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缺乏战略眼光进京后丧失人心而清军则采取相反措施安定人心

史海撷英 2024-03-25 11:40:36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带领闯军抵达了明朝京畿之地居庸关,闯军势大,守卫这里的宦官杜之秩、总兵唐通选择不战而降,至此,通往京城的大门被洞开,闯军迅速逼近京师。

三月十九日凌晨,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闯军入京,崇祯帝见大势已去,于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李自成入住紫禁城,着手准备登基大典,完成改朝换代的最后一步。

可惜最终代替明朝改朝换代的却是关外的满清,至于李自成则在进京四十二天后火速逃亡西安,在京城的政权仅仅维持了四十二天,如此快速的溃败让人唏嘘不已。

说实话,和满清这种成熟的政权相比,李自成这种草创的政权还有些稚嫩,当然李自成不是没有机会,只是窗口期非常短暂罢了,一旦错过,那真的是万劫不复了。

世人都说京城的繁华生活腐化了闯军的战斗力,这句话过于片面了,从始至终,李自成的战斗力并没有下降,之所以战败纯粹因为对手变了。

孙传庭

和满清交手前,李自成的最强的对手就是孙传庭,当初孙传庭和洪承畴相互配合,旁边又有卢象升帮助守卫河南,打的起义军接连败退,甚至能够擒杀高迎祥,把李自成打溃成几百人逃亡商洛山。

要不是崇祯帝的召走孙传庭,李自成哪有喘息的空间?至于崇祯帝为何找孙传庭,还不是因为多尔衮入关劫掠。

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入关劫掠,鉴于清军机动性和战斗力极强,主帅卢象升意识到无法彻底剿灭这支部队,于是采取袭扰不决战的策略,也让多尔衮在关内整整劫掠了八个月。

放任清军如此劫掠自然引起明思宗的不满,逼迫卢象升与清军决战,贾庄一战,卢象升当场战死,明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没了卢象升的抵御,明思宗现在能动用的只有孙传庭了,于是征召孙传庭前来抵御,和卢象升一样,孙传庭也意识到没法和清军决战,只能采取袭扰和防御的战略,气得明思宗将其丢下诏狱,这一关就是三年,直接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时间。

曾经围剿起义军的卢象升已经战死了,洪承畴被派往辽东,至于孙传庭则呆在诏狱,没了牢笼的李自成迅速恢复了实力。

孙传庭

崇祯十五年(1642年),因李自成部越来越大,彻底威胁了明朝统治,明思宗无奈,只能再度启用孙传庭。但此时明军的力量和李自成的力量已经彻底扭转了,而且明思宗还是不放心孙传庭,给他加了诸多不合理的要求,孙传庭最终败在了李自成的手上。

而这么一个处处受限的孙传庭已经是李自成在入住紫禁城之前遇到了最强的对手了,因而以李自成现在的实力,横扫关内是没问题的,但遇到关外的满清就说不准了。

此时的满清经过皇太极多年的改造,已经建立起一套能用的文官班底,而李自成从商洛山出来后顶多也就几千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的底层百姓,此时距离山海关大战不过四年,四年的时间,不足以让李自成建立起一套足够使用的军事和文官班底。

因而李自成能压倒满清的唯一窗口期就是抢在满清之前入住京城,而且越早越好,而且入住京城后需要迅速恢复生产且维持旧士绅发展新的士绅,这个窗口期非常短暂,短暂到只有三个月时间。

在这个期间,李自成和他的大顺要全力做好三件大事,少一条都不行。

首先就是恢复生产,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就是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但随着明末十几年的乱局,土地矛盾反而不怎么尖锐了,因为战乱,大量的地主要么死于战乱,要么避祸逃亡,无主之地实在太多了。

李鸿基

这时候李自成只要授予百姓农田,组织民众开垦,承认他们对开垦土地的所有权即可,然后利用现有的官府征税,就足够获得大量底层百姓的支持,顺便带起一批忠心于自己的新士绅。

