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传奇:德国装甲掷弹兵

奇正兵机 2024-03-30 18:13:43

提到装甲掷弹兵,首先你会想到什么?

是艺术家们笔下,腓特烈大帝时期,那种身材高大、人均投手雷数米的超人?又或者是,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中那些身着重甲、手持巨斧的近战猛男?

事实上,掷弹兵最早的确是指投掷球形爆炸物的兵种,其在西方历史中可追溯到拜占庭时期。著名的RTS游戏《中世纪全面战争》系列对此也有所展现。

但那时候的手雷,还不像今天一样发达,且威力也十分有限。为此,所谓投弹也仅限于几个特殊的场景。比如巷战中,面对拥挤在狭小建筑内的敌人,又或者是守城时士兵们居高临下的利器。

也就是说吧,无论是最早的掷弹兵,或者说手榴弹。如果你指望它能像现代一样,人手几颗,同时在野战中大量采用,那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而这一点,直到17-19世纪,即路易十四、马尔伯勒、腓特烈和拿破仑大帝这些欧洲帝王名将们异常活跃的时期,也并未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腓特烈在七年战争中战绩斐然,为此其建军手法也被欧洲各国所竞相效仿。

在这之中,人们注意到,腓特烈大帝偏爱将一些身材高大、手臂粗壮的士兵成规模的组建。而这就使得在当时刺刀见红尚是主流的战场中,这些战士更显威猛。毕竟人高马大的,投手雷当然也能投得更远嘛。

只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这个时期。

严格来说,掷弹兵们也并非主要依靠投掷手雷来作战。在大多数时候,他们和普通的线列步兵或者猎兵们一样,也都使用火枪进行排队枪毙。

但在部队发起突击,或者说近战攻城的时候。掷弹兵不管是体格上,还是其装备的手榴弹和短柄斧,都极具威慑力。故而某种意义上,17-19世纪的掷弹兵确实称得上各国军队中,善打突击和攻坚硬仗的精锐。

那么,二战德国中的装甲掷弹兵,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希特勒之所以在1942年发文,让除了猎兵以外的步兵团都更名为“掷弹兵”。这其并非是老希发现了什么新科技或者新单位。而纯粹只崇尚腓特烈大帝的老希,试图通过复古大帝时的威风,来提振德军的士气。

这就好像墨索里尼偏爱凯撒大帝的古罗马军团,故而专门以罗马军团建制为基础,组建了黑衫军。

另外呢,德军的掷弹兵有很多种。除了装甲掷弹兵外,还有党卫军的装甲掷弹兵,以及国民掷弹兵等等。不过嘛,这和没叫掷弹兵前的德军步兵,其实本质上没多大区别。

那么,为什么今天一提到装甲掷弹兵,就会给人感觉很精锐的印象呢??

事实上,我们今天普遍印象中的装甲掷弹兵,是泛指那些乘坐SD型装甲运兵车的德军步兵。

但客观来说,这些部队在1942年还没正式改名为装甲掷弹兵前,本身就已经属于德国军队中伴随坦克作战的优秀合作伙伴了。

其次,所谓装甲掷弹兵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号。在德军的作战序列中,装甲掷弹兵既有乘坐SD装甲运兵车的,同时也有乘坐普通卡车的。

且,后者事实上的比例要远比前者高。大部分的文件均指出,即使直到了1944年末,乘坐装甲运兵车的装甲掷弹兵们,也并未超过德军相关部队总数的20%。

而在1944年之前,大部分被称为装甲掷弹兵师的单位里,真正乘坐SD装甲运兵车的还不足7辆,也就是仅相当于一个连的规模。

不过嘛,虽然关于德军“真装甲掷弹兵”的编制和装甲运兵车比率之低,超过了许多人的普遍认知。

但事实上直到美国参战以前。

德军的装甲掷弹兵,不管是坐卡车的,还是坐装甲运兵车的,都为德国二战中的赫赫威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其成就也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其他国家。

而想要搞明白这点,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来发掘历史了。

在此,如果有朋友还记得,帝林我前面曾写过一篇叫《欧洲装甲战理论发展简史》的文章的话。

那相信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早期的德军其实包括坦克兵、乘车步兵、摩托车兵等等在内,事实上一概都被称为“快速部队”,又或者说“摩托化部队”。

