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崛起,原汽车强省被血洗,哪些省份成“乱世大赢家

两抖云 2023-04-10 17:49:31

最近有个新闻,刷爆了汽车圈。

截止到2023年第12周,比亚迪(不含腾势)累计上险量(357278辆),超过南北大众(一汽大众+上汽大众=343915辆)之和,正式成为国内最畅销的汽车品牌。

这一刻,我们等了小40年。

而随着合资品牌的节节败退,各省市原有的汽车势力格局,正在被新势力们重新洗牌。

汽车制造做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之一,其产值之高,产业链之长,根本不是其他行业能比的,2022年仅国内的汽车类零售总额,就高达4.58万亿。等几年之后,自主品牌成建制卷到国外,这又是多少钱?

一旦形成产业集群,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天量的工作岗位。

所以现在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制造业的尽头是造车”。

面对这场逼人的富贵,很多省市早已摩拳擦掌,各种政策层出不穷,都准备趁着天下大乱,切下这块巨大的蛋糕,那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

那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会如何改变各省的经济格局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事。

2017年之前,中国有6大汽车产业集群,分别是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武汉为核心的湖北,以及重庆。

在这些地方,汽车产业的比重相当大,比如湖北,曾一度占到GDP的20%,是绝对的支柱型产业。

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势力们,这两年直接把牌桌掀了,几个新人城市已经崛起,比如西安、长沙、合肥、柳州等等,开始鲸吞六大巨头的份额。

先说西安。

2003年,比亚迪收购了陕西的秦川汽车之后,在西安建了第一座工厂,比亚迪的第一台车F3,就是在西安下线的。

一个素人造车,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成为史上第一个月销量破万的自主品牌车型,2006年的销量突破6万大关,以至于经销商们在工厂门口排队斗地主,西安也就成了比亚迪的龙兴之地。

新能源汽车崛起之后,西安开始生产秦、宋等车型。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1.5万辆,超过上海,位列全国第一,西安工厂也成了比亚迪的头号主力厂。

去年,西安汽车产业突破了2000亿,成了支柱性产业,比亚迪在陕西布局的企业已经超过20家,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目前陕西也是密集出台政策,势要把西安建成北方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崛起之前,陕西就有一定的底子,陕重汽、潍柴发动机都在那,另外还有60多所高校,“双一流”大学就有7所,比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些理工科名校,科研实力不弱,想争北方头把交椅,还是有实力的。

再说深圳。

早在2000年,深圳就想搞汽车,但连谈了几个项目,比如东风风神、哈飞、东风雷诺,都黄了,汽车产业也给深圳,留下了好几平方公里的心理阴影。

深圳是比亚迪的总部所在地,2003年比亚迪造车之后,双方一拍即合,于是2004年2月,比亚迪在龙岗坪山建了第二座工厂,比亚迪汽车的总部也迁到了坪山,F6就是在这产的。

2011年,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e6上市后,深圳更是玩命加持,指定它作为全市的出租车车型。深圳还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进行补贴,深圳连续几年都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上牌量最高的城市。

现在比亚迪的两款旗舰车型——汉和唐,都是在深圳生产的。去年下半年,月销量加起来在5万辆左右,就这还满足不了订单需求,所以深圳开始扩建工业园区。

因为自家的土地金贵,以后的汽车产业会放到深汕合作区。

深圳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靠近终端市场,买新能源的人多。一个是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比较发达。腾讯和华为都在深圳,也都进入了汽车产业,可以为智能电动汽车提供强大的配套支持。

2022年,深圳的新能源汽车总产量达到了55万辆,全国排第四。深圳一看形势大好,也喊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的口号。

综合来看,深圳的工业实力较强,再补齐了汽车机械类零部件的短板之后,想争第一,还是有这个实力的。

还有一个城市,值得关注,那就是合肥。

合肥这个城市,多少自带仙气,这十几年来,几乎是干什么成什么。一开始想搞家电,结果把海尔、美的、格力几个大厂都勾引过去了,2011年的产值超过了青岛和顺德,成了“白电之都”。

后来它又盯上了液晶屏,于是2008年抢来了京东方,砸锅卖铁,又把显示面板产业做了起来。

再后来想搞半导体,又把长鑫给扶了起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

于是合肥就成了这20年来,全国GDP增长最快的城市,从一个2000年还排在(口误:82位),透明度爆表的省会,一下子冲到了去年的21位,成了全国产业投资的高地,人称“合肥模式”。