其次就是厚待明朝的官员,虽然继续任用他们为官,但新朝的核心依旧是闯军他们,他们作为依附,不会影响新朝官员的使用,毕竟官位和权力是分开的,给他们高官却不给实权养着也不是多大的事。反正过几年之后科举会吸收一批新的官员上来,这些前朝旧官也会逐渐下去了,另外养着他们还方便对他们的门生故吏们的招降,人力和成本上节约地不是一点半点。

至于最后一条,就是对明朝皇亲贵族们的财富没收,不管是皇庄还是土地亦或是住宅,这些都是可以直接没收的,没收这些财富不仅对官员和百姓没有任何的损害,还能迅速充盈国库,快速缓解新朝国库空虚的问题。

可以说只要落实这几条,李自成和他的大顺至少会稳定许多。

但可惜,李自成能够做到的只有第三件,其余两件真的一言难尽,暂时得到天下后既没有立即恢复组织生产又对投降的官员们丝毫不留情面,逼迫他们追赃助饷,甚至对普通百姓的家产也开始掳掠起来,纵容手下敛财。虽然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彻底把百姓和降官们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与李自成离心离德。

更离谱的是本来做的不错的第三件,到最后居然开始对明朝宗室们客气起来,本末彻底倒置,李自成到最后依旧不知道谁才是对自己统治有价值的。

反观满清,这三件倒是做得不错,入关后立刻组织生产,默认他们既有的开垦,很快安抚了北方的百姓,对投降的官员们也都予以留用,才能突出的甚至可以重用。至于对明朝宗室勋贵的财富没收则是丝毫不留情面,而他们也是日后满清圈地的对象,虽然圈地属于清初的恶政,但圈的大都是前朝宗室的土地,因而没有引起太大的叛乱。几个措施下来,迅速让满清站稳了脚跟,这也是李自成快速失去所有基本盘的根本原因。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入关之前的范文程和洪承畴对于战胜李自成是相当有信心的。

虽然范文程不太清楚李自成起义军的具体情况,但依旧非常自信,哪怕闯军战斗力强于自己,依旧可以通过快速恢复秩序的方法,笼络明朝的官员士绅,将他们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根据《清史稿》记载,当时范文程给出的策略其实和之前说的没两样:“而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河北一定,可令各城官吏,移其妻子,避患于我军,因以为质拔其德举素著者,置之班行,俾各朝夕献纳,以资辅翼,王于众论中,择善酌行,则闻见可广,而政事有时措之宜矣。”

至于和农民军交手多次的洪承畴就不一样了,虽然洪承畴走后李自成实力增加了不少,但他清楚孙传庭的能力以及逃回去的白广恩部战斗力,因而可以预测出闯军大概的战斗力,因而给出了多尔衮最合适的战略和战术。至于政治上也给出了和范文程一样的策略,拉拢百姓、士绅和明朝降官,这几个都是李自成最缺乏的地方。所以洪承畴非常自信的告诉多尔衮满清必定能够击败李自成,真正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别让李自成带着劫掠的财富跑了,毕竟要拿着李自成的财富去维持社会秩序,还要奖励将士呢。

为此洪承畴还专门部署了如何才能迅速追击到闯军,而这个时候,山海关的吴三桂还没和多尔衮联系上,但洪承畴依旧自信能够打赢李自成,此时的他也没考虑从山海关走,而是从蓟州密云近京处入关。

洪承畴

只是山海关方便了清军入关而已,而日后的清军也的确按照洪承畴的规划,击败并且追上了闯军,将李自成劫掠的财富都抢了过来犒劳士卒了。李自成得罪百姓士绅而得到的财富,最终都便宜了满清。

一个是成熟的政权,一个是刚刚草创的草台班子,加上双方的战斗力本身就不同,清军这里还有一个对李自成知根知底的洪承畴,李自成焉能不败?

李自成是有机会,但这种机会只是理论的可能,毕竟历史留给李自成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1 阅读:45
评论列表
  • 2024-03-25 13:26

    安定人心,指屠城?呵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