之所以有此设定,主要源于德国周边的地理环境及传统,使得历史上的德军一贯倾向于机动作战。

而在一战结束后,是头猪都渐渐认识到了,坦克在未来战场上的价值。只不过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英法德苏或多或少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研究结论。

其中,以英法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坦克在未来战场中的地位,主要是以支援步兵为主。而德国和苏联则更看重以坦克为先导,并辅以其他兵种相配合,进行大规模突破和机动作战的价值。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实际上这类理论,在各国中均有不同的支持者。比如,即便是后来名声大噪的德军中,其早期的理论家福克汉就很反对把坦克集中使用。

同理,在前苏联。

巴普洛夫大将根据西班牙战争的经验,也反对将坦克大规模的集中突破。因为根据他在西班牙战场的经验,坦克在突破后,总会被敌军步兵轻易反击摧毁。而我们知道,后来的朱可夫等名将,却又都是坦克战的最佳代言人。

为此,真实的历史里。

实际上,大家内部是都既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

但德军的幸运之处在于,不管是早期支持骑兵而非坦克的塞克特、福克汉等人,又或者说是后来的古德里安。尽管德国对机械化作战的研究和讨论,并非一帆风顺,但大体上德军在机动战的认知上是一致的。

比如著名的塞克特大将在任职期间,通篇没有提到坦克部队。但你看他为骑兵描述的未来战场里,只要稍微把骑兵改成坦克,就会让人发现,这二者其实是一个主张。

但这一点,逐渐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当未来德军以坦克集中进行快速突破时,运动缓慢的步兵,要如何才能够及时跟上呢??

在此之前,人类世界里发生比较大规模的坦克战,或者说机械化战争,主要就只有索姆河战役、康布雷战役、1918攻势、西班牙内战和意埃战争。

这些战役中,最值得研究的是西班牙内战。此时的德军根据这一仗的经验认为,通过步兵伴随,将能很好与突破后的坦克相配合。

至于怎么办到,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研制带有防弹属性的装甲运兵车。

此类车辆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步兵直接伴随坦克冲击,而不至于被炮弹破片和轻武器所伤。

但可能是因为工业能力限制,又或者是德国摩托产业的发达。

直到1939年波兰战争时期,德国生产的SD装甲运兵车也只有232辆,而到1942年时不过2508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每一辆车代表一个班,每12辆车为一个连的话。那直到1942年,德军也不过只装备了209个连。

另外需要注意到是,这还是纸面上的粗略估算。实际因为战损、报废等问题,德军在1942年对苏开战之时,乘坐装甲运兵车的班只会比上面的数量更少。

而这也就意味着,平摊到每个德军装甲师内的装甲掷弹兵数量屈指可数。按一般的看法认为,其每个师仅装备不到一个营的装甲掷弹兵。

不过,在大伙准备嘲笑二战德军是半吊子摩托化,实则神圣骡马帝国之前。我们还得同时比对下它的对手。

在美国未参战前,无论是英国、波兰,亦或是前苏联等等。其不仅没有类似乘坐装甲运兵车的掷弹兵,甚至连步坦协同的概念都乏善可陈。

以1942年的苏军为例。

此时经过前期较量,理论上,苏军应该是对德国是比较有了解的了。

可在42年型的苏联机械化军中,其步兵仍和1939年一样,几乎都还是在乘坐帆布卡车进行作战。而在师属炮兵方面,苏联也不见得就比德军好多少。

当然了,对此我们固然可以说在1942年美国参战前,苏联前期损失很大。为此其机械化军中的步兵难以装备大量装甲运兵车,情有可原。

可问题在于,德军的家当何尝不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呢??

在此之中

唯一稍微有点样的,反而是现在被经常讥讽的法国。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法军事实上在其有限的装甲师中,装备了一个全部乘坐洛林装甲运兵车的机步营。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费半天功夫,来比较德国和二战其他国家,乘坐装甲运兵车的机步兵数量呢?

因为诚如上文所述,装甲运兵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得步兵能直接伴随坦克发起冲击。而无需像其他步兵一样,要提前在数公里外下车,然后再顶着炮火向敌方前沿行进。

说到这,看过《士兵突击》的朋友,应该对里面钢7连边开车边开枪射击的训练,有印象吧?

