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即位时西汉已积重难返,其虽曾试图解决矛盾却无力回天

史海撷英 2024-01-13 10:29:47

提到汉哀帝刘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断袖之癖”这个故事。

的确,汉哀帝本人在后宫生活方面确实和一般的皇帝不太一样。一般的皇帝喜欢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而汉哀帝则是喜欢一个叫董贤的男人。也正是因为汉哀帝在这方面不太一样,所以后世绝大多数人提到汉哀帝,都会因为这个原因说汉哀帝是一个昏君。这其实有“乱扣帽子”的嫌疑。

毕竟,一个皇帝在后宫的日常生活和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其实并没有直接意义上的关系。历史上很多所谓的明君其实也有过类似的例子。而真正决定一个皇帝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其实只有一个判定标准,那就是这个皇帝在治国的时候是否英明。

而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汉哀帝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历史上真实的汉哀帝,很难单纯用明君或者昏君的标准来判断。

刘欣生于河平三年(前26年),这一年,汉朝正是他大伯汉成帝在位时期。

刘欣的爷爷一共有三个儿子。这其中汉成帝是老大,刘欣的父亲刘康是老二,此外还有一个老三刘兴。因为刘欣出生的时候,他大伯已经做了皇帝,刘康已经到山东菏泽这边就藩了,所以刘欣是在山东这边出生的。

刘欣

然后,在刘欣三岁那年,刘康薨逝了。因为刘康薨逝的时候就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在刘康薨逝后,他就继承了他爹的王位,成了一个三岁的定陶王。

此后的几年里,刘欣就被自己的奶奶傅氏抚养长大。傅氏当年出身底层,但却早早入宫,从一个普通女官奋斗成了汉元帝的宠妃。甚至到了最后,傅氏差一点就能帮刘康争取到了皇位。

有这么一个奶奶抚养,刘欣的童年时代自然不会受人欺负,而且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据说刘欣稍微长大一点之后,非常喜欢文学和法律方面的东西。后来在傅氏的安排下,他对这两方面还都挺有研究。

就这样,又过了13年之后,十六岁的刘欣已经逐渐长大,而且颇有才学。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刘欣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大考。

这一年,他大伯汉成帝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让他去京城。

而接下来,到了京城之后,刘欣才知道:原来汉成帝这次叫他来京城,并不单纯是为了让他朝拜,而是为了选择继承人。

刘骜

此时的汉成帝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情况也是每况愈下,但却始终没有儿子。所以,当时汉成帝就开始琢磨,从宗室当中找一个人来继承皇位。

而当时汉成帝选中的两个候选人,一个就是刘欣,另一个则是汉成帝的三弟,也就是刘欣的三叔刘兴。

知道了这个原因之后,刘欣自然是欣喜若狂。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有机会做皇帝。所以在这之后,刘欣开始全力进行准备。与此同时,他身后的很多人,尤其是他奶奶傅氏家族的人开始在京城努力帮他跑关系。

在这个过程当中,傅家人找到了当时的皇后赵飞燕以及当时掌权的大臣王根。傅家人给他们送了不少金银珠宝,只求他们替刘欣多说两句好话。而赵飞燕和王根因为知道汉成帝没儿子,也想提前投靠未来的皇帝,所以就答应了下来。“元延四年,孝王及定陶王皆入朝。傅太后多以珍宝赂遗赵昭仪及帝舅票骑将军王根,阴为王求汉嗣。昭仪及根皆见上无子,欲豫自结为久长计,更称誉定陶王。”

就这样,有了赵飞燕和王根说好话之后,汉成帝对自己这个侄子的印象更好了几分。当然,这些东西只能算是印象分。真正的考核还是得靠刘欣自己。

在接下来的考核当中,汉成帝分别请刘欣和老三刘兴吃饭。在吃饭期间,汉成帝考较了刘欣的基础文化水平:“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从傅。上怪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上令诵《诗》,通习,能说。他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法令?’不能对。令诵《尚书》,又废。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袜系解。成帝由此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数称其材。”

刘骜

而接下来的历史证明,汉成帝的这个选择也是很明智的。因为就在这次吃饭之后不久,老三刘兴就直接薨逝了,比汉成帝驾崩得还早!

