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自己掌权?溥仪:这3个后果他承担不了

渊泽之观 2024-02-28 17:20:41

北洋水师的军费,她挪用了;

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她搅黄了;

清朝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她点头答应的。

晚清的祸国殃民,归结慈禧一人,确实有点过了。

但她是帝国最高权力的执掌者,更是重大事件的始作俑者,承受最大骂名也是必然。

那么,有人或许会疑惑,既然光绪怀揣救亡图强的愿望。那为什么却没有采取强硬手段,将慈禧太后除掉,从而彻底掌握权力,迅速进行深刻的改革呢?

后来,同样是慈禧推上位的溥仪说:他不敢。

一、慈禧的上位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以秋狩为名,带上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仓皇逃至承德避暑山庄。

临终前,他安排了两宫和顾命八大臣一同辅佐同治皇帝。

但这种安排,让已经尝到权力甜头的慈禧,绝对不能接受。

咸丰这边一断气,刚刚由懿贵妃升任太后的慈禧,一刻都等不了了,马上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诛杀了顾命八大臣。

朝局稍一稳定,慈禧太后又撺掇慈安太后联手,把奕欣给边缘化了。

慈安太后后来莫名病逝,朝中大权就被慈禧太后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再也没松过。

二、风雨飘摇的帝国

此时的帝国风雨飘摇。

烧了圆明园的八国联军,逼迫大清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才扬长而去。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北方捻军起义,西北有回乱,西南有苗乱,

慈禧接手的清朝,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

可她硬是凭借自己的手腕,本着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精神,把权力路上的拦路虎全部干掉,成为一个谁见谁怕的保守派领袖。

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张之洞等一干猛人让她指挥的团团转,期间支持洋务运动,促成所谓的同光中兴,就像给行将咽气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针,让帝国又挣扎着坚持了50多年。

三、天选的傀儡

1873年,同治皇帝18岁亲政,两宫宣布撤帘归政。

大清的国玺刚在手里把玩了一年,1874年11月,19岁的同治皇帝就因天花病逝。

同治皇帝无嗣而终,接班问题成为焦点。按照清朝皇位继承规定,皇位只能由宗亲继承,而且只能从同治的下一代中挑选继承人。

如果这样,慈禧的身份就有些尴尬。她将不再是可以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而是要交出权力的太皇太后。

大清的最高权力早已让慈禧割舍不掉。

哪怕同治为了要回皇权,视国本为儿戏,甚至到民间寻花问柳的赌气,慈禧都不肯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

因此,慈禧坚持从同治的同辈中海选,她最终选中自己妹妹生的儿子,醇贤亲王奕譞和之子载湉。

亲不亲,一家人,慈禧既是载湉的姨母,又是载湉的姑妈。而且载湉刚4岁,话都说不完整,还是个娃娃。但是慈禧要的就是娃娃,还是自家的娃。

这些条件,打着灯笼都难找,慈禧很满意。

只可惜,光绪不是天选的皇帝,而注定是天生的傀儡。

四、帝后矛盾

1875年,载湉登基,年号光绪。

开始,光绪对这位姨母有些怕,不愿亲近,但也还说得过去。但光绪对慈禧能选自己上位,确实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1889年,垂帘听政的慈禧再次退居幕后,当了十五年提线木偶的光绪走上了前台。

但是,再次退居幕后,一样不是扶上马,送一程。

简而言之,整个国家机器名义上对光绪负责,但背后光绪还得对慈禧负责。在体制方面,尽管慈禧不会直接向军机处下令,但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拥有干预国家机器运作的权力。

名义上已经远离权力中心,可慈禧依然控制着光绪,哪怕是在光绪亲政之后,还是过着说了不算的日子。

早请示,晚汇报。让光绪心里非常不爽,他甚至把自己比作汉献帝。

五、决心变法

甲午海战惨败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光绪认识到,在慈禧的领导下,清朝只能一步步地走向了没落。

现有的制度腐朽不堪,再不寻找救国,当然也是救他自己的方法。真的就有亡国灭族的危险。

他无法在继续袖手旁观,内心的反抗和夺权的意识愈来愈强,不管是出于哪一方面的原因。

慈禧和光绪,名分上是过继的母子,血缘上姨妈和外甥,就这样变成不共戴天的政敌。

六、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后,光绪坚决支持戊戌变法,试图挽救国运。

而被洋人打怕了的慈禧太后,也希望通过变法,大清强国强军后,最好能教训一下洋人,给自己找补回一些面子。所以,也并未阻挠,。

1898年6月11 日,光绪颁布《国是定诏书》,正式启动变法。

慈禧看在眼里,任由光绪和康有为等人折腾,但心里还是切割的很清楚。那就是别动我的蛋糕。

慈禧一直沉默,光绪则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一改低眉顺眼的旧模样,开始擅自做主。