2018年之后,合肥又盯上了新能源汽车。

2019年,蔚来的资金链几乎断裂,和19个城市谈合作,都没成。合肥查了查蔚来的户口本,觉得可以下手,于是投了70亿,给蔚来续了命,蔚来也把总部搬了过去。

但更有趣的是,合肥又成功抱住了一条更粗的大腿,那就是比亚迪。

比亚迪合肥工厂

2021年5月,比亚迪因为订单爆炸,产能严重不足,准备扩产。合肥一听,立马跑过去谈合作。也不知道怎么谈的,23天就签约了,8月工厂就开建,2022年6月底投产,5个月的产值就超过了100亿。

比亚迪在合肥这个厂,被很多人称为“超级工厂”,占地有说上万亩的,有说7000亩的,反正是不小,三期的产能是130万辆(也有媒体报道是110万辆),比西安高多了,全部投产之后,应该是比亚迪的头号大厂,单这一个厂的产量,就相当于全国汽车老大,广东省去年产量的1/3(410万辆)。

来源:中安在线

没办法,王传福自己就是安徽人,属于“家乡搭台我唱戏,我为家乡谋福利”。

另外,广西这两年的表现也不错。2022年,柳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65万辆,排第三,主打“城乡地出溜”,五菱mini EV等小车。现在广西也出了规划,争取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00万辆,全产值超过5000亿,宣称要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但“人民的五菱”去年的表现并不算太好,今年更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柳州要往上走,不能只靠低端车型,还得提高调性。

另外哪吒在南宁也设有工厂。

像长沙、郑州、常州、杭州等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错,未来都有机会。

不过,新人快活了,旧人肯定刺挠。下面说说燃油时代的6位大佬,他们中,有几个的处境非常不妙。

先说说上个月霸榜热搜的湖北。

湖北主要靠东风集团,它虽然在6大国资车企里排第三,但乘用车方面,主要靠合资品牌出货,比如东风本田、日产、英菲尼迪、雪铁龙等等。

2021年,东风的乘用车一共卖了225.2万辆(东风集团财报),其中东本(793272辆)和日产(1134889辆)两家就占了85.7%。

随着新能源的崛起,东风的情况急转直下,总销量从2017的352.7万辆,暴跌到2022年的246.5万辆,5年跌去30%,去年更是同比下滑了11.2%,主要是本田和日产凉得太快。

更别说法系车,2016年之后就萎了,3年前雷诺更是直接撤资跑路。最近法系车卖得这么火,说“回光返照”都是轻的,那就相当于被香蕉蜘蛛咬了,属于过把瘾就死。

本田和日产由于错过了风口,现在就是放狗撵它们,都追不动了。去年5月,东本推出了在华首款纯电动车e:ns1,平均月销高达671辆。日产的纯电动车艾睿雅那更惨,今年头俩月,月销就只有60多辆,逼不得已,在2月降了6万,人称“打骨折”。

合资你指望不上,就只能靠自主品牌,但岚图、风神的销量都起不来,根本补不上缺口。

销量下滑,库存压力山大,所以东风有点撑不住了,这才有了3月“掀桌子”式大降价。

但降价就是一时爽,以后可就难办了。

现在湖北也在全力转型,比亚迪和东风都在襄阳设了厂,小鹏在武汉也建了一个。毕竟家底厚,现在局势未定,湖北还有翻盘的希望,否则就危险了。

再说说京津翼,和湖北都属于难兄难弟。

这个地方主要靠北汽集团,北汽这两年也不好过,总销量从2018年的240万辆,下滑到2022年的145万辆,暴跌39.6%,去年更是同比下滑了15.8%,比东风还惨。

跌得这么猛,首先是现代的锅。

韩系车在中国是最早崩的,2016年之后就垮了,北京现代的销量,从2016年114万辆的高峰,猛跌到去年的25.4万辆,脚踝斩,东风起亚还不到9万辆。韩系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只剩下1.3%了,那真是惨烈他妈给惨烈开门,惨烈到家了。

现在北京现代的第一工厂被卖,第二工厂情况不明。

另外北汽的自主品牌,比如绅宝、昌河、北京汽车等等,一个都不能打,弄来个“双血统”的宝沃,也歇了,只有北京越野的表现还不错。

但这些子品牌都不重要,因为北汽集团的真大腿,是北京奔驰。因为尿性高,奔驰受到的冲击可以忽略不计,2022年的销量还涨了5.5%,而且单车利润大,一台顶6台比亚迪,北汽股份96%的营收,都是奔驰贡献的。

