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同事丧偶后的生活,我和老伴决定:晚年只剩一个人时就这样过

沐梓栎 2024-04-22 23:02:02

一转眼,日历上的日期已停留在2024年4月22日。对于我们来说,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耳顺之年。我,张文栋,今年73岁,与我的老伴携手步入了我们的晚年。退休后,我们两人挺滋润的,一辆车,一套宽敞的房子,退休金加起来也有7600元,儿女也都自力更生,从不给我们添麻烦。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原以为老了自然是要依靠我们的儿女的,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们彻底改变了看法。当我和老伴看到一位老同事丧偶后的凄凉生活,不禁让我们深思——如果晚年失去了彼此,我们又该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是不是真如我们当初想的,晚年依赖儿女,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那天,和老伴去看望那位老同事老周,已经78岁的他,因妻子早逝,将家卖了投靠儿子。起初一切看似美好,儿媳妇、孙子们围绕在他身边,似乎构筑了一个温馨的晚年避风港。但不久,这片港湾起了风波。原来的恭敬变成了嫌弃,原本的微笑变成了冷漠,老周从家中宝变成了累赘。不仅如此,他的生活补贴和积蓄也都成了儿子儿媳的“补贴”。这使我们不禁反思,晚年走到了这一步,不是该细水长流,而是起了波澜壮阔?

那天的阳光温暖如初,我们沉默地坐在老周租住的破旧屋内,老伴的眼神里写满了震惊与不解。而我,心中则升起了浓浓的忧虑。往昔的画面在眼前晃动:儿女笑脸夹杂着喜事的火热,哪里又找得到晚年的孤独与惶恐?

这一次的反思,似乎给了我和老伴一记响亮的耳光——原来我们对晚年生活的幻想,多么的脆弱。晚年,我们是否真的要如空中楼阁般,悬挂在子女的情感里希求安宁?一番沉吟后,我们决定做出改变,不再期待依附于儿女的未来。

我们的决定或许颠覆了传统观念——不再寻求儿女的庇护。独立自主,或许是我们最后的骄傲。有人或许会问:“花开花落自有时,老伴若逝,独活何趣?", 但我们已有答案:独自活着且活得体面,胜过依附他人的憔悴。

干涉太多的世俗眼光和儿女的人生,会使我们清晰的人生轨道变得模糊。故而,我们决定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晚年只剩一个人,也要有尊严地老去。就像一盏孤灯,虽只有微弱的光芒,却也能照亮一片暗夜。我们的晚年,会用我们的方式,悠悠地度过——不慌不忙,不喧不闹。

在那个午后轻描淡写的决定里,我们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点。我们会呵护彼此已有的情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即使晚年的日子,也要让它们显得丰富多彩。如同一滴滴积聚成河的小溪,虽然细小,却有它自己的声响。

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晚年生活的选择,更是一份深沉的考量。我和老伴的生活,会是那样的不同。我们选择自立,而非依赖。我们愿意与彼此的回忆为伴,享受清静的岁月。在余生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用心去书写的,不留遗憾,不添烦恼。我们或许很平凡,但我们的晚年,注定不凡。因为我们选择了——用一种最美的姿态,去迎接生命的黄昏。

2 阅读:1650

沐梓栎

简介:正能量,励志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