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尼姑庵,大都建在寺庙附近?尼姑庵里供着什么佛?

古城青衣 2024-05-08 17:39:35

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释迦牟尼,一个名叫悉达多的王子。

放弃了王室奢华,于菩提树下悟道。

随后,佛教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中国。

便如春风化雨,遍地开花。

一时间,从皇城根儿到乡野小村,佛塔、禅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都说“男女授受不亲”,佛门里头这事儿更是讲究。

可说来有趣,中国佛教界里有这么一景儿,和尚庙旁边总伴着个尼姑庵,像是约定俗成的标配。

这是为什么呢?

尼姑的由来

尼姑,这个称呼并非正式的佛教用语,而是民间对她们的昵称。

正式称谓是“比丘尼”。

意味着她们已经剃去三千烦恼丝,穿上了朴素的僧袍,开始了修行。

释迦牟尼佛降生七日,母亲摩耶夫人便离世。

这世间因缘,让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接过来抚养。

后来,大爱道耶输陀罗,这位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女性。

领着五百释迦族的姐妹,恳求佛祖,愿跟随其脚步,踏入佛门,成为比丘尼的先驱。

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可追溯到西晋。

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正值乱世。

佛教的光芒,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温暖人心。

那时,有一位名叫净检的女子。

她的心,如同被佛法的甘露所滋润,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不单是为了逃离尘世的纷扰,更是为了追寻心灵的解脱和智慧。

在那个时代,女性出家并非易事,需有极大的决心与勇气。

净检法师的机遇在于,她遇见了来自遥远西域的沙门智山。

智山法师,这位来自异域的僧侣。

仅带来了佛学的深奥知识,更成为了净检剃度的见证者。

在智山法师的引领下,净检于洛阳宫城西门完成了她生命中的重大仪式——剃发与受十戒。

这一剪,剪去了三千烦恼丝,也剪开了中国女性出家修行路。

受戒之后,净检正式成为沙弥尼。

踏上了比丘尼的修行之路。

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比丘尼”。

遁入佛门之后,她就像那武侠小说里的女侠,召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姐妹淘”。

一共24位。

浩浩荡荡的,在洛阳宫城西门扎了根。

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众尼寺庙,竹林寺。

这名字听起来就清新脱俗,仿佛能闻到竹香,听到风穿过竹叶的沙沙声。

颇有几分江湖儿女的洒脱和超然。

有了竹林寺这个开头。

接下来的故事,就像春天的野花,哪儿哪儿都开始绽放了。

“比丘尼”这个词,不再只是佛经里的生僻词汇。

它开始走进大街小巷,走进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各地纷纷响应,一座座尼姑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就像是连锁店开遍了大江南北。

只不过这些“店”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心灵的宁静和对佛法的虔诚。

这些尼姑庵,有的藏在深山老林,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有的坐落在闹市一隅,静谧安然。

这帮“尼姑姐姐们”虽然远离了红尘的喧嚣。

但她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烟火气,种菜、诵经、打坐、交流心得,日子过得充实又自在。

为什么尼姑庵挨着寺庙?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

怎么这些“尼姑庵”,好像特别偏爱和寺庙做邻居?

按佛家的规矩,男女有别。

这可不是简单的性别差异,而是关乎修行的清净与专注。

在寺庙这个男人的地盘,女子通常是“闲人免进”的。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性别隔离”。

但实际上,这是佛门为了维护修行环境的清净,避免干扰。

毕竟修行路上,心无旁骛可是关键。

当时,大爱道,领着500位女子要跟着释迦牟尼佛祖去修行。

释迦牟尼佛祖呢,他老人家一琢磨。

这事儿有点棘手。

毕竟在那个年代,男女有别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担心女众的加入会让清净的佛门变成八卦小道场,影响修行氛围。

关键时刻,有人站了出来:

“您看,咱们佛教讲究的是普天之下,万物皆可度,女子也是众生中的一员。再说,心诚则灵,不分男女,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分个高低贵贱呢?”

这一番话,有理有据,说到了佛祖心坎了。

但是,佛祖毕竟是智慧的化身。

他心里还是有点顾虑,担心万一真乱了套怎么办?