北汽原来有一个王炸,那就是北汽新能源,曾是全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的7连冠,连比亚迪都干不过,2018年大卖15.8万辆。

但有个问题,就是它的车,70%走的是B端,也就是出租车什么的。2019年C端起来之后,叠加上退补和产品力等因素,北汽新能源一下子就垮了,2021年只卖了26000辆,跌得比现代都惨。

现在北京的汽车产业还有几个希望。

一个是北汽集团的极狐,去年卖了1.2万辆,属于青铜梯队。

理想在北京也有新工厂。

最后一个巨大的变量,是小米汽车。当年雷军宣布造车之后,小米就成了香饽饽,西安等城市都在疯抢,最后选择了北京。

小米要是能起来,北京的汽车产业还能缓一缓。

河北的主力是保定的长城汽车,从刚公布的财报来看,5个品牌里,除了坦克家族,其余四个都在萎缩,2022年销量更是同比下滑了16.7%。

本来欧拉系列表现不错,2021年卖了13.5万辆,但从去年开始下滑,今年头俩月更是同比暴跌58.2%, 已经被其他新势力拉开了身位,翻盘机会渺茫,只能说国内市场太卷,一步都不能走错。

天津的情况也不妙,一汽夏利没了,本来恒大还建了个厂,……

不管怎么说,京津翼的总体情况,和湖北一样,都不乐观,仅靠奔驰一家肯定不行,如果再不放大招,想翻身就难了。

再说说上海。

上海可是中国汽车的高地,主要靠上汽。上汽做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集团,连续17年那都是销冠,2018年曾创下705万辆的最高销量记录。

然后就被新能源打了一套5连鞭,到2022年就只剩下530万辆了,4年跌去25%。

跌这么多,主要靠上海大众和上汽通用。它俩的总销量,从2018年的403.5万辆,猛降到2022年的244万辆,4年跌去160万辆,今年就更不乐观了。

上汽的自主品牌比如荣威、名爵,本来势头很好,也开始批量出口,名爵甚至是国内最畅销的出口品牌,出海战略非常成功。但国内销量在去年,也开启了暴跌模式,根据新车交强险数据显示,这两家2022年的(国内)销量,同比下滑都在30%左右。

不过上海在新能源汽车上表现还不错,去年一共生产了99万辆,全国排第2,但主要靠特斯拉,它的上海超级工厂,去年一年就生产了71万辆电动车。

合资品牌方面,虽然上海大众也推出了新能源车型,比如ID系列,去年总交付量达也到14.3万辆,在合资品牌里算好的,但和自主品牌相比,差距较大。

事实上,只要是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基本都不能打。

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榜上,前13位除了里,特斯拉,剩下的都是自主品牌(五菱属于合资厂的自主品牌)。

上汽也推出了智己和飞凡,目前还在爬坡,未来什么情况不好说。

上汽、北汽和东风一样,目前的困难都是比较大的。

和其他大佬相比,长春的一汽,情况要好一些,前几年的销量一直保持在350万辆左右,只是去年下滑了8.6%。合资品牌里,一汽大众去年还长了5.3%,一汽丰田跌了5.6%,这就算不错了。

虽然看起来没啥事,但我个人认为,吉林的情况,是6大产业聚集区里,最凶险的。

一汽的合资品牌能稳住,是因为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调性高,是最晚受到冲击的,尤其是奥迪,豪华品牌的地位目前暂时稳固。

而丰田是日系老大,实力最强,和其他日系相比,去年基本保住了销量。

但随着新势力们的向上内卷,冲击丰田、德系和豪华品牌只是时间问题。

而它们的新能源车型,表现都不好,比如丰田的bz4x,由于问题较多,被行业媒体集火了,以至于一提起这车,就像是在讲段子。

这起名都跟闹着玩似的。

一汽的自主品牌里,奔腾表现不佳,本来红旗比较猛,没想到高开低走,表现不及前两年。

长春还有个大麻烦,那就是天气。

冬天小半年的低温,导致东北地区不太接受新能源汽车,再加上人口流出等不利因素,东北的汽车产业,面对的挑战非常大。我举个例子,关内主流的新能源自主品牌里,就没有一个去东北建整车厂的,只有零部件的投资,比如比亚迪在长春的动力电池工厂。