就这样,一年之后,刘欣成功当上了太子。

然后,又过了一年,绥和二年三月十八日(前7年4月17日),汉成帝驾崩了。绥和二年四月初四(前7年5月3日),刘欣以太子之位顺利继承了皇位。这一年,刘欣十八岁。

十八岁的刘欣刚登基的时候,其实也是满怀雄心壮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祖先们当年做的那些壮举都让西汉历史熠熠生辉。而如今,刘欣也成了皇帝,他也想像自己的祖先一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但问题是,当刘欣终于走完了流程,正式接班做了皇帝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面对的局面好像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差。

为了更好地理解汉哀帝当时面对的困境,先来说一下当时的历史大背景。

刘病已‍

刘欣接班的时候,距离当年那位汉宣帝驾崩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朝经历了两位皇帝。一个是刘欣他爷爷汉元帝,另一个是他大伯汉成帝。这俩皇帝,都不是什么明君。

汉元帝在位时期,将汉朝彻底儒家化。虽然汉朝自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就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之前的汉朝,其实走的还是外儒内法的路子。这条路可以确保汉朝拥有一个更强大的中央管理机构以及强大的国家机器。但是全面儒家化之后,国家机器整体的力量开始迅速减弱,地方豪强的实力开始迅速提升。这对于汉朝的中央集权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其次,汉元帝废除了汉朝实行上百年的陵邑制度。这套制度在之前的上百年里很好地抑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因为按照这套制度,有钱人的身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须得搬离原籍,去关中地区生活。但是到了汉元帝这里,汉元帝把这个制度给废了。然后,那些地方豪强不用再搬家,所以就开始在各自所在的地区迅速膨胀。这个结果就导致地方豪强的实力进一步提升,汉朝中央对地方控制越来越弱。

另外,汉元帝和汉成帝都特别喜欢用外戚!这就直接导致西汉末期出现了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而这期间,绝大多数的外戚其实并没有什么才能。他们只是靠着和皇帝关系亲近就直接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反倒是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大臣没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对于国家来说,无疑又是一场灾难。

此外,在这个时代,还有两个隐藏历史背景。当年汉宣帝在位时期,汉朝好歹还向西域方向大规模扩张,并且彻底打垮了匈奴。这种扩张也让西汉的地盘再次扩大了不少,获得了很多新的耕地。而这些新的耕地无疑缓解了土地兼并的矛盾。但是到了汉元帝和汉成帝时期,西汉停止了所有对外战争。没有了新的耕地,汉朝内部矛盾就开始激化。本来汉朝就已经开国近两百年的时间,土地兼并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对外战争的停止无疑让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到了汉成帝在位后期的时候,汉朝已经开始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了。

而另一个隐藏背景则是所谓的人口数量。据后世史学家推算,在整个西汉历史上,就数汉哀帝时期的人口数量最多。当时整个西汉的总人口数应该在5900万左右!

5900万人口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可以算一笔最简单的账。据后世史学家推算,西汉末期的耕地数量大概是8.3亿亩左右。而西汉末期的粮食亩产量大概是110斤到150斤之间。而一个成年人在不吃其他食物,只吃主粮的情况下,每年大概需要消耗850斤的粮食。也就是说,想要养活一个人,大概需要七八亩地只种主粮才行。这样算下来,想要养活5900万人,就需要至少4.7亿亩土地种主粮才行!

如果这样算下来,似乎西汉的耕地也还够用。毕竟8.3亿亩比4.7亿亩多了好几亿亩,所以理论上来说,西汉这些耕地完全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如果这8.3亿亩耕地全部种主粮,西汉的总人口数完全可以轻松突破一亿大关!