于是乎,他灵机一动,亲自设计了一套“八敬法”。

相当于给比丘尼们,量身定做的修行“行为准则”。

这“八敬法”中的第七条。

简直就是佛门版的“距离产生美”原则。

它不仅揭示了,为什么“尼姑庵”和寺庙总像是形影不离的好邻居,还巧妙地平衡了修行与人性的微妙关系。

“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

男女界限分明,避免了修行路上可能出现的“火花”,保证了佛门净地的清静无染。

毕竟,在佛教圈子里。

大家都知道,修行路上最怕的就是“情关”这一劫,所以这条规定是防患于未然。

但有趣的是,这规定还有下半句:

“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

这就像是家长对孩子的叮咛:

“去玩可以,但别跑太远,晚饭前要回家!”

对于比丘尼来说,寺庙不仅是精神的灯塔,更是知识的宝库,她们需要定期去学习。

这样一来,尼姑庵选址就成了技术活儿。

不能太近,以免影响各自修行的专注;

又不能太远,免得比丘尼们来回一趟得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估计还没到寺庙,腿都走细了,哪还有力气专心致志学佛法呢?

而且,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安全问题可不像现在这般有警察叔叔随时待命。

尤其是对于那些遁入空门的女子来说。

想要在纷扰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净土。

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想象一下,一群比丘尼,带着对佛法的虔诚,躲进了深山老林。

本想图个清静,结果却成了山贼劫匪眼中的“香饽饽”。

于是乎,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尼姑庵建在寺庙附近。

这样一来,既满足了远离尘嚣,清修的要求。

又能借着和尚,给自己加一层无形的保护罩。

万一真有不速之客上门拜访,比如那些不识好歹的山贼。

尼姑们只需一路小跑,穿过那条熟悉的小径,就能迅速“投奔”到隔壁和尚那里,寻求庇护。

纯粹,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这些“尼姑庵”紧挨着寺庙。

与其说是物理上的靠近,不如说是精神上的相互守望。

这种布局,让比丘尼们在遵守戒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法大家庭的温暖。

既保持了必要的界限,又不失为一种奇妙的共生。

佛门世界里虽然讲究男女有别,住持师父的衣襟或是比丘尼师太的袈裟。

一个宽大飘逸,一个简朴合身。

但当他们双手合十,闭目诵经时。

那份对佛法的虔诚之心,就像是同一轮明月映照下的两汪清泉,清澈无二。

正殿中央,端坐着的依旧是那“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佛像前那几缕轻烟,伴着淡淡檀香。

让人内心平静与超脱。

无论男女,这份纯粹,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14 阅读:4918
评论列表
  • 舍得 24
    2024-05-08 19:21

    现在和尚尼姑道士都可以结婚了

    宛风 回复:
    法律没有禁止
  • 2024-05-14 07:59

    僧尼搭配,念经不累[笑着哭]

  • 2024-05-12 14:55

    为了避免阳盛阴虚而设置的

  • 2024-05-11 11:58

    供的欢喜佛[得瑟]

  • 2024-05-11 13:42

    南无阿弥陀佛!

    李孝新 回复:
    南无欢喜战斗佛。[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4-05-13 12:47

    欢喜禅?

  • 2024-05-14 23:09

    遇鬼杀鬼,遇佛杀佛,应该彻底消除这些番邦的门派!

  • 2024-05-14 11:18

    配套工程

  • zz 2
    2024-05-15 22:32

    和尚:今晚安全期吗。 尼姑:死鬼

  • 2024-05-14 08:32

    我以前说过,佛弟子不务农不生产不经商,只伸手去要(化缘),没有家国情怀(不问红尘),是几千年的躺平姿势。然后现在就有些寺庙收门票了,搞投资了,做生意了,甚至是股份制了,赚的盆满钵满。于是又有人不满意了,说佛弟子戴名表开宝马喝花酒,哪有修行的样子?我想问一下佛祖,这个结如何解?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

    用户10xxx52 回复:
    谁说的?古代寺庙有田产和尚必须务农,有些富寺还收租。红白喜事,做法事念经收费也正常。寺庙别收门票就行,香油钱自愿。
  • 2024-05-13 23:34

    定个新规,五十以下尘缘未了,五十以上方可出家。

    生如夏花 回复:
    那么多钱啊?
  • 2024-05-14 09:56

    摇钱的地方

  • 2024-05-16 23:11

    呵呵。

  • 2024-05-14 00:10

    不在寺庙附近怎么行,懂的自然懂[得瑟]