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遇刺迷案:高洋建北齐的背后,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嬗代

杜少说历史 2023-02-17 10:13:00
一、从巅峰陨落的高澄

高澄之于北齐,就像司马师、司马昭之于西晋。

高欢戎马一生,虽打下一片江山,但是无暇治理。而身为高欢长子的高澄,极其少年老成,十五岁入朝辅政,一手开创东魏的文治体系。他重用汉人世家,尤其是博陵崔氏的崔暹,整治朝廷勋贵。当时的勋贵集团以“邺城四贵”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为首,除堂叔高岳外均被高澄整治。之后,高澄主导编制《麟趾格》并颁行天下,这部律法成为后世《北齐律》、《隋律》的蓝本。同时,高澄下令规范钱币、盐市,严查豪强勋贵私藏人口,东魏朝局为之一振。

在高澄的努力,东魏顺利形成了二元政治格局,即以高欢晋阳霸府为核心的武勋军事集团和以高澄邺城官僚为核心的文治集团。高欢、高澄父子一文一武,使得东魏成为了当时后三国之中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逝世。高澄以天然接班人的身份,接守晋阳霸府,在老臣陈元康、赵彦深、勋贵二代领袖段韶的支持下,启用慕容绍宗,将叛乱的侯景赶往南梁。之后,高澄密切注视侯景动向,在得知侯景在南梁再次叛乱后,趁火打劫,一举侵吞南梁两淮二十三之地,东魏国境线推进到了长江边上。同时,亲征西魏大将王思政,不仅夺回河南之地,还将其降服。

至此,在巨大的武功光环下,桀骜不驯的晋阳霸府武勋集团也承认了高澄的地位。在文武皆臣服的背景下,高澄开启了篡位的步伐。武定七年(549年),东魏孝静帝封高澄为相国,齐王,特赐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此时,站在人生巅峰的高澄,年仅30岁。

东魏权臣,大将军高澄

然而,高澄一直是一个双面人。一方面,他极有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深受汉文化熏陶,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另一方面,他私生活混乱,暴虐狂妄,嚣张跋扈。当年与高欢小妾私通,差点被废黜世子之位。也许是高家基因的缘故,北齐后来的君主们也都展现出了这种两面性。此时,已经位极人臣的高澄,越发跋扈。其父高欢在世的时候,因“孝武帝西奔”一事耿耿于怀,于是表面上对孝静帝很是尊敬,还把女儿嫁给了孝静帝。而高澄娶得也是孝静帝的妹妹,因此高澄和孝静帝,其实互为大舅哥。然而,高澄可是一点不给这个大舅哥面子。

孝静帝喜欢打猎,高澄怕孝静帝借此机会逃跑,于是派人监视孝静帝。孝静帝打的正兴起,疾驰如飞,这时候侍卫却在后面冷冷的喊道:“陛下别走远了,大将军不高兴了。”后来,在一次宴会上,高澄向孝静帝敬酒,孝静帝不高兴,就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没想到,高澄大怒,说道:“朕!朕!狗脚朕!”随后派崔季舒当着群臣的面,打了皇帝三拳。高澄拂袖而出,空把孝静帝留在了大殿之上。

深受屈辱的孝静帝时常咏诵谢灵运的《抒怀》,“韩亡子房奋,秦帝仲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侍讲荀济听出了孝静帝的心声。荀济,出自著名的颍川荀氏(汉末荀彧的家族),本在江左与梁武帝萧衍是布衣之交,但是武帝登基后,他与武帝失和,投奔东魏。高澄很是看重他,不顾高欢的反对,任用他。但是荀济却不报恩,反而与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祠部郎元瑾、长秋卿刘思逸等密谋诛杀高澄。荀济虽名济,但绝非有着济世之才,他为孝静帝出的主意居然是挖地道逃离邺城。

结果地道挖到城门时被发现了,高澄率军入宫,问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句话:“陛下,你要造反吗?我们父子有大功,哪里对不起陛下?这一定是陛下妃子们给出的注意。”于是威逼要杀嫔妃。孝静帝此时也很刚强,正色说:“自古只有臣反君,没听说君反臣。你自己造反,何故责备我!我杀了你社稷就安定了,不杀你魏室就亡了,我自己都豁出去了,何况嫔妃!你要杀我,就快点!”高澄被镇住了,于是向孝静帝道歉。但三天后,高澄将孝静帝幽禁了。