数学上的账确实是这么算的,但在现实当中这个账肯定不能这么算。试想一下,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可能每天只吃粗茶淡饭?他要吃肉!他要喝酒!而肉和酒从根本上来说,都需要土地生产的植物来提供。牲畜需要吃草,美酒需要粮食来酿造。所以,光是皇帝一个人,每年吃的东西可能就需要数千亩土地才能提供。

皇帝一个人就已经如此。那么再加上下面的那些官员、贵族、地主,大家都要吃肉,都想喝酒!这样算下来,耕地数量可不就不够了吗?

而耕地数量不够,掌握土地的人自然拥有优先选择权。那些掌握土地的地主可以优先耕种自己需要的东西。而这样一来,国家整体产出的主粮数量,就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如此一来,底层百姓就会饿肚子,甚至没有粮食吃。

再之后,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出现,底层百姓肯定会觉得不满,然后就会开始想着造反。这就是汉哀帝时代面对的终极难题!

说到底,还是当时土地兼并太严重,人口数量太多。如果汉哀帝登基的时候,国家总人口数不是5900万,而是只有1000万左右。那么接下来汉哀帝只要休养生息,什么都不做,他依然能成为一代明君。他的这个时代注定会成为又一个“文景之治”。

可问题是,当时不是1000万人,而是有5900万人等着吃饭。这个问题,汉哀帝注定解决不了。因为在古代的体制下,唯一减少人口数量的手段就是战争。而在一个国家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对外扩张,又会导致国家内部矛盾继续增大!

所以,此时汉朝面对的局面,绝对不是一两个所谓的明君就能解决的。

汉哀帝肯定没这个本事。或许他诗背的不错,也精通法律,但他肯定不是一个农学专家。而接下来,汉哀帝时代的所有事情,也都是围绕着这些历史大背景发生的。

王莽

汉哀帝登基之后,首先面对的自然是高层权力的重新洗牌。作为一个皇帝,他肯定需要掌权。而汉哀帝登基之前,汉成帝曾经重用自己母亲家族王家。到了汉哀帝登基的时候,王家已经轮到了王莽带头掌权。所以,汉哀帝刚刚登基就直接下令,免除了王莽的官职,将王莽一撸到底。同时,其他的王家人也都被汉哀帝免职。取而代之的,是汉哀帝奶奶家傅家的人。

经过这一贬一升,汉哀帝很快就坐稳了皇位。但同时,汉哀帝也很清楚,傅家人虽然值得信任,但却没啥太大的能力。让他们保护自己可以,但是让他们解决问题,恐怕他们就解决不了了。所以外朝还是得任用一些贤明的大臣。

于是接下来,汉哀帝提拔了一堆有名望的大儒。他任命一个叫师丹的人接替王莽的大司马之职。同时,任命孔子的十四世孙孔光为丞相,任命贤臣何武为大司空。

总之,在汉哀帝的迅速提拔下,很快,一个新的领导班子就彻底成型。在这个班子当中,那些贤明的大臣负责在外朝做事。而傅家这种外戚则是负责军队或者负责内朝的决策,维护汉哀帝的权力。

这样的汉哀帝,不管怎么看,似乎都不像是一个昏君。

而且,汉哀帝提拔上来的那些官员,几乎清一色都是真正有本事的大儒。他们绝对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的儒生,或者只知道吵架的后世清流文官。这几位被汉哀帝提拔起来的大儒,都是通过察举制一步步走上来的人!他们既知道官场的那些门道,也知道民间疾苦。同时,他们还出身儒家,从小读儒家典籍,一心想要为民做事。这样的官员很难说他不是好官。

而接下来,当这几个官员上台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后世很多人觉得,古代人不懂土地兼并的恶果,这其实是错的。其实从汉朝开始,很多高层大臣就一直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他们也一直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而当时以师丹为首的几个大臣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既然如今导致国家不稳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兼并,那直接出手,限制土地兼并不就得了吗?而且,这几个大臣,清一色都是那种不怕死的大臣!他们只求改革成功,不求个人荣辱。所以当时他们提出的,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叫“限田令”。“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请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