用术语来说,这叫乘车射击。

很长时间里,都属于装甲步兵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科目。

而如果我们看许多老式的装甲运兵车,比如86或者BTR系列就会发现。在这些车辆内部往往都开有射孔和观察窗,为的就是方便车辆在运动都时候,步兵可以通过窗口向外射击。

当然啦,最早的SD装甲运兵车上线时。

尚处于机械化作战摸索阶段的德军,也并没有马上将SD装甲运兵车直接开上敌方前沿。

甚至,我们现在看大部分波兰战争期间德军的照片,就会发现其早期的SD车辆是没有配备机枪的。

为此,早期德军在使用装甲掷弹兵方面,主要强调的仍然是乘车进入、下车作战。在这点上,装甲运兵车和帆布卡车并无二致。

但很快,实战中的德军就发现。

给装甲运兵车配上挺MG系列机枪后,其伴随坦克突击有多爽。

尤其在早期,一方面此时的反坦克武器并没有那么遍地开花,另外一方面无论是波兰战役还是法国战役,德军的战略指导都十分出色。故而风驰电掣之余,也就无暇继续强化SD装甲运兵车的升级了(尤其是装甲厚度)。

然而,当1941年随着对苏作战地域的日益扩大,以及这一期间武器口径和威力的变化。德军也逐渐认识到,乘坐帆布卡车的步兵越发脆弱,而对装甲运兵车的需求也越发增加。

再接下来,就是SD系列装甲运兵车的各种变形了。其中除了早期装备MG机枪的装甲运兵车外,德军还陆续开发了挂火箭弹的251 1 II型、装载81MM迫击炮的251 2型,以及带37MM反坦克炮的251 10型、装备火焰喷射器的251 16型等等SD装甲运兵车。

另外有必要一说的是,早期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普遍的装甲运兵车都是半履带式,这个跟后来的轮式和全履带式有一定不同。

理论上这么设计,主要也是考虑到履带式车辆在野地里能更好的与坦克进行配合。而且维护起来,也会相对全履带式车辆容易。

但问题的点在于,半履带式实际上属于一个妥协后的产物。从越野和载重上,它注定无法和全履带式比肩。而在后期也意味着它的装甲厚度想提上去,会遇到根本性的矛盾。

反过来,半履带式的公路适应能力跟纯轮式车辆也无法比。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限制了德国装甲掷弹兵的发挥。

在这个点上,德军早期因为法国和波兰战场作战地幅较小,其装甲掷弹兵运作还算顺利。但到后期,随着苏联战场的扩大,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就开始变得越发乏力了。

当然了,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反对意见认为,恰恰因为德军的SD系列一直以半履带为主,故而在苏德战场上,反而没有被苏联破烂的交通环境所累。

至于上面这两种看法,你更支持谁,就全看大家仁者见仁了。

不过,有一点倒是。

我们如果从后期德军SD系列装甲运兵车的多样发展来看。某种意义上,其实是能看出二战中后期德军在机械化发展方面的盲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首先SD系列的总产量就很小,直至战争结束也没有超过1.6万辆。相比来说,其坦克倒是超过了5万辆。

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后期不管是德军还是盟军,实际上都无力像战争初期一样,光光依靠集中坦克就能达成大纵深的突破。转而大家都必须更为仰仗多兵种的配合与协同。

但就在上面如此之少的产量中,德军竟然还用来改装了相当多的“变种战斗车辆”。无形中,这等于进一步压缩了自己,可以用来组建“真装甲掷弹兵”的能力。

毕竟你想,装备了37MM炮的SD。KFZ251,又如何能再装下一个步兵班呢??何况37炮这玩意儿,法国战役时德军步兵就在吐槽了。

所以等于德军废了半天功夫。

弄出来个火力既弱、又没法装载步兵的玩意儿。

不过嘛,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德军前线坦克和突击炮吃紧,而不得不临时改装大量车辆来应个急。那我倒也不好否认。

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德军在二战中的装甲兵乃至机械化部队的建设上,并非就是一贯正确的。比如后期那一系列的虎豹老鼠,某种意义上其单车性能是牛批的。可事实上,却也增加了德军后勤的负担,打乱了其中后期装甲部队的建设。

这一点,古德里安就在其回忆录中,深为吐槽。

除此之外,需要说明的是。

即便是上面这种乘坐SD装甲运兵车的“真装甲掷弹兵”,其实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以44年的C型和B型装甲掷弹兵为例,虽然作为基干的班一级,大家没什么变化,都是一台车装载8个徒步步兵。

但在连这个层级,C型连除了三个装步排外,还另外有一个重武器排。其武器从7.5CM加农炮、8CM迫击炮到2CM机关炮不等。

而B型连则由两个装步排、2个带车载三联装M.151.20机关炮的排构成。

当然了,如果放大看到话,德军这些调整大同小异。

且其职能也都还是为了更好的伴随装甲部队,发起突击。

那么,德军装甲掷弹兵具体又是如何展开作战的呢?