之前,东魏俘获了南梁大将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兰钦请求用钱财赎回兰京,但是高澄不允许,还将兰京发配到自己府上做厨奴。高澄经常鞭打他,兰京怀恨在心,就密谋刺杀高澄。武定七年(549年)八月初八,高澄与心腹大臣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杨愔、黄门侍郎崔季舒在高澄的住处,邺城北城的东柏堂内密谋嬗代事宜。高澄当时为了方便宠幸小妾琅琊公主,经常将侍卫全部派到堂外。此时密谋篡位,更是将全部侍卫打发出去。兰京见守备松弛,就将刀子放在盘子下面,谎称自己来送食物。进入室内后,抽到砍向高澄。高澄想要逃走,慌乱中扭伤了脚,于是爬到床下躲避。杨愔狼狈逃走,慌乱中丢下了一只鞋子。崔季舒躲到了厕所里,只有陈元康用身体护住高澄,结果腹部被砍伤,肠子都流了出来。这时高澄的两名侍卫王紘和纥奚舍乐赶来,而兰京的五名同党也赶来,双方混战,高澄两名侍卫一死一伤。随后,兰京众人一起掀开大床,结果了高澄。即将位列九五的高澄,就这样突然陨落了。

二、是谁主使兰京刺杀了高澄?

兰京刺杀案,事发极其突然,背后疑点重重。兰京究竟受何人主使?这是历史上的一大疑案,已经不可能得出确切的答案。但是,杜少认为,能够主使兰京刺杀高澄之人,只有高澄的亲弟弟,高洋。而且,背后原因绝非简单的“兄弟失和”那么简单。仔细分析兰京刺杀案背后的人物关系,背景以及未来高洋建立北齐时候的种种表现,就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洋其人。

高洋,是高欢次子。高欢曾经有意考察几个儿子才能,于是给他们一堆乱麻,让他们快速理出头绪。结果,高洋二话不说,抽出佩刀将乱麻斩断,并说:“乱的东西必须砍断!”这就是“快刀斩乱麻”的典故,而西方亚历山大大帝童年时期也有类似的故事流传。高欢又命儿子们带着士兵出城巡视,然后派将军们带骑兵佯装叛乱。高澄等人手足无措,只有高洋指挥士兵与彭乐相斗。彭乐跟高洋说出实情,高洋依旧将其俘虏押解到高欢处。高欢对大臣薛琡说:“此儿意识过吾”。后来,高洋拜大儒范阳庐景裕做老师,展现出超群的记忆力,让庐景裕暗暗称奇。

但是从高洋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是“次子教育”。对于一个志在开创皇朝的家族,次子,就是辅助大哥的。更何况,这个大哥还是如此优秀的高澄。所以,高洋从小就学会了“韬光养晦”。高澄长高洋八岁,是天然的继承者,而且长得还很帅。高欢与娄氏生四子,高澄、高演、高湛均仪表堂堂,唯有高洋,其貌不扬,高澄经常嘲笑他说:“你长成这样还能有此富贵,面相上怎么解释啊。”而高洋也一直装傻,高澄每次欺负他,甚至调戏他的夫人李祖娥,高洋也不以为意。

可见,高洋少年时期就已经体现出了两个重要的品质,果敢决绝和心机深沉。

少年高洋

等到高澄被刺之时,内外震惊,但居住在邺城东面双堂的高洋神色不变,立刻布置指挥军队,在东柏堂将兰京一党一并杀死。随后,高洋秘不发丧,只是放出风去,说大将军受了伤,兰京等人已经被杀。这时,朝廷内外对高洋镇定自若的表现都感到诧异。受了重伤的陈元康给母亲写了诀别信,又向功曹参军祖珽口授,让其整理朝廷文书,于当天夜里伤重逝世。高洋为了不走漏消息,宣布派陈元康出使外地,还授予他中书令的职务。当时,内外勋贵对于高洋的表现都很惊讶,于是劝他赶紧到晋阳去接收军队,防止有变。高洋叫来了大将军督护唐邕,让他以高澄的命令,发兵戒严,镇守四方。唐邕很快安排完毕,高洋对其赞赏不已,将其收为心腹。