这显然是一个遏制土地兼并的终极手段。如果这套制度真的能顺利推行,很多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只能出售土地,卖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这样一来,土地兼并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而且,以后大家都遵守这个制度,土地兼并有了上限,问题就不存在了。但结果,这个方案刚刚提出来,就差点把汉朝整体搞崩了。

汉哀帝怎么都没想到,这套方案提出来以后下面会有那么大的反对声音。这事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一个诸侯王想要每天吃肉喝酒,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土地。而如果他们想进一步拥有更奢华的车马,豪华的宫殿,那就必须要有更多的土地。而三百顷土地显然只够他们吃粗茶淡饭,养活下面的那些仆役,根本不够支持他们奢侈的生活。如此一来,当这套方案提出之后,整个西汉地主阶层全都表示反对。包括很多傅家人也都明确表示反对。他们之前费了那么大力气支持汉哀帝上位,可不单纯就是为了吃饱饭而已。

总之,最后这套方案还没正式执行,就彻底告吹了。

刘欣

除此之外,汉哀帝登基之初还做了其他很多事情。比如说治理黄河,废除任子令,减少乐府编制,接受西域诸侯和匈奴的朝拜……

这些事情不管怎么看似乎都应该是明君作为。治理黄河可以减少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废除任子令,可以确保国家上升通道的公平性;减少乐府编制,可以降低政府开支等等。但这些手段其实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人口还在逐渐增加,土地兼并还是在继续,底层百姓越来越吃不饱饭。

所以最后,汉哀帝悲哀地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然后他就只能选择认命了。

与此同时,当年支持他登基的傅家也开始给他拖后腿。傅家人觉得,刘欣是自己家支持上位的,那如今刘欣就应该给他们回报。除了权力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的回报。这其中,尤以他奶奶傅太后为最!

傅太后掌权之后,不但大肆给傅家人争取官职,而且还大肆报复当年欺负她的王家,以及另一位宠妃冯媛。至于说给汉哀帝分忧,解决国家矛盾,傅家人好像基本没怎么想过。而且后来,傅太后还为了给自己争一个太皇太后的称号,搞得高层天天吵架,内斗不止!唯一有点用的傅家人是傅太后的堂侄傅喜。但结果,这个傅喜刚刚表示反对,就被傅太后赶回了家。

国事处理不顺,问题解决不了,再加上傅家天天在背后拖后腿,搞得汉哀帝不胜其烦。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些压力,导致汉哀帝逐渐开始讨厌后宫,逐渐喜欢了男人。后来,汉哀帝开始沉迷酒色,并且宠爱自己身边的近臣董贤。汉哀帝甚至曾经扬言,自己想把皇位直接让给董贤!“后上置酒麒麟殿,贤父子亲属宴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皆在侧。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闳进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上默然不说,左右皆恐。于是遣闳出,后不得复侍宴。”

汉哀帝‍和董贤

这些事情都成了后世鄙视汉哀帝的“罪证”。毕竟,一个愿意主动让位,而且是让位给自己男宠的皇帝,怎么看似乎都不是什么好皇帝。但同时,如果仔细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汉哀帝的那些哭闹,或许就能更理解汉哀帝。或许在他看来,让位给其他人,真的是一种解脱。

如果能重来,或许汉哀帝根本不会选择做这个皇帝。因为他这个时代的皇帝,根本就不是来享福的,注定只能承担责任。

如果汉哀帝能活到五六十岁,那么西汉估计板上钉钉会亡在他的手里。而且,因为他手段比较强,后来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王莽篡位,而是会正常爆发农民起义,然后改朝换代。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汉哀帝。一个在私生活上确实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但是在上位之初也曾想过改变世界,只可惜最后失败了的可怜皇帝。

1 阅读:25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