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要“提溜着”劲练拳!

功夫油子 2023-12-20 14:33:57
在修炼内家拳的过程中,海底穴和尾椎骨至关重要。

海底穴在初练时通常是松垮或凹进去的,但随着修炼的深入,它会逐渐变得饱满,这是内在精炁旺盛的体现。

太极拳(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因此需要逐渐摒弃使用肌肉发力的习惯。一旦去掉了浮力,可能会出现困倦、无力、昏沉、想睡觉的情况。然而,随着新力的逐渐产生,这种新力是筋膜骨的合力,不用时寂然无声,用时则如惊天霹雳。

当浮力消失,新力刚刚产生时,会突然发现身体内部有一种空洞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未被启动的风箱,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表现为空空松松。请注意,这不是软软塔塔,而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也非拙力。此时的精神状态逐渐旺盛,尤其在走路时感觉非常轻松,好像走得很慢,实际上却和平常一样。这时就会很喜欢走路了,因为不用力就可以走很远,这就是内劲渐生了。

在这之后,行拳练功便觉身体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别是太极拳,几乎每一式都是如此。其特点是尾椎骨变得灵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发动机,尾椎骨抖起来了,如果加意,则尾椎一晃,全身颤动,似弹簧。尾椎骨活了以后,紧接着就是脊椎骨整个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脊椎骨来了。

严格地说,是尾椎骨发动,脊柱发力,送于四肢。脊柱此时就可以晃动了,尾椎骨一动,脊柱骨晃动,你想怎么晃就怎么晃,就会感觉到力量是从脊柱中来。有时候来点情绪,晃得一厉害就如风魔一般,动作奇快。所以,给你个自信,这么快有谁能看得住?其实还只是在中途啊。

老虎等动物的行走方式与内家拳的典型特征相似。这种步法要求重心在脚跟,发动时转换到前脚掌蹬地,即所谓的涌泉发力。涌泉发力,指的是在练习时将重心从脚跟转移到前脚掌蹬地。

这种发力方式并不是通过内气从涌泉出入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本能激发。例如,人在走路时不会刻意去想先出哪条腿,这是本能的反应。同样地,在练习太极拳时,也要将这种本能应用到身法中,才能达到无往而不利的效果。内开外合是太极拳的重要原则之一,即内外相合、开合归于一气。

开是指搜骨,即筋长且韧,骨即开。合则为一,无所合也,开合归于一气。形意拳的前脚撇开是因为胯是全身的总轴,胯开则周身开也。开胯是易骨中必然达到的,则有精气入骨,日增一纸。内家拳强调整体,都说丹田如何如何,其实是腰胯带动。说大龙还不够透彻,其实还是腰胯。腰胯出来了,一抬步就能赢人。所谓的换劲,实际上就是通过调整腰胯的带动来实现力量的转换和运用。

我们应当学会从用膀子的力量转变为使用腰胯的力量。在生活的点滴中,这种转变是慢慢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正是功夫的体现。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从依赖外在的力量转向运用内在的力量。这并不仅仅是在体力上的转变,更是一种对自我认知和力量的深刻理解。

使用腰胯的力量,意味着更深的专注和自我控制。这是一种更为微妙、更为平衡的力量运用方式,它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身体和力量的关系,并且要求我们在运用力量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动作,都是我们修炼和提升的机会。这种转变需要时间和耐心。要真正掌握某样东西,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和体验。但是,一旦我们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转变,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将力量从膀子转移到腰胯,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慢慢体会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一种力量的转变,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知的转变。这就是功夫的真正含义。

1 阅读:91

功夫油子

简介:拳油子一枚,要通过传统健身方式让百万人站桩练拳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