两天过后的八月初十,高澄死讯传出,孝静帝高兴地说:“大将军死了,这是天意,权当重归皇室!”结果,十一日,高洋就率八千披甲士兵,来昭阳殿拜见孝静帝,跟着高洋登上大殿的士兵就有二百多人。高洋奏报说自己有事,必须回晋阳,说罢就离开了皇宫。高洋留下尉高岳、太保高隆之、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子如、侍中杨愔留守邺城,其余勋贵全部跟随高洋去了晋阳。昨日还惊喜不已的孝静帝大惊失色,暗暗说道:“此人将来不会容纳我,我不知道还能活到哪一天啊。”

高洋达到晋阳后,霸府文武莫不惊奇,表示臣服。至此,高洋顺利替代高澄,彻底成为霸府的新领袖。表面上看,这是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父亲过世、长兄新丧的乱局下,力挽狂澜,拯救家族的故事。但细究这背后的种种蛛丝马迹,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兰京案的过程和结果,处处透着诡异。

兰京本是将门虎子,脾气暴躁,受不了为奴之耻,因而想杀了高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兰京这么做,无非抱有两种想法,要么是想杀高澄后趁乱逃跑南归,要么是想鱼死网破。结果我们看到刺杀当天,杨愔、崔季舒两人一跑一躲,都没死。陈元康身受重伤,居然没被补刀,挨到晚上才不治身亡。两名侍卫王紘和纥奚舍乐,王紘受伤倒地后也没被补刀,只有纥奚舍乐被砍死。也就是说,兰京及其同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杀死高澄。在场其他人等只要不是拼死抵抗的,都活了下来。很明显,兰京等人并非鱼死网破。高洋就算再从容镇定,迅速平叛,从城东双堂带士兵来到城北东柏堂,也需要时间。而并未受伤的兰京等人是有充足的时间逃跑的,然而,他们并没有逃跑,而是藏匿于东柏堂内,似乎等着高洋来。

而最诡异的一段记载,则来自北齐书陈元康的传记。据其本传记载,兰京以奴隶身份,居然能串联六位同党而不泄密,这已经惊世骇俗了。结果,有一位同党叫阿改,居然是高洋的贴身带刀侍卫!兰京和阿改商议,两人要同时杀了高澄、高洋两兄弟。而阿改一直没找到好时机下手,于是兰京就先动手了。这段记载,在杜少看来,纯属欲盖弥彰。兰京一介厨奴,因为个人私愤,就联系到了高洋的侍卫为外援?而阿改好好地一个贴身侍卫,为什么要答应兰京?阿改又为何要反自己的主子高洋?而兰京、阿改,有何能力和自信,团灭高氏兄弟?而且,既然阿改并没有动手,史书又是怎么知道阿改参与刺杀案了呢?要知道,兰京等人并未经过任何审讯,直接就被高洋带的士兵砍杀了。

这一切都有违常理。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高澄遇刺案,背后主使就是高洋。而这个叫阿改的侍卫,就是高洋和兰京的联络人。因此,案发后,高洋才会在内外皆惊的情况下,毫不吃惊的迅速集结力量“平叛”。而兰京等人没有逃跑,却静候高洋,也许是因为高洋事先已经许诺放兰京回南梁,抑或有其他封赏。没想到等到的,是高洋的灭口。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兰京等人没有对杨愔、崔季舒、陈元康赶尽杀绝,因为这些人对高洋有用。

三、真实的高洋

历朝历代,每当权臣过世,权力交接总是敏感的。曹魏末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的权力交接就伴随着曹魏大臣的反抗和政变。与高欢、高澄同时代的西魏权臣宇文泰死之前,还要依靠家族中唯一年长的侄子宇文护来巩固震慑功臣集体,因为这些功臣当年都是宇文泰的同僚,有的甚至是上级,自己儿子没有军功,威望不足。而就算成为了皇帝,比如朱元璋,在自己的太子朱标早逝后,怕太孙朱允炆压不住功臣,还是将功臣屠戮殆尽。而东魏的情况与西魏是一样的。不久之前,高欢死后侯景就造反,强如高澄都颇费一番心神。而高洋的资历,明显是不足以震慑东魏的功臣勋贵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高澄遇刺案就是场意外,因为如果是高洋主使的,高洋未必有能力掌控局面,东魏高氏的事业可能就此中断。