如果没有后手,那吉林的汽车产业,在未来十年里,会慢慢被别省切走。

再说说重庆。

重庆属于后起之秀,但在燃油车时代,发展非常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重庆的汽车产量高达266.3万辆,仅次于广东,但2016年之后开始暴跌,到了2019年,就只有137.5万辆了。

那几年,重庆的各大车企都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尤其是龙头——长安汽车,其主要合资品牌全线溃败:长安福特销量腰斩,马自达五连跌,去年更是暴跌41.2%,这事梁家辉多少有连带责任。

自主品牌里,北汽银翔停产,重庆力帆申请破产。

不过,这两年重庆正在缓慢复苏。

首先长安汽车开始转型,出了智电系列,还有主打高端市场的阿维塔,主力车型阿维塔11,最近还拿下了,3月、前两周、国产、30万以上,纯电动、SUV、上险量的冠军,看着势头还可以。

长安的深蓝系列,最近表现不错,3月卖了8568辆。

另外还有理想,也准备在重庆的两江新区建新工厂。

还有赛里斯的问界系列,在华为的加持下,去年卖了7.5万辆,表现还不错,但今年也出现了负增长,还需要想办法。

不过总体来说,重庆比湖北、京津翼、东北的情况要好很多,这座以工业起家的城市,还是有底蕴的。

这6位大佬里,只有广东活得比较滋润。

广东主要靠广州的广汽。广汽的合资品牌也是一样,除了广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了22.6%,去年其他合资品牌,比如本田、三菱,都在加速下滑,广汽菲克去年还破产了。

但广汽自己的新能源车战斗力非常强,那就是埃安,2022年的销量是27.1万辆,排第五。今年更猛,2月卖了3万辆,3月破了4万,同比增长97%,成功晋升第一梯队,朝着年销50万辆去了,广汽也被认为是6大国资车企里,转型最成功。

另外加上总部在广州的小鹏,深圳的比亚迪,还有其他城市比如东莞的配套项目。目前来说,不管是产量还是销量,广东汽车强省的地位,还是难以撼动的。

所以广州年初就喊出了口号,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让花都变车都。

现在的汽车市场,群雄逐鹿、江湖未定,其他省市都还有机会,就看当家人能否全力争取,在窗口期内拉来项目。再过几年,一旦新的产业集群形成,这场财富瓜分的游戏就基本结束了,再想切进去,就不是现在这个难度了。

而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我希望内陆省份比如陕西、安徽,能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把汽车产业做强做大,提升自己的高端制造业占比,以此来实现各省的均衡发展。

过去是没办法,当时我们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08年之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甚至能占到GDP的60%左右。

东南沿海因为有地理优势,海运贸易方便,所以全国的人、钱、资源都往那集中,这才有了东部沿海地区今天的繁荣局面。

但我们14亿人,不能都往海边跑,广大的内陆腹地更需要发展,尤其是那些人口密集,但工作岗位和制造业稀缺的省份,比如陕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等。

我之前提过,在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才是财富创造的最大来源,那些GDP靠前的城市,工业增加值都比较高。

如果一个省份缺少制造业,那大部分人就只能在服务业和农业内卷,比如河南。农业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大部分服务业,尤其是低端服务业,比如餐饮、奶茶、便利店什么的,虽然也创造一定价值,但主要只是财富分配的环节,盘子就那么大,挤进去的人多了,就开始卷。

而劳动力要素由市场定价,说句挨千刀的话,你不干有人干,怎么可能有高工资,又靠什么去拉动消费?

金融、互联网倒是挣钱,但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不足以支撑中国的整体发展,而且还有一定的反噬作用。

现在好了,我们已经从高度依赖出口,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双循环战略。这样一来,东南沿海的优势就没那么大了,而内陆省份的人工和生活成本要低很多,所以在未来,产业向内陆转移,也是一个大的趋势。西安、长沙、合肥、重庆能把汽车产业做起来,就是例子,所以大家都有机会。

还是希望内陆各省,能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遇,这么大的风口,多少年一次,为了自家的乡亲们,也得搏一把。

限于篇幅,汽车产业又大,我说的不全面不严谨,还有很多遗漏,比如汽车零部件市场我就没涉及到,欢迎大家批评补充。

(看到这了,给个赞呗,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

0 阅读:10

两抖云

简介:介绍点有趣的历史和财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