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茅台”的“堕落”:椰树如何用疯狂自虐来翻身?

两抖云 2022-10-17 14:31:46

很久很久以前,椰树椰汁,走的是偶像派路线。它有两个定位,一个是白领小资的随手饮,比如1996年拍得那个广告,真潮啊,讲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王家卫风格的,配上《Quizas Quizas Quizas》的插曲,现在的文青看了都心颤。

另一个就是“国宴饮料”的高大上定位,彰显“果汁茅台”的B格,可口可乐啥的那都弱爆了。

大概是在2014年以后,椰树突然放飞了自我,温情的包装设计变得凶狠丑陋,成了后现代审丑风,不知道的还以为新设计师曾在宾馆发过卡片。

另外,椰树玩起了“越喝越大”的软色性擦边球,最关键的是,被罚了多次之后,毫不悔改,为提振中国女性的自信操碎了心,用各种营销手段,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高潮,跟上瘾似的,而且还不是宣传卖点,就是为了造势,让很多营销狗大呼看不懂。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我感觉椰树这么作妖,其实就为了一件事,那就是

不要忘了我。

不要忘了我。

不要忘了我。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饮料市场的竞争,太激烈了。

饮料行业,可能是国内最被低估的行业之一,它的毛利非常大,通常可以达到40%,而且增长非常快。改革开放后的30年,市场规模年增长20%,增长了500倍。2010年之后,中国的首富,基本都来自三个行业,互联网、房地产和饮料,哇哈哈的宗庆后和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分别拿下过两次首富。

饮料行业的能量,让一些互联网大佬都惊了,比如2003年的首富丁磊就说,饮料也没啥技术含量,一两块钱一瓶,怎么就能这么挣钱?

正因如此,很多人盯上了这块肥肉,尤其是外资企业,比如“两乐”, 1979年1月 ,中美建交第二天,可口可乐就重回大陆市场,利用免费送筷子等手段,没几年就打开了销路,随后百事、联合利华和雀巢都进来了。

同时,国内健力宝等国产品牌开始崛起,双方的竞争在80年代开始白热化。

另外,饮料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少见的自由竞争市场。因为饮料不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所以改革开放之后,饮料不像其他行业,比如汽车,有一些保护和扶持政策,所以全凭个人本事。

在这种情况下,饮料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是中资与外资,民族品牌之间打得也很凶。

但在市场的成长期,外资的进攻更加凶狠。当年国外饮料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抢占,主要靠两种方式,一个是雪藏。

举个例子,北冰洋汽水是老字号的国产汽水品牌,八大汽水之一,它是北方小伙伴的童年回忆,90年代之前,火得不要不要的。

但随着饮料品牌的增多,北冰洋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于是在1994年,北冰洋公司决定招商引资,和百事合作,成立“百事——北冰洋饮料公司”,希望能学习人家的技术和管理经营理念,让北冰洋重振雄风。

然而结果出乎意料,百事在扩大了投资控股北冰洋之后,与它的母公司签订了一项长达15年的合作协议,条件是母公司不允许使用“北冰洋”这个品牌生产饮料。同时百事利用其销售渠道,打开了北京市场,相当于借鸡下蛋,而“北冰洋”这个品牌就被雪藏,从此消失了。

直到15年后的2009年,双方协议到期,一轻控股公司的领导决定,重启北冰洋,这才在2011年重新上市,但已经过去了17年,早已物是人非,再想翻盘就难了。

中国的8大汽水公司,其他6家和北冰洋一样,都和外资合作,结果都翻车了,这就是“两乐水淹七军”的典故。

雪藏民族品牌这事,是外企的常规操作,不仅局限于饮料行业,比如当年的美加净,也是这样。她曾是80年代国内最知名的化妆品品牌,绝对的老大。1990年,上海家化和美国庄臣合作,后者以租赁的方式拿下了美加净,但就是不用,结果美加净的销量两年之内,就从3亿元跌到了600万。

这生意做的,太划算了。

其实市场竞争激烈这事,对外资也一样,你跺你也麻。但为了迅速扩大市场,除了雪藏,还有一招更狠,那就是收购。

随着果汁饮料在中国的崛起,包括椰树等一大批国产果汁企业的生意越来火,其中以汇源的能量最大,根据尼尔森的报告,在纯果汁和高浓度果汁市场,汇源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42.6%和39.6%,是国内市场的老大。

虽然两乐推出了酷儿、果缤纷等品牌,但和汇源比,就是个弟弟。于是可口可乐采用了老方法,在2008年宣布,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没办法,我打不过你,但我有钱。

但这起庞大的收购案,被商务部给否了,这也是自《反垄断法》出台以来,第一个没有通过审查的收购案,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和很多人想得不一样,商务部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单纯保护汇源这个民族品牌,毕竟当时它的注册地是开曼,而是担心可口可乐拿下汇源之后,会把国内的小果汁企业都玩死,毕竟你是碳酸饮料的老大,摊子铺得又这么大,最low的夫妻店小卖部都要铺你的货,一旦你玩起了捆绑销售,那还有小厂的活路吗?