但杜少认为,在东魏武定七年这个节骨眼上,只有高洋有主使刺杀高澄,之后还能稳定局面的能力。

很多人因为高澄总欺负高洋,就借此判断两兄弟关系很不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对于高澄、高洋这种立志开拓的人来说,以这种程度的欺负就判定二人之间的关系,是幼稚的。之前我一直提到次子教育,高洋接受的是正统的次子教育。真相是,高洋在武定七年的身份是高澄的助手,东魏文治集团的二把手。让我们对比一下高澄和高洋的履历: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澄入邺城辅政,加左右京畿大都督,成为京师邺城的军政一把手,后兼任吏部尚书,整治吏治。而在这之前一年,高洋被授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太原郡开国公,初入仕途。

兴和二年(540年),高澄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代理吏部尚书。三年后的武定元年,高洋加侍中,开始参与朝政。次年,迁移为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

武定五年(547年)七月,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完全接收高欢生前的爵位、权力和官职。而高澄在离开邺城前往晋阳前,安排高洋为京畿大都督,摄理国事,掌握邺城军政大权。

可以看出,对于高氏政权来说,高洋就是高澄的助手加影子。高澄一旦有变,小高澄八岁的高洋,甚至是高氏家族的第一备胎。

邺城宫殿复原图

东魏高氏政权,如果细分,其实可以分成四股力量:

第一类,以六镇怀朔镇的高欢元从故旧和后期投降吸纳的鲜卑勋贵为代表。这些人以高岳、孙腾、司马子如、高隆之、斛律金斛律光父子、段荣段韶父子、厍狄干、彭乐、韩轨、潘相乐、可朱浑道元、刘丰生为代表,简而言之,晋阳霸府的武勋集团。这类本是高氏政权的肱骨,但是此时正处于被高澄打压的阶段。

第二类,是早年跟随高欢建义信都的河北豪强,以渤海高氏高乾、高敖曹兄弟和渤海封氏封隆之、赵郡李氏李元忠为代表。这类在高乾兄弟死后,基本上属于安分守己的一类。

第三类,就是高澄文治官僚集团,以博陵崔氏的崔暹、崔季舒,弘农杨氏的杨愔以及寒门出身的陈元康、赵彦深等人为代表。这是高澄的基本盘,是此时维持东魏运转的最重要力量。

第四类,就是尔朱氏当年的元从,后来投降高欢的。比如慕容绍宗,这类基本上被边缘化。

当然,历史早已成烟,高澄遇刺真相不得而知。但若真如杜少分析、推测的那般,是高洋主使刺杀高澄的话,那么高澄遇刺案就合理清晰了许多。高洋作为高澄幕府的二把手,自然在高澄死后可以调动高澄留下的文治官僚集团为己用,因此,兰京等人才会放过了崔季舒等文官。而武定七年这个点,选的也是极好:此时武勋集团集体臣服高澄,高澄的文智集团占绝对优势,又是篡位前夕,高洋此时代替高澄,可以直接站在高澄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利用自己原文治集团二把手的身份指挥全局。而接下来,高洋建立北齐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高洋真正的心腹是高澄遗留下来的文治集团。

那么,高洋之前是不是与某些大臣商量过呢?个人认为,无论是武勋集团还是文治集团,事先均不知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高洋淡定的指挥平叛、接收权力之时,内外诧异。整个事件,完全体现了高洋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来的两大特点:果敢决绝、心机深沉。这才是真实的高洋。

四、高洋建北齐,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嬗代

高洋全面掌权后,接着就要完成其兄未竟的事业:篡位。为了团结一切力量,获取勋贵集团的支持,他将之前高澄的亲信、整治勋贵的崔暹、崔季舒各打了二百鞭子,发配远疆。然而,勋贵集团均非等闲,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于是趁着高洋立足未稳之际,想要恢复自己的特权。于是,出现了历史上又一奇景,本应翘首期盼、共同劝进的武勋集团,居然大部分反对高洋篡位。

