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权眼中鲁肃虽然有战略眼光却执行能力不足

史海撷英 2024-02-27 16:56:24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鲁肃是很了不起的战略家,甚至是东吴第一战略家。然而,孙权对鲁肃的评价却非常低,低到就差爆粗口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权对鲁肃的总评

孙权曾与陆逊谈及周瑜、鲁肃、吕蒙。在提到鲁肃时,他说:“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也就是说,孙权认为,鲁肃是有重大过失的,只是他孙权有周公之度,不怪他了。总之,对周瑜、吕蒙,孙权全部都是肯定,而对鲁肃,则言语中透露出责备之意。

看得出,在所谓“四大都督”中,孙权对鲁肃的评价是最低的。“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孤亦恕之”!

后世史家对鲁肃的高度评价:东吴第一战略家

然而,后世史家对鲁肃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尤其是从明代开始,史家普遍认为鲁肃是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大战略家。

明清之际,李贽认为鲁肃的“榻上对”,是与诸葛亮“隆中对”英雄所见略同,都是当时顶级的战略构想。王夫之不但认为鲁肃的战略构想杰出,而且,认为鲁肃是“讨灭曹操”最后一个关键人物,“肃之死也,羽之败也,曹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

而到了现代,史家对他的评价就更高了。黎东方认为:孙权下面,知道必须联合刘备,巩固江东,进而进取中原,一统天下者,只有鲁肃一人。白寿彝认为:鲁肃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

孙权

后世评价如此之高,孙权评价如此之低,是孙权“不识货”吗?对鲁肃战略,后世评价有些过头了。孙权责怪鲁肃,虽有道理,但也有推卸责任之嫌。

“榻上对”

说起鲁肃的战略水平,第一个就是“榻上对”。

鲁肃第一次见孙权时,孙权问其方略,鲁肃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很多朋友认为:鲁肃是第一个提出“三足鼎立”的战略家,比诸葛亮“隆中对”还早了七八年,是三国第一的战略家。这个战略是很好,但这个评价就过高了!

这个战略提出的第一步,也是唯一比较清晰的一步是“竟长江之极,竟而有之”。也就是提出:依长江立国。这是江东政权自创业之初就有了的规划。“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阳,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于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仇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策曰:‘一与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显然,先定江东,次取荆州,“荆、扬可一”、“据长江,奋威德”的想法早已经有了。所以,鲁肃“竟长江之极,竟而有之”的方略,实际上是对孙策、张纮战略的继承而已。只不过,鲁肃将张纮的“齐桓公、晋文公”之业,改为了“帝业”而已。这里,并没有太大创新。这个方略之所以被后人一再赞誉,是因为他最早提出了“鼎足”概念。

鲁肃

所谓“鼎足”,就是天下三分,或三分以上。因此,许多朋友认为鲁肃最早提出“鼎足”概念,比诸葛亮还早七八年。甚至很多古代史家也有此看法,认为“鲁子敬之所见,即孔明隆中之筹”。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

鲁肃提出的“鼎足”,明显有曹操与孙权,那另外一“足”是谁呢?显然不可能是当时什么都没有的刘备呀!

鲁肃反复强调“北方多务”,另外一“足”,只能是当时虽然已经输掉官渡之战,但尚盘踞四州之地的河北袁绍!鲁肃认为,在曹操平定袁氏之前,“北方多务”,孙权可以平定荆州,“据长江之极,竟而有之”。显然,鲁肃的“鼎足”,是建立在误判形势基础上做出的。

当然也不能说诸葛亮《隆中对》准确说出“曹孙刘”三分就认为诸葛亮的更高明,毕竟,差了七八年,天下形势已经大变了。所以,鲁肃《榻上对》,虽然最早提出了“鼎足”思想,但其实其实质影响并不适合太过高估。只能说,这是一个高明的战略构想,但要说就此说明鲁肃是“第一战略家”,那就过分了。

维护孙刘联盟,眼光最正确

那么,孙权对鲁肃的责备,又是否恰当呢?孙权对鲁肃的责备,主要指的是鲁肃“劝吾借玄德地”。

赤壁之战结束前,大家都知道要孙刘联合,基本没有什么争议。赤壁之战后,东吴内部有了不同的战略。

第一种,以周瑜为主,主张“二分天下”:“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也就是:东吴一家把后来刘备要做的事情都做了,“二分天下”。

