更有能力的一方取代,所以,国家统一也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所以,我认为秦始皇做了这样一个榜样,用什么样的赞美之词来描述他都不为过。

其次,就是秦始皇在政治、文化、军事、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用教员的话说,这是“事关中华民族兴盛的大事”。

政治上,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吏由皇帝亲自任免;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并随时可以罢免,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

文化上,统一和简化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这样的举措不仅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军事上,统一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增筑长城。这些军事征服和军事建设,都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实行“车同轨”,开凿水渠,修建秦直道、秦驰道等。这些政策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成果,时至今日,依旧惠泽后代。

说了这么多秦始皇的‘过’与‘功’,我们再回顾一下秦始皇的一生,他出生即在敌国为质,13岁即位,21岁亲政,励精图治后,用10年第一次实现了统一中国,再到称帝后,施行了许多以往未有过的政策,最后在称帝的12年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是一位历史的改革和创新者,或许,在他站立的位置,目光里满是国家和大势,而具体的人民的形象,在他眼里反而没那么清晰,也有可能他看到了,但是他‘不在乎’,因为他也看到了后十世、后百世乃至后万世。

所以,秦始皇这样的人注定是不会被所有人理解的,他会遭到无数的非议甚至诽谤,‘暴君’之名也由此而来,但是作为后来人,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成就和他的政策,给这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带来的好处。

最后的个人结论,秦始皇不是‘暴君’,他是我们的‘祖龙’、我们的‘千古一帝’。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 2024-04-17 06:25

    暴君和千古一帝冲突吗?千古一帝指得是功绩,暴君指得是行为。统一六国不用暴力行吗?书同文不强行推广行吗?历史上很多功绩都是靠强力手段实行的,说是暴君并没错。

  • 2024-04-18 17:51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始皇死了才五个月发生的,难道胡亥五个月才搞出来了秦律?五个月就可以搞得老百姓活不下去? 别洗了,明清两朝秦始皇都不配进帝王庙祭祀? 我更相信古人严谨的节操,而不相信现在缺德的网络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