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杨秀清杖责诸侯王,是心虚与底气不足的表现

聊聊历史 2024-03-20 07:49:25

凭借“天父下凡”资格,东王杨秀清逐渐取得太平天国大权,成为实际掌舵者,但杨秀清底气不足,只能通过杖责诸侯王来彰显自己的权威,结果适得其反。

“天父下凡”真的存在吗?答案是否定,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等实力派并不信“天父”,只是为了维持信仰需要,才不敢撕破脸皮。

杨秀清家族背景太弱,本人能力也有限,想让别人服从自己,只能“天父下凡”,以天父的名义来施压,达到自己目的。

1854年,杨秀清“天父下凡”最频繁的一年,许多诸侯王被杖责,甚至威胁杖责洪秀全四十大板,也是在这一年。

“水师事件”,张子朋与两湖士兵起冲突,为争夺船只大打出手。杨秀清大怒,立刻“天父下凡”,杖责张子朋数百大板。

韦昌辉,张子朋的上司,也是太平天国水师的负责人。杨秀清追究责任,当众杖责两百大板,北王倍感耻辱,但“天父”这么做,他也没办法。

不久,韦昌辉的哥哥拿下一块土地,杨秀清的小舅子也看上了,非要夺过来。韦昌辉哥哥不愿意让步,事情闹到杨秀清哪里。

继续“天父下凡”,杨秀清扮演的“天父”怒火中烧,让韦昌辉自己看着办。韦昌辉无奈,只好“大义灭亲”,强调东王的权力不容侵犯。

还是1854年,杨秀清以“牧马人事件”作为突破口,同时敲打韦昌辉、石达开、黄玉昆、秦日纲、陈承瑢。

杨秀清的“同庚叔”路过燕王府门前,燕王的马夫没起来行礼,同庚叔大怒,当即上前去殴打马夫,让然后扭送到主管刑法的黄玉昆处。

黄玉昆,石达开岳父,也是翼王阵营的二号人物,为人友善。黄玉昆认为,同庚叔已经教训了马夫,没必要继续处罚,到此为止得了。

同庚叔不满意,跑去向杨秀清诉苦。杨秀清又表演“天父下凡”,把马夫五马分尸,秦日纲杖责一百大板,黄玉昆三百大板。

陈承瑢,东王府首席文官,黄玉昆的好朋友,觉得东王太过分,便辞职抗议。杨秀清更加恼火,以抗命天父为由,杖责陈承瑢两百大板。

杨秀清派人 去翼王府,让石达开自己捉拿黄玉昆,交给天父处置。石达开倍感耻辱,翼王的士兵甚至建议石达开撕破脸,但石达开还是忍了。

杖责这些诸侯王,统一由韦昌辉执行,遵照天父旨意办事。可以说,杨秀清处罚诸侯王的同时,又在他们之间制造矛盾,巩固自己地位。

“马夫事件”前不久,杨秀清在“宫女事件”中更加疯狂。曾水源、李寿春,东王集团文官的一把手、二把手,都被处死。

曾水源、李寿春,只是没及时把宫女的言论告知杨秀清,却遭到厄运。可知,杨秀清嚣张到何种程度,但背后则是心虚。

依然是1854年,杨秀清“天父下凡”,以虐待宫女为由,要求杖责洪秀全四十大板。韦昌辉苦苦求情,希望代天王受处罚,杨秀清不同意。

火候掌握到位,这是“天父下凡”的秘诀,杨秀清看到洪秀全屈服,便改口:既然知道错了,就暂且饶了这回。

旋即天父回天,杨秀清醒过来,还问发生了什么事,假装不知道,也是有意思。

杖责免了,但几个宫女被纳入东王府,洪秀全很生气,也无可奈何。后来,杨秀清还“天父下凡”,斥责洪秀全管不好家庭琐事。

1854年,是杨秀清“天父下凡”高频年,诸侯王被杖责与羞辱,也是在这一年。杨秀清嚣张跋扈的背后,是实力不足,威望不够,以及能力不强的表现。

为何杖责诸侯王?很简单,为了树立威望。为何要树立威望?军事行动失败,杨秀清无法为自己开脱,只能以杖责形式来立威,让其他诸侯王不敢对自己有意见。

1853年5月,北伐开始,林凤祥率2万老兵纵横中原。孤军北伐,是杨秀清战略上的重大败笔,林凤祥“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北伐在1854年遇到挫折,林凤祥、李开芳被围困在连镇。杨秀清相继派出曾立昌、秦日纲北伐增援,但两次行动都惨败,曾立昌投河自尽。

西征战场,杨秀清也是一团糟,同时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作战,导致太平军兵力不足,无法取得突破。

林绍璋无能,却成为西征主帅,导致湘潭惨败,湘军得以崛起。接着,又派秦日纲督师长江,在田家镇布防,杨秀清遥控指挥,十万兵马溃败,水师丧失殆尽。

三次北伐失败,以及湘潭覆没,是李秀成所说的太平天国灭亡“十大错误”中的四个,都是跟东王杨秀清有关。

北伐、西征的布局与指挥,杨秀清犯了很多错误,他应该承担责任。正常情况下,犯了如此众多的战略失误,主帅的威望都是一落千丈,成为他人挑战权威的理由。

太平天国作战失败,杨秀清的威望受到了损害,“天父”的能力也让人怀疑。如果没有“天父下凡”加持,杨秀清如此糟糕表现,早就被其他实力派取而代之了。

杨秀清背景太弱,他不愿意去承担责任,只能把锅甩给其他人。再则,为了让诸侯王服从自己,不敢提出异议,“天父下凡”的频率只能越来越高。

打败仗,需要立威,这是惯例。东晋时期,桓温北伐失败,被慕容垂吊打一顿,差点全军覆没,桓温威望受损,注定无缘篡位。

为了树立威望,桓温效仿伊尹、霍光的故事,以废立皇帝的方式,重塑权威与形象。桓温废海西公,拥戴简文皇帝,由此而来。

杨秀清同样如此,打了败仗,威望受到了损害,只能以杖责诸侯王来弥补了。当然,短时间内,诸侯王不敢抗议,却未必是长久之策。

韦昌辉、石达开本就不信天父,杨秀清还经常以此来欺压诸侯王,他们怎能服气呢?正如李秀成所言:北王、翼王密议,诛杀东王,及其兄弟三人,其余不得多杀。

1856年,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都无法再忍下去,便决定撕破脸皮,不承认天父,与杨秀清摊牌。

没了天父这一层光环加持,杨秀清太弱了,韦昌辉的“勤王”军团顺利入城,直奔东王府。此时,杨秀清悔之晚矣。

0 阅读:105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