高德政是当年高澄派去辅佐高洋治理邺城的幕僚,此时已成高洋心腹。徐之才、宋景业善于占卜,于是托言卦象有异常,和高德政立劝高洋篡位。没想到,此言一出,第一个反对高洋篡位的,居然是高洋的母亲娄昭君。娄氏说:“汝父如龙,汝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事人,你以为自己是谁,敢行尧舜之事?”这话说得冠冕弹簧,但是却经不起推敲。娄氏是什么人?当年为了高欢的事业,让高欢娶柔然公主为妻,自己让妻为妾的人。这种人虽不如吕后强势,但是想她后来在高洋死后,率领自己的儿子高演、高湛将亲孙子赶下台,理由无非是孙子高殷的母亲李祖娥是汉人,而当时掌权的杨愔也是汉人。可见,娄昭君是当时鲜卑贵戚的代言人,他反对高洋篡位,目的绝不单纯。

高洋见母亲反对,于是让段韶去问大将斛律金。斛律金也反对,并且说宋景业惑主,要高洋杀了他。高洋没办法,又派高德政去邺城问众臣。当年劝高欢整治贪污的寒门杜弼,此时也反对篡位。但他反对篡位的理由是怕宇文泰挟西魏天子来讨伐。徐之才驳斥他说,宇文泰也想篡位,只会跟着高洋篡位罢了。而司马子如听说后,也面陈高洋,说篡位坚决使不得。

除了杜弼真的说出反对理由外,其他武勋集团大部分人没什么特殊理由,却反对高洋篡位。从此事可以看出,高洋在武勋集团眼中,是第二个高澄,是文治集团的首脑。为了自身利益,他们以反对篡位为要挟,其实背后目的是想让高洋回到高欢时代的做法,承认武勋集团的特殊地位罢了。

看到武勋集团反对,高洋意识到,还是文治集团靠得住,于是找到了杨愔,杨愔就暗中集结大臣,议定礼仪制度,中书郎崔劼、裴让之准备禅让诏书。高洋率大军回到邺城,武勋集团看大势已去,没人说话。勋贵高隆之跟高欢没有血亲关系,但是却自诩为高氏宗室,自认为高洋的叔叔。他看到南城有民夫修筑祭天高坛,于是问高洋:“集结民夫是为何?”高洋大怒道:“我想做什么,还用你来管?”高隆之惶恐退下。之后,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深进宫,要孝静帝遵循天意,仿效尧舜,禅位给齐王。孝静帝嘴中念着后汉书中对汉献帝的评语“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无奈退位。

高洋登基

武定八年(550年)十一月,高洋在文治集团的拥戴下,于邺城南郊即皇帝位,改元天保。高洋先是追封高欢、高澄为帝,同时对已故功臣高昂、慕容绍宗、娄昭、尉景、段荣、窦泰等人也进行了追赐。为拉拢武勋集团,封库狄干、斛律金、贺拔仁、韩轨、可朱浑道元、彭乐、潘相乐为王。历朝历代,封在世功臣为王的很是少见,这也是普遍认为北齐的王爵含金量不高的原因。

西魏权臣宇文泰听说高洋篡位,率大军东征,想趁乱欺负高洋。高洋也御驾亲征,宇文泰看到北齐的军容后,大为震惊,感叹道:“高欢没有死啊!”于是连夜率军撤退。至此,高洋顺利建立北齐。

3 阅读:839
评论列表
  • 2023-02-24 17:22

    从史料分析来看赞成高澄死于高洋的密谋。如果是高澄一系为帝的话说不定就是高齐灭宇文周了,说不定灭南梁统一呢。高欢一系应该是有精神病遗传基因

  • 2023-03-06 17:56

    高澄可比司马师厉害的多,除了有点好色以外,综合能力属于超一流人物,年纪轻轻就把文武皆收为己用,就是好色把自己玩脱了,护卫都支走了,让个小厨子嘎了。

  • 2023-03-11 08:49

    高欢对皇帝,比宇文黑獭对皇帝好多了

杜少说历史

简介:每天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