鲁肃

第二种,以鲁肃为主,主张坚持“联刘抗曹”:“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其意思很明显: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对手,应该联合刘备,支持刘备,一起对抗曹操。

当然,最终,这一分歧随着周瑜的英年早逝而告一段落。

实际上,平心而论,周瑜的方略,并不靠谱。首先,看看曹操与关羽之间的事情,周瑜要软禁刘备,自己统领刘备的部众,真的有可能吗?诚如此,恐怕孙刘内讧会提前上演。

虽然当时的孙权要对付刘备还是有把握的,但是,孙刘内讧恐怕曹操是最高兴的了。

其次,周瑜真的能够快速平定西川、汉中吗?

此前,东吴花了七八年去对付刘表,连一个江夏都没有搞下来。趁着赤壁战胜之威,孙权征合肥,不克;周瑜攻江陵,耗时1年才逼退曹仁,而且还是曹仁最后主动撤退。以东吴的陆战能力、攻坚能力,周瑜要想快速平定西川、汉中,恐怕是不可能的。

显然,只有孙刘联合,联盟才能抽调力量,进军西川、汉中。所以,坚持孙刘联盟,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而曹操的反应,更说明了“借玄德地”的意义:“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所以,坚持孙刘联盟,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孙权

孙权后来说这是鲁肃“一短”,不过是因为:当时的孙权已经“白衣渡江”,夺回了“借出去”的土地,甚至不惜为此破坏了孙刘联盟,既然不惜破坏联盟也要夺回“借地”,那么,当初就不该“借地”!

既然要翻脸动手才能收回借出去的钱,那么,当初就不该借钱!这是人之常情,但却未必那么客观。

眼光虽正确,但操作失败

鲁肃坚持孙刘联盟,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在孙刘联盟的合作中,鲁肃的操作却是失败的。

合作,要的是共赢。何况,孙刘联盟中,“股份”最大的本就是孙权。他应该获得更多的“分红”才是。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孙权、鲁肃,却接连被刘备“占便宜”。孙权决心与刘备联合,“借地”给刘备,就是希望让刘备分担一部分抗曹压力,好腾出手来进军益州。

明人不说暗话,孙权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刘备。但是,刘备却极力阻止,一面说刘璋与自己同是汉室宗亲,要去搞他自己就“披发入山”,一面在沔口阻击东吴军队西进之路。结果,孙权没有办法进军西川,刘备却转眼夺了西川。“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

等到孙权派人去要还所借地时,刘备又推脱。这完全是一副“赖账”的嘴脸。

可以说,在孙刘合作过程中,刘备在“借地”之后,一面自己大力发展,一面又阻止孙权的发展企图,把好处占尽。结果,结盟后,刘备从无根基发展到横跨荆、益二州大部分地区的强大势力,其实力甚至超过了孙权;而孙权呢,几乎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只是拿下了偏僻的交州。

鲁肃

而在孙权询问关羽强盛的问题时,鲁肃回答:“帝王之起,皆有驱除”,是谁在驾驭谁呢?明显是刘备在驾驭自己呀!因此,孙权说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是非常贴切的。

总之,鲁肃坚持孙刘联盟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在处理孙刘联盟的关系时,鲁肃完全不是刘备的对手,被“猾虏”刘备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样的合作,注定是不可能长久的。

孙刘联盟的前半段,刘备获得大发展,孙权则发展受阻。到鲁肃去世前后,刘备以虚言应付孙权,关羽干脆连基本的面子都不给孙权留。不但把便宜占尽,连基本的尊敬都没有。孙权也是敢于与曹公硬打之人,即便孙刘联盟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这样的联盟关系,孙权又怎么可能接受呢?

鲁肃

所以,孙刘联盟看起来是在鲁肃去世后破裂的,但实际上,早在鲁肃去世前就已经走到泥潭里了。

一个战略家,不仅要有找到正确战略方向的能力,也要有朝着正确方向行驶的能力。

鲁肃就像一个迷路的司机。他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应付沿途复杂的路况。孙权责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错误的,但他责备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尔”则是贴切的。

总的来说,鲁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战略家,有一定的战略能力。但是,他并不是最优秀的战略家。鲁肃头脑清醒,知道正确的战略方向是什么。但是,他执行战略的能力有限,如此,孙权给鲁肃“差评”,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0 阅读:15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