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务员”能不能免费分到房子?苏轼的宿舍则是“楼歪歪”

史料官 2023-03-28 15:22:57

说起中国古代的住房制度,最有意思的就是“公务员”(即官员)的住房问题。在人们眼里,封建社会的公务员是吃皇粮的特权阶层,皇帝当然要照顾他们的住房问题,但这个想法只对了一半。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普通朝廷官员根本不敢奢望拥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员的俸禄实行“秩石制”,粮食直接作为工资发放。官职越大,只能说明他能得到更多的食物,没有其他特权。西晋以来,为了优待官员,按照官产正式占有土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代公务员一退休就无家可归。有的人家里有地,从来不用担心住房;皇帝高兴的时候,也会给官员土地和房屋;此外,假公济私也时有发生。《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前朝官员被调走,把朝廷借给他和他家的官邸据为己有,新官上任,不得不重修。

唐朝时期

在唐朝,皇帝会把土地分给官员。但是皇帝给的土地往往和官员工作的地方不一致。而且按照唐朝末年以前的规矩,官员一旦退休,在职期间的薪水就会被停发,土地也要归还给皇帝。所以,当然没有人愿意住在皇帝临时给的土地上盖房子,最后送给别人的蠢事。

为了省去很多麻烦,也为了满足办公的需要,许多官员就直接把家安在了条件相对优越的衙署里——或者叫机关宿舍更合适。如果你在异地当官,你家就要搬新宿舍了。如果你不幸被淘汰出官场,你就得另谋生路或者回老家生活。

唐朝末年后,退休官员有幸领到一半的俸禄,但政府仍然不理会退休后的住房问题。

宋代:杭州市长苏轼的宿舍是“楼歪歪”

在宋代,官员想占用公家的房子难度就大了。当时的制度规定,凡州军常例之外的财务,不能由地方擅自决定,需要事先禀报代表中央财政的转运司,申核上奏。如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曾送给中央上了一道《祈赐度牒修廨宇状》。苏轼说,杭州的机关用房,多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皆珍材巨木,号称雄丽。自后百余年间,官司既无力修换,又不忍拆为小屋,风雨腐坏,日就颓毁”。至于办公楼有多差,按照苏轼的说法,房子都成了歪楼。“但用小木横斜撑住,每过其下,栗然寒心,未尝敢安步徐行。及问得通判职官等,皆云每遇大风雨,不敢安寝正堂之上。”

宋朝时,饱受苛捐杂税之苦,许多人涌向寺院出家。要出家需要政府的认证,也就是要有一个身份证明——度牒,而政府则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颁发度牒。因此,当时度牒成为“有价证券”,可以卖钱170贯。苏轼向中央要200道度牒,大概能卖到34000贯,再加上按惯例从财政支取的500贯,勉强凑够修缮费用。

宋朝的衙门虽然寒酸了点,但还是比老百姓的房子强多了。然而,和以前的朝代一样,一旦官员退休,他们必须放弃他们的房子。至于退休后住哪里,皇帝不关心。皇帝担心官员退休后不应该住在哪里。比如南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官员卸任后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如果他们在当地有亲戚或财产,三年后也不允许他们居住。违反者被判处一年监禁。

1 阅读:31

史料官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