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8年,别国忙于称王,赵武灵王却说:王这个名分毫无意义

朱玉林 2023-03-14 16:28:40

赵武灵王一即位,就显得与众不同。公元前318年,齐、秦、韩、魏、燕五国忙于称王,赵武灵王却不热心,说:做不到名副其实,有了王这个名分又有什么意义?让国人仍称自己为国君。但他谋划新的策略了。

历史上,继魏国之后崛起的是赵国。赵籍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斯、韩虔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又于公元前386年,把都城迁到邯郸。69.27%

真正使赵国兴起的是赵国第六世国君赵武灵王,武灵王即位于公元前325年,这时距赵国建国已近80年。

赵武灵王一即位,就显得与众不同,公元前318年,齐、秦、韩、魏、燕五国忙于称王,赵武灵王却不热心,说:做不到名副其实,有了王这个名义又有什么意义?让国人仍称自己为国君。

当时,赵武灵王想的是,要让赵国做到名副其实。他首先通过胡服骑射进行社会变革,使赵国走向强盛,一跃而成为威震华夏诸侯的军事强国。

胡服骑射是学习边疆胡人短衣窄袍、一人一马的作战方式进行的军事改革,这在当时的赵国自然是一时难以接受的,赵武灵王通过德高望重的相国肥义做通了各位大臣的工作。

然后,赵武灵王与朝廷重臣们身体力行,人人带头穿着胡服、学习骑射,给各级官员做表率。

看到国人的抵触情绪渐渐少了,赵武灵王觉得时机成熟,就着手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新式骑兵军队,严格训练,准备随时出击。他不停谋划,又开始了实施他宏伟战略目标的第一步,灭中山,破三胡,从根本上扭转了赵国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

他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是,实现后方稳定后,移兵中原,兼并诸侯,进而统一天下。

随着胡服骑射推行的成功,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仅公元前307年后的十年间,赵武灵王挥师中原,用兵达11次之多,并且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之后,赵武灵王激流勇退,自称主父传位于他的儿子赵惠文王,一心图谋统一大业。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攻掠中山,直至宁葭(今石家庄市西北),西取胡地,直至榆中(今陕西榆林县东北)。林胡王献马求降,灵王于是命代相赵固负责胡地事务,并留下兵马帮助他驻守。

当年,赵武灵王又命使者出使秦国、韩国、楚国、魏国、齐国向中原的五大强国频繁展开了他的外交攻势。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三军,攻打中山国。无力抵御的中山国向赵武灵王献出4座城邑来求和。这次征战,往北到达了燕国、代国,向西直至云中和九原。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又亲自率领赵军向西北攻取胡地。绕道云中、九原、准备从背后袭击秦国。为了探查秦国的虚实,赵武灵王伪装成赵国的使者赵招,出访秦国。

秦昭王被顺利地瞒过,只是在接待中觉得这个赵招相貌雄伟,言谈不俗,绝非等闲之辈。秦昭王越想越起疑,派人向赵国打听此人,并想再次召见赵招,却被人告知,赵招早已离秦返赵了。

秦昭王于是审问留下的赵国随从,随从如实相告:赵招就是赵国的主父武灵王。秦王很吃惊料,料想赵国主父私入秦国,其目的自然是观察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不觉冷汗直冒。

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来到新地(今山西朔州南),将代国国君驱逐出了代国,然后又向西将楼烦王迁徙到西河地带,由赵国留兵守卫。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最终灭掉了中山国,将中山王迁徙到了肤施,向北灭了代国,打通了向北的战略通道,并与当年大赦国内,封长子赵章为代地的安阳君,至此,赵国名副其实地位列战国七雄。

赵国的崛起,是赵国赵武灵王缓称王,实施社会变革和军事改革等重大国策的必然结果,它使赵国走向强盛,一跃而成为威震华夏诸侯的军事强国。

难怪,清朝末年的梁启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皇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对赵武灵王的历史进行全面评价。在他认为:赵武灵王和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说的十分精辟。

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创新变革才有出路。治理国家是这样,发展经济也应该这样。

目前,一些朋友创业遇到瓶颈,不妨学学赵武灵王,变换思路和策略,柳暗花明将在前面。

0 阅读:4

朱玉林

简介:学史、存史、资政、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