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华为“造车”专列,就能笑到最后吗?

智瑾见闻 2024-05-20 13:28:48

作者 l 一帆

伴随问界的快速出圈,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品牌号召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所看见。

自今年1月岚图加入鸿蒙系统后,广汽传祺、零跑汽车、凯翼汽车也官宣加入鸿蒙生态,四家新能源车企共同组成鸿蒙原生应用首批汽车行业伙伴。

至此,国内新能源市场形成以理想、小鹏、蔚来、比亚迪等为主的自力更生新势力,以及以广汽埃安、哪吒等聚焦中低端市场,以量换价求生存的中低端新能源,和传统车企巨头系,以及华为系四足鼎立的局面。

从乘联会公布的4月份新能源品牌销量排行来看,在整个前15名中,比亚迪4月销量排名第一,特斯拉中国紧随其后;背靠华为的赛力斯(也就是问界)排名第9;既不靠华为,也没有传统车企背景的新势力,只有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和哪吒上榜,相当于超半数席位被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所占据。

图片来源:乘联会

或许是看清市场格局,零跑选择加盟华为,北汽、东风和广汽,同样也选择与华为联手。由此来看,小米汽车尽管凭借雷军的营销能力实现开门红,但长远来看,新能源赛道是一场拉力赛,既无背景,也无先发优势的小米,前途如何还不好说。

基本可以认为,当下新能源品牌,要么加入上述四股势力,进入新一轮市场竞争,要么大概率只能被加速淘汰。

新能源五档格局

从当前市场现状来看,国内应是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不论是车企数量,还是产销量,均在前列。但繁荣外表下,却是更加严峻的生存战。

比亚迪凭借all in新能源如今开始直接叫板特斯拉,成为新能源独一档,旗下新能源品牌基本覆盖几十万到数万元价位不等的高中低端市场,率先出圈。

第二档则是以理想、小鹏、蔚来等布局20万到35万中端价位和35万以上高端价位的新势力。这也是目前竞争最为惨烈的市场。

2022年底,随着理想实现单季度盈利,市场开始重新调整对新势力的审视逻辑,不论是资本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此前被无限宽容的亏损问题,开始成为新势力们的核心KPI。

整个2023年,理想实现营收1239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进一步搅动以量换价,跑马圈地的行业发展逻辑。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由此来看,除了理想暂时进入安全期,排在其后的蔚来、小鹏,以及背靠华为新晋崛起的问界,或是最有希望突围的三大中高端品牌,毕竟下一个理想大概率将从这三者中产生,市场自然不愿放弃这个机会。

第三档则是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包括大众、长安、北汽、东风、广汽等,不仅具备成熟的产业链体系,背靠传统车企,也更具渠道优势和资本优势。

不过,这类大型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同样无法规避盈利压力,比如北汽旗下新能源品牌极狐,常年销量惨淡,更是盈利无望,或许是意识到极狐难向上,北汽又与华为一起,推出“问界二号”——享界。

这也是当下新能源行业的第四档——华为档。

华为的造车逻辑与众不同,且只有华为能做,就是不直接参与车辆生产,而是凭借自身品牌、渠道优势和操作系统,与第三方车企共同“造车”,主打一个轻资产运作。

目前华为“造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华为智选,就是除了生产制造,华为将全程参与车辆的设计、营销、服务等全链路,比较典型的就是问界,目前华为与奇瑞的智界,以及跟北汽的享界,均是此类经营模式。

另一种就是仅接入鸿蒙系统,目前东风、广汽、零跑和北汽已经接入,也就是所谓的鸿蒙生态。

只是回归本质,不论是智选还是鸿蒙生态,对车企而言,更多是想依靠华为的品牌效应带动销量增长,尤其是在问界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将会有更多车企放弃灵魂加入华为。

毕竟从实际效应来看,华为不仅能从品牌层面来带销量,还能从资本层面成为最好的融资噱头之一。

除了上述四挡,以哪吒为代表,既没有背景,也不依靠华为,主要在低端市场角力的新势力,构成了当下新能源市场的第五档。

此类新势力核心逻辑在于以量换价,用空间换时间,只要能熬过行业出清期,就能凭借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而在未来实现盈利。

由此,构成了当下新能源市场的基本格局。

大洗牌序幕拉开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毫无背景的新势力,除各自价位段的头部品牌,自力更生对于大部分还在为销量挣扎的车企基本不再适用,而此时还希望在新能源领域“白手起家”,更是难如登天。

此前昙花一现的小牛,还未彻底交付,便基本宣告造车失败,如今又重新all in电动两轮车业务。

威马则成为新势力倒台第一家,也正式掀开新势力市场出清的幕布。如今,主打高端的高合汽车已经走在破产边缘,品牌从上到下的经营逻辑,似乎也不再适用。

整个新能源行业充斥着三个字:大洗牌。

在此背景下,此前已经完成跑马圈地的品牌,如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等已经开始进入以盈利为目标的第二阶段,将此前处于同一起跑线的玩家甩至身后。其他品牌,则纷纷开始寻求大腿,以求活得更久,对于当下新能源而言,时间才是最好的盟友。

当然,很多品牌会将目光放到海外,只是从欧美等主要海外市场开始重新放宽油车的政策限制来看,这条道路并不比在国内求生存容易。

如果从这样的市场现状来看,刚上市不久的小米汽车,或许才是最为汗流浃背的一个,但还有一大批已经在赛道上奔跑多年的车企,同样如坐针毡。

对于新能源二阶段的发展,“整合”大概率是无法绕开的词汇,但面临行业普遍存在盈利问题,强者恒强在现阶段也很难成立,换言之,在大家普遍还未盈利的前提下,能率先盈利的车企,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这方面来看,当前是一个相当惨烈的时代,却也为所有玩家提供了一次以盈利为目标,重新排序的机会,这或许是小米造车的初衷之一。

毕竟,对于大多数车企而言,市场又重新给到一条新的起跑线,谁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0 阅读:113
评论列表

智瑾见闻

简介:有分析、有趣、有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