为排除军机处等机关对变法的干扰,他大胆启用新人,任命谭嗣同等四人为军机章京,让新政旨意通过这些人直接落地,把阻挠新政的官员,特别是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赶出总理衙门等单位。

变法变到自己头上,慈禧对光绪失去了信任。她决定给光绪和维新派上一把锁。

七、戊戌政变

6月15日,慈禧强迫光绪帝发布任命,由荣禄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9月初,荣禄突然调动兵力集结于天津和长辛店一带。一时间,慈禧太后将在秋季阅兵之际,废黜光绪帝的传闻在京津一带不胫而走。

3日,计划开设懋勤殿的光绪,自打进颐和园请示慈禧,就没在露面。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大臣等了一天,也没等到诏书。

14日,光绪帝突然召见杨锐,并密赐衣带诏筹救。康有为等人得知后痛哭流涕。情急之下,康有为智商下线,他竟然让谭嗣同去找袁世凯,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解救光绪。

后来的事,历史课本都写了:

袁世凯向荣禄告密,说慈禧以训政之名重新掌权,光绪被软禁,戊戌六君子押到菜市口被砍了脑袋,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异国。

八、历史的视角

风风火火的维新运动进行103天就被扑灭了,晚清失去了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

此后,慈禧和光绪这对曾经的母子,一个在瀛台,一个在仪鸾殿,相隔不到千米,却在相互怨恨中,度过了咫尺天涯的十年。

有人认为,如果当年维新变法成功,也许就有可能给清朝再续一次命,那往后的历史就完全不同了。

总的来看,光绪一直隐忍,甚至是向慈禧太后屈服,但这并不是说他懦弱无能。

他也曾想过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慈禧的掌控,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然后改变清朝所面临的困境。

可是现实就是他们有这个机会,也没有这个能力。

九、光绪困境

若干年后,一样是被慈禧推上帝位的溥仪在他的回忆录里说到,如果杀掉慈禧太后,就能大权在握。如果真这么简单,慈禧太后不知道死多少次了,哪里轮得到光绪动手?

其实光绪不是不想动手,而是有三个后果他承受不起。

首先,慈禧太后是掌控一切的人。

在当时的满清统治集团内部,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洋务派代表都是坚定的后党骨干。所以,她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满清贵族和庞大的官僚地主阶级。

反观光绪只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后反对,皇族反对,洋务派反对,作为光杆司令的光绪只能干着急。因为,他身后除了一个啥也不懂的珍妃和就是那几个啥也帮不上的书呆子。

一旦慈禧太后被杀,朝廷局面会迅速恶化,而光绪稚嫩的手腕驾驭不了,国家立刻会乱成一锅粥。

其次,便是当时清朝面临的烂摊子,并非光绪所能解决的。

在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重重压力之下,作为清政府领导,慈禧太后很多事情上往往会跟着感觉走,有时候还二杆子精神大爆发。

但她作为清朝宗室、大佬和权臣的连接点,坚不可摧,她平衡了各方面的势力,也勉强保持了清朝的稳定运转。

紧要关头,清朝就像马上要停摆的钟。慈禧还可以给帝国在紧紧发条,让它在勉强坚持一下,而光绪就只能把发条给拧断了。光绪清楚自己那两下子,所以,他根本不敢打慈禧的主意。

最后我们回到光绪这个人身上。

光绪本来就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是慈禧太后拉了他一把。

何况虽然慈禧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多年来,一直和慈禧以母子的身份相待相称。就算不论母子亲情,慈禧是他的姨妈、姑母的身份也改不了。

大清以仁孝治国,所以,光绪不敢罔顾天子人伦,诛杀慈禧。

结语:

总之,不管光绪是否杀掉慈禧太后,他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境。

回顾历史,我们或许会惋惜光绪没有果断一些,那么清朝的命运或许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历史终究是不可逆转的,溥仪的说法也只能在现有的框架内去理解和解读。

7 阅读:7837
评论列表
  • 2024-03-21 17:08

    血缘上是姨母,伦理上是伯母,而不是姑母。

  • 2024-04-16 09:09

    光绪应该算是个明君,可是一出生就是个汉献帝

渊泽之观

简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