打不过就收购,这是两乐的常规操作,百事旗下的纯果乐,就是1998年买来的。可口可乐为了占领澳大利亚的果汁市场,在2003年也企图收购澳洲最大的果汁公司BERRI,如果成功,将拿下澳洲50%的市场,结果也被澳洲政府给否了。

但我说这些,并不是想告诉大家,国产饮料药丸,相反,国产饮料在纯净水、果汁饮料、功能饮料、乳制品饮料、茶饮料都混的风生水起,农夫山泉、哇哈哈、脉动、东鹏特饮、香飘飘等等,都是各家领域的第一梯队,除了碳酸饮料确实不行,其他的基本能和外企打得有来有回,就连破产重组的汇源,都开始慢慢缓过劲来了。

所以我反对一些媒体人,天天吆喝什么“国产饮料大败局”之类的话,竞争烈度这么大,自然有旧人哭,新人笑,如果在自家主场,连饮料市场都被人按在地上摩擦,那还谈什么中国制造,还谈什么国际竞争?

那么既然竞争这么激烈,各大饮料公司,为了抢夺市场,除了口味的提升,就剩下营销了,比如打广告。

我举个例子,根据慧点市场报的披露,2013年上半年,2013年发布广告最多的公司,前20名中,有6家是饮料和乳品公司,市场竞争可见一般。

那么2014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消费者的注意力从电视转移到了手机上,所以打法就变了。

那么回过头来说椰树。椰树之前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2010年时,还曾在买购网的“十大中国饮料排行榜”中,拿下第一的桂冠,成为椰汁细分市场的绝对霸主。

但根据财新网的报道,椰树集团的产值在2012年后陷入瓶颈期,并在2013-2016年呈现3连跌的趋势。

而根据媒体披露,正是在2014年,椰树和自己的设计团队闹掰了,由董事长,美工出身的王光兴老爷子亲自操刀,设计了现在的包装,而且以后改动比较小,都是这种后现代风格。

同时,营销定位也变成了“事业线神器”,据说1997年,他们从香港的一份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报道,说喝椰汁能长得越来越凶,然后就用上了,只不过过去不是重点,现在只玩这个。不管怎么罚,我即使利用“从小女孩长到博士”的障眼法,也要暗嗖嗖地展示自己的“功效”。

后来一看,因为这种戏剧性的效果,把吃瓜群众撩拨得不要不要的,一发个广告,热度铺天盖地就来了,于是就坡下驴,具体策略就是,把“从小喝到大“,和自己劲爆的包装玩成梗,成了舆论话题,再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病毒裂变传播的方式,收割一波又一波流量。

其实,椰树已经做到了椰汁的王者,在自己圈子里没啥对手,卖点啥的也就不重要了。

但它的竞争对手不止这些,功能饮料、茶饮料包括碳酸饮料都算,而且现在的饮料种类越来越多,不进则退,植物蛋白饮料的友商,“南椰树、北露露”的承德露露,这两年业绩就不咋好。

所以这种打法,省钱省力,只要能维持住我的知名度,能继续火,销量最起码也能维持住。

今年一月,椰树还专门发了个喜报,人家已经大大方方告诉你了,我“从小喝到大“的广告风波引起了5亿多人次的关注,大获成功,销量年增长16.8%,快来夸我!

所以,人家不是不懂设计,更不是单纯恶搞,一切都是生意,以后弄不好还有新梗呢,咱们拭目以待吧。

(都看到这了,帮我点个赞吧,期待您的鼓励!)

1 阅读:377
评论列表
  • 2022-10-18 01:04

    这不比清华北大 那些人不人鬼不鬼的模特好看?

  • 2022-10-18 10:19

    别小看椰汁,目前世界上唯一可商用油水分离技术(国家保密技术)出自他们的手,有军方人脉保着死不了,顶多罚钱。 再说搞颜色罢了,而且也是唯一非椰粉兑水的产品。

  • 2022-10-19 00:06

    问题是,椰树这么多年来一直没降低质量啊。[笑着哭]

  • 2022-10-18 16:46

    我就是喜欢椰树,爱看她们直播

  • 2022-10-18 10:43

    [笑着哭][笑着哭]反正我爱看

两抖云

简介:介绍点有趣的历史和财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