以及他们是如何跟坦克进行配合的呢?

在1943年前,装甲掷弹兵事实上散布在德军的各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中。其中装甲师以坦克为核心,辅以摩步团担负战役的突破和主攻。而摩托化师则是反过来,坦克少、步兵多,更多是承担装甲师突破后的侧翼警戒和阵地巩固等职能。

这之中,一般我们上面所说的装甲掷弹兵,通常被冠以GP为标志。而其他的步兵,虽然名称上他们也属于装甲掷弹兵,但实际上却并不乘坐装甲运兵车进行战斗。

不过,无论是乘坐装甲运兵车,还是乘坐卡车的装甲掷弹兵。应该说德军在认识步坦协作方面,很早便已甩开了当时其他国家几条街。

其最早有据可查的是。

早在1921年时,德军在哈儿茨山区就曾征用过民间车辆,来尝试搭载步兵进行作战演习。

而古德里安在其著作的《前进,坦克》一书中,也很早便对此有了十分精到的诠释:

“摩托化步兵的主要任务,是紧跟在坦克部队之后伴随进攻,迅速扩大战果并夺取胜利。由于他们必须具有足够的火力密度,应为他们配备大量机枪和弹药。

由于坦克部队的打击威力主要体现在坦克及其火炮上,因此有人怀疑作为突击先锋的尖刀部队中是否需要步兵,他们对摩托化部队的作用更加疑惑。。。战斗中毫无疑问需要挺着刺刀勇猛向前,但我们必须依靠火力打击敌人,并且能够迅速将火力集中在对战局其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上”。

具体而论,也像徒步步兵一样,装甲掷弹兵通常在营连编成内进行战斗。其一般不脱离坦克单独作战,反而是在坦克突击敌阵时为其保驾护航。

在攻击正面上,理论上装甲掷弹兵和徒步步兵在营连排之间的区别并不算大。其一个营约为400-1000米,一个连为200-400米、一个排为100-200米。

但实际上,这也只是理论上的数据参考。

实战中,和后来的装甲步兵一样。如果是阔野地形,那GP装甲掷弹兵可以乘车直接参与坦克的突击,而不用怎么下车。待突破敌阵后,再根据情况,适情从敌后方下车来扫荡残存的敌军。

至于在山地或者城镇居民地等特殊地形的作战中,掷弹兵也能提前下车,为坦克的推进扫荡其中埋伏的敌军反坦克炮或反坦克手。

需要说明的是,以后世的眼光看。

这和今天装甲步兵跟坦克的配合几乎如出一辙,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在二战时期,客观讲这却非常了不起。

毕竟在那个时候,坦克也才刚刚出现不久。

人们固然依稀知道,在机械化战争中坦克和步兵等多兵种协同是一个趋势,可究竟在细节上如何编制、如何进行战术布置,却就不是能靠凭空想象能来的了。

这一点,就好比今天.是个人都知道无人机在战争中带来了新变化。可如果你问到他,无人机最低究竟应该编到排?还是编到班?是战前就放飞侦察?还是战斗打响后再放飞?

以上种种就不是光靠想象能确定的了。

另外呢,理论上在装甲掷弹兵和坦克的配合作战中,装甲掷弹兵理应优先帮助坦克去干反坦克炮,而坦克则是优先处理机枪,或者其他能对步兵产生严重杀伤的武器。

但这一点,其实从实战角度来说并非是简单的斗兽棋。即比如我们都知道,对于坦克最大的威胁,在于敌军的坦克和反坦克炮。

可敌军但凡不是总座在线。

是不至于你坦克都没看到,就胡乱扯下伪装开炮的不是?

或者我们换个说法,这是否意味着我可以先用一门反坦克炮吸引你步兵上前,然后暗地里在其附近设立大量侧射和倒打火力点,就等着你步兵上来送呢?

