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盗挖清东陵后,与日军血战7天7夜,儿子如今成国家栋梁

小响说史 2024-04-29 11:26:23

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火震撼了全国,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数月间,统治中原长达两百多年的清王朝轰然倒塌,旧时代的帷幕落下。然而,华夏人民并未立即迎来一个真正的民主新社会,相反,他们踏入了一个军阀割据、征战不休的动荡时期。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清末民初的混乱中,许多有能力的人才得以迅速崭露头角,展现他们的才华与智慧,最终成为了一方诸侯。在这些英雄人物成功背后,却是平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令人敬佩的是,当外敌入侵华夏大地时,这些曾经的对手能够摒弃前嫌,共同抵御外侮,全身心投入抗日事业,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成为中国军人的楷模。

其中,孙殿英便是这些抗日英雄中的一员。1889年,他出生于河南永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的不幸经历,使得孙殿英性格中充满了争强好胜的特质。他早早混迹于江湖,结交了不少游侠,逐渐在清末的乱世中崭露头角。

面对当时社会的艰难与不公,孙殿英选择了从军之路。他加入了李凤朝领导的“庙道会”,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迅速成为会中小头目,并最终成为会首。他的野心勃勃,不仅贩卖鸦片获取暴利,更用这些资金购买枪支弹药,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

随着实力的增强,孙殿英逐渐脱离了“庙道会”,开始自立山头,招兵买马。他的队伍迅速壮大,他也因此自称为旅长。在直奉两系战争中,他巧妙地搜罗散兵游勇,使自己的队伍短时间内发展到数千人。此时的孙殿英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吸引了众多地方军阀的注意。

他先后跟随过憨玉昆、叶荃等军阀,最终选择跟随直系军阀张宗昌,并被任命为第五师师长。此时,他手下已有五千多人的队伍,成为一方诸侯。

不久他在河北沧县击败徐永昌的战役,不仅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为他在张宗昌麾下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时局的变迁,孙殿英审时度势,不断变换阵营,最终在国民政府中谋得一席之地,成为12军军长。而他以军事演习为名盗掘清东陵的行为,则是他人生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笔,尽管通过权术运作暂时逃脱了法律制裁,却留下了千古骂名。历史总是多面的。1933年,面对日寇的侵略,孙殿英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在热河赤峰的战斗中,他领导部队英勇抗击,与敌对战七天七夜,取得了显著战果,赢得了民众的尊敬与舆论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他过往的污点,让人看到了他作为军人的担当与血性。

没想到孙殿英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转折。在抗日战争中与八路军合作之后,竟然在困境中选择投敌,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另一个重大污点,彻底颠覆了先前树立的抗日英雄形象,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汉奸”。

曾经的他在赤峰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一度赢得国人的赞誉,但后期的变节行为却让他的名声永远地烙上了耻辱的印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孙殿英的故事并未因其个人的陨落而终结,其子孙天义的人生轨迹,成为了这段复杂历史的另一抹亮色。

孙天义的成长经历与父亲大相径庭,他是在母亲的教诲与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不同于父亲动荡不安的一生,孙天义选择了与学问为伴的道路,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主修西方语言文学。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于教育与文化建设事业,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学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认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孙天义在担任黄帝陵基金会会长期间,不仅展现了卓越的管理才能,更体现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他无私奉献,不取分文报酬,全心全意致力于黄帝陵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重要象征,这一壮举无疑是对“功德无量”最生动的诠释。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不仅黄帝陵得以焕然一新,更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孙天义的一生,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最好注解。在父亲复杂历史的阴影下,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部光明磊落的篇章,成为了值得后人学习与尊敬的典范。

0 阅读:95

小响说史

简介:给大家呈现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