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如何才能成大事?这3句话,告诉了我们底层逻辑!

佳丽说历史 2023-12-20 17:54:12

如何才能成大事?毛主席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里面到底有什么?就拿做事来说,我觉得,这三句话,可以说为我们总结了,一个人成大事的底层逻辑。

第一句: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这是《汉纪》中的一段话。

这句话的背后有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25年,刘秀称帝,接下来攻打洛阳的时候,遇到了“钉子户”,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洛阳。

于是,刘秀派出了使者去劝降。

使者回来之后,刘秀才知道为什么这颗钉子这么难拔掉。

原来,坚守洛阳人是朱鲔,朱鲔曾经参与谋杀刘秀的哥哥刘縯,他害怕刘秀报复,不敢投降,就算他知道洛阳迟早会被攻下,他宁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他知道,战死了,至少还有一个忠烈的名声,但是投降了,恐怕名声没了,性命也没了。

这个时候,刘秀说出了一句话,让使者转告朱鲔。

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我是成大事的人,怎么会计较过去的那些小恩怨呢?——《汉纪三十二・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刘秀说:做大事的人,不会计较小怨。朱鲔如果现在投降,官位和爵位都可以保全下来,我又怎么会追究过去,治他的罪惩罚他呢?我对着黄河发誓,绝对不会食言!

最后,朱鲔投降了,刘秀亲自为他解开绳索,以礼相待,封官封爵。

这就是成大事者的胸怀呀!

我们做人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跟人相处,难免有一些磕磕碰碰,但是,在远大的目标面前,这些东西都不值一提的。

虽然说,刘秀的哥哥的死跟朱鲔有关,被刘秀当作小怨,看起来有点不拿哥哥的命当回事,胸襟好像有点太大了。但是,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嘛!

所以说,刘秀是理性的成大事者,刘秀有这种理性,化敌为友,为我所用,这才是成大事的胸怀。

第二句:在德不在强。

成就事业在于你的德行,而不在于强权。

这句话是张承对袁术说的。

袁术打算称帝,他去请名士张范出山帮助自己。但是,张范并没有响应袁术的征召,为了顾及袁术的面子,张范派自己的弟弟张承去向袁术解释原因。

袁术是这么问张承的:“我,兵多将广,人强马壮,地大物博,想要建立齐桓公、汉高祖那样的丰功伟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张承并没有回答袁术这个问题,而是说了一番话:“在德不在强。夫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荀欲僭似,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汉纪五十四・汉献帝建安元年》)

就是说,成就事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强权。那些用恩德来顺应天下百姓愿望的人,就算他只是一个匹夫的身份去图谋霸业,也不会是多大、多难的事。但是,如果企图谋权篡位,逆时而动,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大家也会离开他,他又怎么可能兴盛起来呢?

所以说,成就事业,在德不在强,只要你的德行到了,就会有人愿意支持你,愿意辅佐你,你就能够成就大事。但是,如果你的德行不够,只懂得取势,而不会明道,充其量只能是踩对了风口,一时间被风给吹上去了而已,风头一过去,立马摔得粉身碎骨,就像袁术一样。明道才是第一位的,而德行,是明道的基础。

第三句:信而立霸,权谋立而亡。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周纪四・周赧王三十一年》

做事业也是这样,提倡礼仪维护道义,你就可以称王;讲究信誉,你就可以称霸;但是,玩弄权术,你只能是自取灭亡。

战国时期,大家你争我夺,欺诈盛行,所谓的信用,根本无从谈起。但是,这并不代表欺诈就是正道。

所以,商鞅徙木立信,确定秦国变法的根基,围绕的就是一个信字。信,就是我们说出的话,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身体力行。只要你言而有信,你就能够成就事业。

如果你整天玩那些阴谋诡计,玩那些小手段、小伎俩,言而不信,忽悠员工替你干活,忽悠别人为你做事,但是,言而无信,给别人的回报打折扣,最终一定会走下坡路!

想出书,私信我

就像现在很多招牌,都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

本来它们举的是大义的旗帜,结果,挂羊头卖狗肉,因为它的“信”出了问题,并不是“它”没有流量,不是它买不来流量,并不是它的老客户不消费了,而是它的“信”出了问题,老客户去别人那里消费了,新客户不信它。它可以说是很多品牌的缩影。

这就是成就大事的三句话,把这三句话搞明白了,你就能建立自己的事业,大小能够做成点事。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多《资治通鉴》的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最后给我的专栏做个推广:

目前有《资治通鉴》解读专栏图文和视频两种形式,图文目前更新到121篇,视频108节,陆续剪辑上传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订阅一下,长期更新,早订早优惠!(下1图文专栏,下2视频专栏)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2 阅读:20

佳丽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