所以说,真实的实战环境下。

战术有其常规,却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形地物和敌我态势来调整。

而装甲掷弹兵在装备、火力等方面,虽然要比普通步兵强上很多,但却并不意味着在连排分队战术层面,二者就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只不过,当然了。

GP装甲掷弹兵因为长期配合坦克作战,故而他们在与坦克协同时,确实会比普通的、未经过步坦协同的步兵单位,更了解坦克的优点和缺点。

而且GP型装甲掷弹兵的优势,除了有各种装甲车可以供行进间射击外。且一定程度上,其火力组成也十分旺盛。这方面的最大原因,即在于MG系列机枪的这一发明。

按奥地利小哥的说法,德军步兵班之所以普遍比盟军能打,主要就归功于MG系列机枪的火力实在过于凶残。

而当这玩意儿放车上后,那效果就更明显了。何况车载情况下,它还能携带更多弹药。必要时,步兵也可以把机枪拆下来使用。

至于说非GP的装甲掷弹兵们。于他们乘坐卡车,为此,该类部队往往需要在距敌前沿很远的地方进行卸载,然后再徒步进入战场。

但有必要指出的几个点是。

其一,虽然按冷战后的摩步兵标准来说。一般大家都是在距敌前沿5公里外卸载。但二战早期,因为反装甲武器和人均车辆的配给率并没有那么高。故而逻辑上,即使德军步兵乘坐帆布卡车,也是能够在更近一些的地方进行卸载的。

其二,实际上无论是德军的摩托化师,亦或是普通步兵师,德军都非常善于进行机动作战。这不仅因为早期德军的车辆配给率和编制更合理,同时也是因为德军将领普遍都崇尚机动作战。

比如就算我们不拿曼施坦因和隆美尔举例吧。但你看像莫德尔、霍特、冯勒布等人,何尝不都是清一色的步兵出身?可他们这些人,后来在指挥装甲部队和机动作战上都颇有一手。

另外,关于上面车辆配给率的问题。

我这里需要提一嘴。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德三都被呼为神圣骡马帝国,意在指出二战德军的机械化十分虚假。

但这个问题,个人的看法是。

如果我们抛开后来的美帝,那单论英法德苏以及波兰。德军在战争中前期,其机械化做得都是要比上面几家强很多的。

这里经常被德三骡马化者,所长期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就算德军或者当时的英法苏,它们能组建几支以纯机械化车辆为主的部队。但其数量也必然十分稀少,同时后勤也是很难供应得上的。

在这方面,1941年的苏军就是很好的例子。尽管其坦克部队和机械化军建制庞大,装甲车辆产量也更多,但其效能并不符合战时需要,反而使得苏军在开战之初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按外网风行的奥地利小哥的历史研究发现。1942年后的装甲掷弹兵手册更强调乘车作战,而非1939年时的下车作战。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德军进入苏联广袤的领土后,机动性要求与日俱增。同时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随着装备的消耗,使得这些装甲运兵车变得更为宝贵。故而与其让它们在静态战争中消耗光,还不如跟着装甲部队突突突。

打不赢,大不了还能跑嘛。

当然了,上述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不过等到1943年和1944年时,GP装甲掷弹兵的确越来越成为了德军各条战线上的救火队员。

在这一期间,由于帝国兵员和生产的进一步破坏。德军不仅在各条战线上慢慢被迫转入防御,同时也因为大量车辆的损失和油料短缺,而无法让所有部队都能“动起来”。

故而,保留GP装甲掷弹兵在防线后方。

待敌军攻击的势头被前方的填线步兵软化后,再突然杀出,就成了德军二战后期赖以防御的主要支撑。

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一个德军二战期间的装甲掷弹兵教学,来一窥其防御秘诀。

再往下,让我们用奥地利小哥翻译的德军装甲掷弹兵战术手册作为结尾。基本上,我觉得除了部分条令于今天不符外,其他内容是完全适用于现代装甲步兵分队,乃至游戏Arma里的战队的。

