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一条出路:采用叶芸来建议,暂时放弃安庆

聊聊历史 2024-02-23 07:27:25

安庆陷落前一个月,陈玉成拉着杨辅清,连续对湘军阵地发起10次猛攻,除了增加伤亡之外,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只为了守住安庆,陈玉成拼尽了全力,却是一次没有意义的战斗。如果陈玉成能采用叶芸来建议,暂时放弃安庆,英王未必没有机会,太平天国与清朝的逐鹿之战,胜败未可知。

叶芸来,陈玉成麾下悍将,也是安庆的守将。为了守住安庆,叶芸来不但顽强抵御湘军进攻,奋勇拼杀。弹尽粮绝之日,叶芸来还挖掘树根、捕捉老鼠、麻雀,连鞋底的牛皮都不放过。

坚持,不代表就有希望,叶芸来建议放弃安庆,保存有生力量。但是,陈玉成不答应,还乘着夜色掩护,让吴定彩进入城内,协助防守,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严格意义上讲,安庆之战从1860年的太湖之战开始,也就是小池驿会战。前后2年时间,太平军、湘军在安庆城下开战主力对决,是1861年陈玉成从湖北回来集贤关后。

直接血战拼杀4个月,陈玉成以及节制的各路太平军,损失非常大。其中,陈玉成军团的精兵悍将,到了崩溃边缘,尤其是数千“老兄弟”阵亡,更是伤筋动骨。

集贤关之战后,曾国藩在家书中说:“此次杀真贼千余人,狗逆之势衰矣。此前所谓大捷,未必杀得如此真贼。”

曾国藩的言论,可看出两点信息。首先,陈玉成元气大伤,老兄弟死伤太多。其次,陈玉成的基本盘太弱,区区一千余人,就“狗逆之势衰矣”。

太平军号称几万、十几万,甚至数十万,真正能打的不多。清朝奏报中所谓的太平军数量,水分很大。

那么,为何说暂时放弃安庆,才是陈玉成的一条出路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否则除了增加伤亡,没有实际意义。

必须承认,安庆对太平天国而言,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853年开始,经过多年的拉锯战后,安庆成为太平天国、清朝对峙的前线,是保住京师的西大门。

湘军拿下安庆,就能顺着长江东征,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守住安庆,曾国藩的主力军团就困在安徽,天京的安全就能保障。

为了拿下安庆,即便是英法联军逼近燕京,咸丰告急,曾国藩都没抽调主力北上“勤王”。可以说,曾国藩对安庆势在必得,也把安庆视为决胜的关键。

既然安庆如此重要,为何还要放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两个“事实”,才知道放弃安庆的意义有多大。

首先,无论是清军、太平军,都没有办法进行全面动员,无法集中全部的力量进行会战。

为何无法全面动员呢?清军分散布防,运输系统落后,无法快速将部队投入战指定战场。太平军的优势是什么?就是相对清军而言,快速的机动能力。

中国历史上,太平军的行军速度,应该是天花板存在。都知道,太平天国缺乏骑兵部队,士兵以“十一路”为主,但他们在湖南以及北伐时每天几十里的行军速度,足以让包括唐军在内的古代军队汗颜,也比同一时代的拿破仑法军强。

当然,这里说的太平军强大机动性,主要指的是两广“老兄弟”,他们本身就从事劳动生产,体力很好。再则,长期的“土客械斗”,又养成良好的军事素养。

快速机动,意味着什么?太平军可以抓住机遇,转入清军内线作战,尤其是防守力量薄弱的地区,开拓新的领地,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湘军是一支私人武装,清朝对曾国藩是利用以及防备,不可能也不情愿把湘军抽调到心脏地带。如此,陈玉成等人,可以利用清朝内部矛盾,为自己求得发展空间。

其次,江南地区厮杀,长江控制权尤其重要,谁掌握了长江,就能取得战略主动权,在拉锯战中消灭对手,赢得最后胜利。

中国历史上,两个对峙政权的厮杀,水师起到核心作用并不多。但是,清朝与太平军拉锯战,水师不但充当主力,甚至起到决定战局的作用。

14年太平天国战争,控制长江,就算胜利一般。这一点,太平天国是无法跟湘军争锋。安庆之战时,太平天国的水师力量,可以忽略不计,湘军牢牢掌控长江运输线。

陈玉成想要救援安庆,或者说保住安庆,只要打通运输线即可。只要把粮食、弹药、兵力、物资运送到城内,湘军围困安庆的意义就没有了,除了增加每天的消耗外,不会有什么结果。

安庆最后陷落,也是因为弹尽粮绝,被“耗死”,而不是战死。没有水师,就没法保证安庆城内的补给,甚至连自己带来救援安庆的军队,都没法保证补给,陈玉成岂能解除安庆之围。

战争,拼的就是后勤,以及消耗。显然,陈玉成经不起消耗战。曾国藩采取修筑堡垒,挖掘深沟的作战方案进行“围点打援”,就是要拖垮陈玉成,消灭太平军的有生力量。

从当时的局势看,安庆固然重要,但保存有生力量才是关键。保住安庆,是为了保住天京。但是,安庆肯定守不住,无论陈玉成怎样强攻,都不会奏效,因为攻坚战不是短期内可以结束,而是长期的消耗,陈玉成玩不起。

可以说,无论陈玉成是否打安庆会战,安庆都会丢失。陈玉成把太平军投入“绞肉机”,消耗了众多有生力量,结果安庆丢失,自己也元气大伤,实在不该。

采取叶芸来建议,暂时放弃安庆,保存有生力量,然后进入清朝内线作战,这才是陈玉成的出路。不打安庆会战,太平天国就不会损失数万精兵,清朝也不可能快速肃清皖北,湘军的后路就不会安全。

放弃安庆后,陈玉成继续在皖北、湖北作战,湘军后方不稳,曾国藩也没办法东征南京,而是先“肃清后路”。此时,陈玉成重点经营庐州,将其作为进入关中的基地,才是上策。

皖北是湘军的后路,也是多股力量交汇之处,彼此间矛盾重重。僧格林沁、胜保的清朝直属兵马,袁甲三的临淮军,苗沛霖的“苗军”,张乐行的“捻军”,加上太平军,陈玉成回旋余地很大。

陈玉成在关中、皖北,觊觎中原的同时,也威胁湘军后路,故而清朝、湘军都很紧张。此时,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又夺取江浙,占据东南财税重地,太平天国与清朝逐鹿之战,还难以分出胜负。

0 阅读:33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