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时离去,贵时归,腹水又怎能收回来——姜子牙与马氏

心恬澹 2022-11-28 19:22:44

商朝末年,商纣王帝辛的统治日益残暴,民怨四起,民不聊生。

据说姜子牙在商朝做过小官,他性格耿直和对世事的观察,看不惯纣王的所作所为,也不愿助纣为虐,他深知殷王朝早晚会覆灭,姜子牙便果断弃官学道。

姜子牙师从元始天尊40年,72岁下山。经结拜兄弟宋异人给姜子牙做媒,娶了68岁还是黄花大闺女的马氏为妻。

据说马氏是家中独女,性情暴躁,贪图富贵。年少时挑花了眼,一直没能嫁出去,眼看年老色衰,高不成低不就,嫁给姜子牙的时候,已经是老姑娘,不再有挑剔的本钱。

可是,马氏从小的梦想,一直没有破灭,她指望着姜子牙有朝一日能升官发财,跟着他能过上锦衣玉食,使奴唤婢的生活。

婚后姜子牙虽满腹经纶,却一事无成,干什么赔什么,这样清贫穷困的生活姜子牙倒是不在意。每天继续废寝忘食地读书,一点也不关心家里的柴米油盐,也没有出去找事做的样子。

马氏实在忍无可忍对姜子牙大吵大闹了一通,估计就是什么嫁错了人、命苦、窝囊废、没出息等等碎碎念…

姜子牙实在受不了马氏的唠叨和逼迫,只好一个人挑着担子上街去卖菜。

不过姜子牙实在不是做生意的料,不是算错账,就是直接把菜送给比自己更穷苦的人。

几天下来,钱没赚到,反而赔了不少钱。

看着姜子牙愿意做事,起初马氏也算大度,虽责怪姜子牙,唠叨他卖菜不行,又开始吩咐他卖点别的。

姜子牙又尝试着卖馒头、卖扫把…总之,能做的小本生意,姜子牙都尝试了一遍,不过就是没能赚到钱。

半年过后,家中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穷困。在马氏看来,姜子牙这般年纪,很难有出头之日,马氏彻底地死心了。

于是,马氏主动提出离婚,在当时由女方提出离婚还真是个新鲜事。姜子牙倒不是碍于脸面,他冥冥之中知道将来必定会大展宏图,飞黄腾达,马氏跟着自己多年,没有享过福,这么让她走了,于心不忍。

姜子牙对马氏苦苦相劝,希望马氏能回心转意,说自己只要有出山之日,做的官,必定是天大的官,你一定会夫荣妻贵,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马氏不相信姜子牙子虚乌有,虚无缥缈的鬼话。姜子牙越是苦口婆心的劝、越是挽留,她越是铁了心要离开。马氏坚持让姜子牙写好离婚协议书,两人签字画押,自此两人再无干系。

姜子牙见马氏去意已决,只好无奈地写下离婚协议书,马氏毫不留恋地高兴离去,这也让姜子牙顿时心里明亮了许多,此等妇人不要也罢,夫妻两人从此情断义绝。

离了婚的姜子牙了无牵挂,开始在各诸侯国间游历,几年婚后,他终于在西周之地的陕西渭水河边停留下来,干起了钓鱼的营生。

不过,姜子牙钓鱼的方式与其他人不同——直钩钓鱼。

直钩钓鱼怎么能钓上鱼呢?

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岂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姜子牙的目的不是钓鱼,他是希望一位贤主发现自己,姜子牙的这个手段可谓是最高明不过了。这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时,西伯侯姬昌正在访贤任能,壮大国力,等待时机推翻商纣的政权。

一次,姬昌外出打猎,偶遇正在河边用直钩钓鱼的姜子牙。两人闲聊起来,文王猛然惊觉,这名老翁是一位世外高人,正是自己遍寻已久的贤能。

姬昌真诚地请求姜子牙出山,多年怀才不遇的姜子牙,也终于等到了贤主,他欣然应允。

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姜子牙功勋显赫,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元勋,作为周朝的第一功臣,周武王封姜子牙到齐国,称为齐王。姜子牙从此成了威风凛凛的一方诸侯。

一天,姜子牙下去视察,虽然是微服私访,但很快被人认出,许多百姓围在他身边。

正在此时,有个老妇人忽然当街跪在地上大哭起来,姜子牙忙命人把她搀起,询问究竟。

老妇人不肯起来,说:“只要你肯原谅我,我才起来。”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不知怎么回事?

姜子牙仔细看了地上的老妇人,才发现是自己前妻马氏。

多年不见,马氏看上去苍老憔悴,甚是可怜。看来,离开姜子牙后也没过上自己想要的好日子,又或许是故意伪装的也不一定。

马氏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诉说着离别的相思之苦,说自己当年一时糊涂,离开姜子牙后悔了,现在终于想通要回到他身边。照顾他后半生,她苦苦哀求希望姜子牙恢复两人的夫妻关系。

她边说边看着周围的人,希望博取众人的同情。围观的百姓开始窃窃私语,都想看看齐王姜子牙如何处理这件事。

姜子牙沉思半晌,没有说话,只是拿起一壶水,倒在了地上。对马氏说:“你只要能把地上的水收起来,我们就有复合的可能。”

马氏听了慌忙去收地上的水,可想而知,倒出去的水,又怎么能收得回来呢。马氏趴在水湿的地上大哭起来。

姜子牙说:“贫时离去,贵时归,你既然已经离我而去,又何必再回来,又怎么能复合到一起呢。就像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

马氏一见事已至此,只好羞愧离去。

0 阅读:123
评论列表
  • 2022-11-29 22:15

    这不是朱买臣的故事吗?

心恬澹

简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