1-开始行军前,将你的行军路线发给手下的排长和车队领队”。

2-保持前后两个方向的通讯,全连迟到总好过你一个光杆司令孤零零抵达。

3-如果它对作战必不可少,那么速度最慢的载具决定全连速度。

4-即使在夜间或暴雨天,车长也要站立观察。

5-通过狭窄或路况恶劣的道路时,指挥官应下车指挥。

6-如果连队有补给车队,一定要让半履带车殿后。它们负责救援陷入泥潭的车辆、接载瘫痪载具的乘员,掩护后方。

7-如果路况糟糕,将车队拆散。半履带车之间安排挎斗的摩托车,并放出牵引绳。中型摩托车应放入载具内。

8-让你手下精力最充沛的军官在连队尾端指挥。他负责阻止未被授权的超车行为。在他后面是一辆摩托车,它会时不时跑到前方,报告距离和瘫痪事故。另一辆摩托车跟在前方部队的尾端保持距离。在前方路口安排人员报告行军路线。

9-应无情的将其他单位载具赶出车队。让他们在后面跟着,否则他们会带着你的车队走他们该走的路。

10-堵车时不得逐米前进,这会消耗引擎寿命和燃油。安静地等待前方部队,直到他们驶出你的实现范围。然后才轮到你出发。排在后面的车辆会感激你。记主,通过摩托车传令员与上级保持联系。

11—在堵车事件中,根本原因出在每一个指挥官身上。通常是司机睡着了。

12-在多次停车的夜间驾驶中,提醒你的摩托车手在启程时叫醒你。每次出发他们都会叫醒你,你的车队也不会走散。也要提醒后面队伍该出发了。

13-战术指挥官不是来开车的。

14-通过塌陷的路面或洼地时,在侧面部署单辆载具,它将越过障碍观察。注意无线电沟通。永远留意侧翼。

15-在森林里隐蔽时,往森林内50米部署而部署往外1厘米部署。

16-如果你只派出一辆载具侦察,它能回来纯粹是运气好。一片沼泽或一次化油器故障就能让它趴窝。永远要派出两辆或两辆以上的载具。

17-没做现地勘察就不要投入你的连队。战场环境下任一地形障碍都有可能变成陷阱。

18-利用速度和重武器火力推进并减少损失。

19-跟随坦克进攻时,让坦克自行穿越炮击区域。它们会吸引大量炮兵火力。当坦克队列完全突入敌主阵线时,全速跟进。俄国人有许多反坦克枪,经验表明,在坦克经过时会造成伤亡。

20-进攻敌主防区时,在近距离投入所有武器支援坦克。留意背后。

21-配备给司机的冲锋枪别浪费了。它是近距离作战中的利器。

22-后车不要跑进前车的枪线里。

23-如遇雷区,纵队行驶。

24-你在明,反装甲武器在暗。运用你的高速度、地形、短停射击以及有效的火力集中。在最近的距离,用火力击溃发现的敌反坦克炮。

25-敌反坦克炮开火或受地势所限,无法规避才可以下车作战。

永远要依靠你的装甲,它能救下很多性命。

26-如果你用载具摆出刺猬阵,夜间要加强巡逻,不时让引擎运作15分钟。当你需要上车作战时,就不需要暖车了。若敌军进攻,清空你部队的射击区域,利用你的机动性。

27-不要把备用油罐挂在车外。一发曳光弹就能点着。

28-防御战中,载具应保持隐蔽并至少以排为单位聚拢。只需司机和机枪手就位,即可有效地投入道仓促反攻中。

29-节约使用无线电。引擎停机后,电池能供电5个小时。如果你仍需要无线电,每小时让引擎运作15分钟。

30-只有在车长装备了接收器和喉麦时,你的无线电通讯才有意义。否则,对敌反坦克炮的警告总是来得太晚。

最最后,关于装甲掷弹兵有什么补充的呢?

首先,正如上文所说。

严格来讲,装甲掷弹兵只是一种广义上的称呼,在二战德军的序列里,其实更多的是乘坐帆布卡车的摩托化步兵。与此同时,也并非所有的掷弹兵都可称为精锐。

比如二战中后期,大量的德国国民掷弹兵师其实与炮灰无异。

但客观的说,无论是国防军还是党卫军建制下的装甲掷弹兵们,无论他们是否拥有SdKFz装甲运兵车,其长年配合装甲部队作战,还是使得他们成为了德军将领心中当之无愧的突击先锋和救火队员。

在这个层面来说,他们无愧“精锐”的称号。

只是一个国家对于战争的胜利,实在是需要太多的元素构成。仅仅是一两支部队的善战,并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而帝国大厦将倾、民心丧尽之际,仍你再是名将无数、仍你再是王牌精锐,也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罢了。

1 阅读:1

奇正兵机

简介:专注于战史、连排分队战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